姜惠玲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商丘 476100
地理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應用分析
姜惠玲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商丘 476100
現代的教學理論認為應當明確學生是教學主體這一概念,以學生作為主體的教學能夠充分的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更加主動的學習知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發揮好引路者的作用。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應當從教學目標、教學情境、啟迪性學習、多樣化教學為主要原則。
地理教學;研究性學習;應用分析
所謂的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經過教師的充分知道,從自己的生活或者社會生活、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選擇進行研究的課題,使用研究性學習主動的獲取知識,達到對問題認識的深度。以這一理論為基礎,可以得知依托現有教材并且選擇適宜的課程內容,以符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為要求,恰如其分的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取得相當不錯的效果。學生在獨立進行腦力活動的學習中能夠養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習慣,并且完成復雜、艱苦、具有創造性的知識積累。
我國的教育理論一直倡導“創造性學習”的觀點,“創造性學習”所強調的是創造性的素質目標,創造性的素質主要指的是具有創造性的能力、精神、人格等多方面條件,創造性能力的核心內容包括了創新能力、研究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的能力,創造性的素質是學生通過教育所要達到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創造性的能力、精神、人格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巨大動力,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精神主要包括了堅韌性、好奇心、自信心、獨立性、批判精神以及冒險精神。
倡導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忽視知識目標,而是更加強調了對于知識的理解、探索、應用以及創新。首先,研究性學習需要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對書本中的知識進行系統的建構;其次,研究性學習要引導學生使用知識解決問題,在書本之外進行探索,學習更多的知識。
地理學科是一門跨領域、多學科、門類眾多的綜合性學科,在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將教學的目標局限在單一的知識范圍之內,要讓教學具有綜合性的高度,除了要讓學生掌握、理解某個知識點,還要讓學生通過某個知識點的學習能夠將書本內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全面的掌握、建立地理學科的知識體系,可以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眼光來分析地理現象或事物。從這個意義來說,研究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
在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是將一個學習或探究的問題呈現,或是提供解決問題的所需依據的材料。在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傳授知識,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個引導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研究性學習是起于問題,進行于問題,止于問題的,學生產生對于問題的困惑并且同時產生出求解的愿望,正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條件,由于問題激發著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才能夠表現出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在這一過程中克服困難,發展創造性人格。
地理教學應當以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聯系的科學主題作為核心,選擇具有教育價值的知識和利于學生開展獨立實驗的研究內容。同一主題中,要將主題進行細分成若干小問題,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例如在進行《環境保護概論》的教學中,其中一節是“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筆者在系統的介紹完水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熱輻射污染、固體污染、土壤污染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身邊的實際案例,或者還能夠通過什么途徑獲取環境污染的相關知識,談一談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學生在課后通過收集大量的資料和實地調查,做了充分的準備,在進行交流時,學生都能夠積極發言,準確的將環保事件進行分類,運用學習到的原理分析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條件以及可能對人體產生的危害,根據切實的情況提出建設性的防治措施。
為了保證研究性學習能夠在地理教學中取得的效果,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際中應當遵循四個原則。
(1)問題探究原則。
研究性學習并不是簡單的將知識講授給學生,是要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通過自身的知識儲備以及收集信息和探索研究,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設計研究性學習的時候應當注意設計的問題是否滿足開放性和探究性的要求。
(2)激發興趣原則。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擬定的問題是否擁有吸引力是決定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動力。如果問題不足以吸引學生,整個學習的過程會變得索然無味,這樣的研究性學習不僅不能取得效果,還可能使學生對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產生負面影響。
(3)投進設問原則。
地理知識可以說是區域地理要素的概括和綜合,理論性非常強,所探究的內容非常豐富,研究的問題也容易擬定。對于難以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應當使用遞進設問的方法,開展探究式學習,將問題從大到小,抽絲剝繭,直至學生有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
(4)過程結論并重的評價原則。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主要包括了: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價值觀和情感態度。在進行地理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習中的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重視能夠反映學生發展的過程性評價,評價目標要保證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多樣化,強調過程性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結合。所以,在評價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時候應當將過程和結論放在同樣的評價指標當中,發掘學生在學習中的閃光點。
進行研究性學習主要的教學模式由五個環節構成。
(1)找出問題:學生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索之中。
(2)搜集數據:學生重視解答問題和評價科學性問題中的實證。
(3)進行解釋:學生以實證為資料進行科學的解釋。
(4)評價結果:根據有關的解釋對自己的解答進行公正評價。
(5)檢驗結果: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提出各自的解釋。
筆者在進行河南省地理中經濟地理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的具體過程為:首先介紹河南省的工業、農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地理分布以及調整產業結構的初步構想,讓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工業、農業的布局狀況,結合家鄉的區位條件和自然條件,使用學習過的產業布局的原理進行分析,設想自己家鄉的工業、農業布局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由于組織學生對自己的家鄉進行分析,學生都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興趣,積極性很高,在課堂中踴躍發言,然后筆者將學生們的發言進行匯總,進行總結和評論。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們在了解了全省經濟地理狀況的基礎上,對于經濟發展的地區化差異和差異產生的原因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應當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例如:現場觀察、實際操作、體驗學習、討論問題、社會調查、社會實踐、資料檢索、專題研究等。地理學科擁有的最大特點就是擁有很強的實踐性,每一專業課都會安排實習,教師通過指導完成教學,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將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而在實踐的過程中還會發現其它的問題,通過繼續解決問題既能夠鞏固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的習慣。
開展研究性學習需要充分開放的教學時空,在安排時間、選擇主題、確定研究方法、表述研究結果等方面都需要給予充分的自由,將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個性和發揮才能的空間,讓學生能夠選擇感興趣的知識進行學習,在充滿趣味的學習中進行思考、大膽想象和實踐操作。
目前我國已經逐步明確了現代教學理論,教學的形式也更加靈活化、多樣化,局限于課堂的教學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特別是地理這個學科,教學更應該走出課堂,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接觸和觀察地理現象和事物。地理專業進行的野外實習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學生能夠在大自然這個最豐富、最生動的課堂中學習,在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分析所觀察到的地理現象,得出地理的成因。
總而言之,在我國的教學理論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今天,怎樣培養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能力已經是現代教育的核心,同時也是地理教學的核心問題。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具備了研究性學習的性格,就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寶貴的經驗,通過實踐中的探索和發現,成長為擁有高素質的創造性、復合性人才。
[1]段玉山,李金國,地理新課程研究性學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4):119-120
[2]金疆發,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與創新思維[M],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2001(09):86-87
[3]夏志芳,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7):246-247
[4]唐少霞,趙從舉;李婷,中學地理教學技能[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12):275-27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地理教學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04):7-8
[6]吳光耀,新課程理念下教育教學探索和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04):267-268
姜惠玲,女,(1972.11-),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