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昕 中南大學文學院
電影《廊橋遺夢》中的女性意識及弗朗西斯卡為何沒有為愛“出走”的原因探析
孫 昕 中南大學文學院
1992年R?T?沃勒出版了一部8萬字的小說《廊橋遺夢》,溫文爾雅、淡淡的筆調述說的是一個哀婉纏綿的婚外戀的故事,這部小說的發(fā)表卻立刻引起了轟動,讀者為之感動、嘆息。1995年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把這部小說搬上熒屏,同時傾情出演劇中男主人公羅伯特金凱,向我們描述了一段柏拉圖式的經典愛情,再現了一段真摯的情感糾葛。在影片里,沖動而浪漫的性愛對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激烈的沖擊,然而女主人公最終還是放棄了這段愛情,甘于在日后的平淡生活中靠回味來回憶這次情愛,這一切仿佛道出了人們生活中的真諦:愛情不管怎樣,都是有責任和義務的,每個人都不可能在愛情中自私地只為了自己;生活本來就是平凡的,所有的亮色和亮點不過是其中的點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廊橋遺夢; 女性意識; 愛情; 安全與歸屬; 家庭責任
故事發(fā)生在1965年。那一天,農夫理查德帶著一對兒女卡洛琳和邁克去了集市參加農業(yè)博覽會,妻子弗朗西斯卡獨自留在家中,她有了4天完全屬于自己的時光。羅伯特金凱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他終日駕著一輛舊車浪跡天涯,他來到了弗朗西斯卡所住的鄉(xiāng)村要拍攝愛荷華州麥迪遜郡的遮篷橋即廊橋,他請弗朗西斯卡帶路,于是,他們相識了。在閑聊中,兩人互相講起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羅伯特與前妻離異,而弗朗西斯卡伴著丈夫和一兒一女過著單調而清寂的鄉(xiāng)村生活,缺乏激情,整日渾渾噩噩……兩顆寂寞的心仿佛找到了依靠,他們在弗朗西斯卡的家中共進晚餐,在輕柔的音樂舞曲中,他們情不自禁地相擁共舞,最后一起走進了臥室……在這短暫的4天中,他們有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羅伯特要再次出發(fā)了,他要弗朗西斯卡和他一起走,然而弗朗西斯卡卻不愿因為自己而使整個家庭陷入不完整的境地,同時她也不愿放棄對家庭的責任,兩人只好痛苦地分手了。羅伯特走后,弗朗西斯卡把這段愛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從未對任何人說過。在1982年3月,弗朗西斯卡得知了羅伯特的死訊。1989年,弗朗西斯卡也過世了,她把自己的故事記錄下來留給了世人,同時在遺囑中要求子女們將她的骨灰撒在麥迪遜橋畔。
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女權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一大批女權主義者的振臂吶喊,一大批女權主義專著的誕生,為女性意識的覺醒做了很大程度上的鋪墊。故事發(fā)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必定會被影響,從而體現出強烈的女性意識。
作為國家地理雜志的一名攝影記者,羅伯特的靈魂就像他的身體一樣是四處飄蕩的。即便是人世間最美麗的景致,也不能留住這位浪人更多的駐足。他的真正朋友只 有手中那架老式的尼康相機,和那輛陪他走遍天涯已破舊不堪的紅色雪佛蘭。羅伯特的理想很簡單,只要在有生之年,把他所見過的美妙景色裝進他那狹小的相機盒里。就像一個真正的自由人一樣,他并不需要別人對他的工作進行贊揚或貶損。對他而言,或許一個迷人的落日鏡頭,要比一場瘋狂的派對要來得美妙的多。
羅伯特:我有一日出差到希臘經過巴里,準備到布林底斯去。我看看車窗外,風景很美我就下了車,待了幾天。
弗朗西斯卡:因為風景好就下了車?
羅伯特:是啊。
弗朗西斯卡:你誰也不認識就下了車?
