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郎與
試論《紅樓夢》中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蔡郎與
《紅樓夢》——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瑰寶,與此同時,它也像一面鏡子似的折射出一幅幅色彩眩目、線條明晰的社會風俗畫。其中,最為精彩的便是飲食文化。透過曹雪芹細致的描摹,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飲食文化基本精神:食之精、食之美、食之情、食之禮,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孔子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內在品質的概括,意思是在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從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這種精品意識在貴族階層中更為明顯。《紅樓夢》中的榮、寧二府,均應是貴族階層的代表,在這個“鐘鳴鼎食之家”“詩禮簪纓之族”的身上更是被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劉姥姥二進榮國府時,賈母命鳳姐用“茄鲞”款待她。劉姥姥嘗了嘗這茄鲞,說:“雖有一點茄子香,只是還不像是茄子。”然后詢問此菜的做法,打算回去也弄著吃。其制法在第四十一回中,鳳姐捉弄劉姥姥的言語中道出“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剝了皮,只要凈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弄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放,外加糟油一拌,盛在陶罐子里封嚴,要吃拿出來,用炒的雞爪一拌就是。” 鳳姐這段話讓劉姥姥瞠目結舌,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來十幾只雞來配它,怪道這個味道。”這里的各道工序都精益求精。不但調和得當而且相當營養。
美,是對中華飲食文化體現出的審美特征的概括。中華飲食之所以能享譽全球,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帶來的審美享受和精神愉悅,美也貫穿于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方方面面。
《紅樓夢》中寫到的糖果、茶點、菜肴、羹湯,以及成桌的筵宴菜肴絕大部分都是當時的精品,代表著當時最高的飲食水準。他們“吃”的藝術,美食輔之美器,調味之精,肴器之美,膳食之繁,均稱舉世無雙。
以《紅樓夢》中的飲茶為例,飲茶特別講究配以杯、壺、盤成套茶具,小說中幾乎每一位富貴人家居室里都擺著一套精致的茶具。例如賈母花廳上,擺設的洋漆茶盤里就放著舊窯十錦小茶杯。王夫人居坐的正二室里,也是茗碗瓶茶具備。 更值得稱道的是妙玉櫳翠庵里的茶具。在第四十一回中,賈母、寶玉、黛玉來到櫳翠庵,妙玉就拿出10種不同的茶具招待客人。給賈母獻茶用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小茶盤”小茶盤里裝著“成窯五彩小蓋盅”, 成窯是明代成化年間景德鎮的官窯。
情,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不是簡單的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更是一種聯絡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媒介,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交談,人們可以在飯桌上談生意,聊人生,絮家常,中華飲食文化中的“抒情”功能得以全面體現。
在《紅樓夢》中所描寫的生日宴、壽宴、省親宴、家宴、接風宴、詩宴、燈謎宴、合歡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中秋宴、端陽宴、元宵宴等都有體現。例如,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 寫賈府爽秋賞桂花吃螃蟹,把酒賞菊,臨池垂釣,潑墨吟詩的場景就可以窺見一斑。書中記述賈母一行到了藕香榭,只見欄桿外另放兩張竹案,一張案上放箸和酒具,一張案上放著各色茶具,丫頭們在煽風爐,忙碌著煮茶燙酒。席間,眾人一邊食用美食,一邊作菊花詩一比高下。寶玉吟成螃蟹詠,當即提筆作詩;黛玉瞧不起寶玉的詩,當即也另提一首。這樣以飲食為媒的社交活動,將美食、美器、美景、美詩巧妙的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令人叫絕。
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飲食不單單是滿足口腹之欲的行為活動,在這一活動中還強調“禮”和“俗”。即是說在吃喝里邊有嚴格的禮俗和由此而來的精神文化產物。《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指一種秩序和規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著“禮”。 在《紅樓夢》第三回林妹妹進賈府中就有寫到黛玉來的第一天賈母傳飯的情景:“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旁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子上坐下,黛玉十分推讓,賈母笑道:‘你舅母和嫂子們是不在這里吃飯的。你是客,原該這么坐。’黛玉方告了坐,就坐了。” 這里講的就是一個飲食座次禮儀的問題。
在筵宴活動中主人按照禮賓次序排定席位,賓客分別在指定的位置上就餐。這種座次禮序的目的在于,一方面突出主賓,使之享受應有的尊容,一方面合理的對待其他人,使他們各安其所。古人在家宴中最尊貴的首席一般由家中長者來坐。而除此以外,就是“尚左”。古人認為“左為陽,右為陰”(《禮記?雜記》)這里黛玉是懂禮的,所以先不坐,待到賈母說明緣由才敢坐下。
精、美、情、禮,從不同角度概括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它們互為因果、相互依存,完美結合,形成中國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文學與傳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