羅伯特:對。
羅伯特的生活方式是弗朗西斯卡永遠也無法想象的。或許,在沒遇到羅伯特之前,弗朗西斯卡會認為自己將永遠這樣波瀾不驚的活下去,然而羅伯特帶著濃郁的自由與隨性的個人風格闖入她平靜卻又刻板的生活,瞬間燃起她潛意識里對自由的那一份深深的渴望。在帶著羅伯特尋找廊橋的路上,那輛紅色雪佛蘭奔馳在無邊無際的美國鄉(xiāng)村田間,隱隱喻示著弗朗西斯卡內心澎湃的自由意識。在羅伯特面前她無所遮掩與修飾的盡情歡笑,指間輕夾著白色香煙悠閑的吞云吐霧,掀開塵封的記憶找尋年輕時的少女夢想。和羅伯特在一起時,弗朗西斯卡無拘無束,甚至暫時忘記了那些壓著她喘不過氣來的瑣碎的日常生活。
弗朗西斯卡也曾有過少女的夢,只是在生活的壓力下或說是為了追求一種安全感、歸屬感,她找了一個能讓她過上較安適的日子的男子理查德作丈夫,可理查德最終也沒能成為她的愛人。這里,我所說的愛人不等于丈夫,也不等于情人。愛人是真愛的對象,精神層面的內涵更多一些;丈夫是婚姻的對象,帶有現實的約束因素;情人是欲的對象,大眾心理中側重于婚姻外的不道德關系。羅伯特金凱對弗朗西斯卡而言,與其說是情人,不如說是愛人,他們之間雖然發(fā)生了性關系,但又超越了性,更重要的是兩人在精神層面上是彼此忠貞的。這也正是弗蘭西斯卡與羅伯特?金凱這段婚外情的感人之處。
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金凱的初遇在導演的鏡頭中就彰顯著情欲色彩。他出現的時候,天空湛藍得仿佛施了咒語的深海洋面,沒有一絲波瀾。她在勤勤懇懇地埋頭做農活,那個身穿素色棉質連衣裙的背影幾乎顯得臃腫而笨拙。他停車問路。他的車泥濘陳舊,布滿灰塵。可見是長途跋涉。來自華盛頓的車牌更表明了他異鄉(xiāng)人的身份。他衣著整潔,口吻彬彬有禮,態(tài)度優(yōu)雅柔和。他良好的修 養(yǎng)完全不同于她身邊這個小鎮(zhèn)上的人們,粗魯無禮,慵懶邋遢。她沒習慣于陌生人的突然造訪。紳士的他,對于她這樣一名普通農婦那種尊重平等的目光,給予了她一種奇異的溫暖和被人重視的愉悅。為他指路的時候,因為本性靦腆,她的手在不停做著小動作,時而拍拍額頭,時而輕撫裙裾。他有點驚訝地盯著她,為了她那與年齡完全不符的嬌憨迷人的態(tài)度暗暗稱奇。常年農婦的勞作,生兒育女后,她的身材過于健碩了些,在廉價衣裙的包裹下看得不甚真切,卻散發(fā)著成熟到極致、賢良忠貞女子才會有的豐韻。對他不啻為莫大的吸引。她注意到他在打量她,臉在陽光和目光的雙重直射下,漸漸泛出紅暈。臉上不時滑過小姑娘似的天真羞澀。常年在野外攝影的流浪生涯讓他面臨與最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競爭,一雙長腿類似于豹類動物,矯健有力,性感撩人。他渾身上下散發(fā)著無可爭議的雄性魅力。或許他曾 是一位情場老手,或許多年穿梭于林莽之中的單身生活讓他充滿了對于性的本能渴求,或許用鏡頭捕捉動物的習慣讓他異常敏捷,她在他此刻的眼中,就是一只馴良可愛卻不可捉摸的雌性動物。一個情欲的象征符號。空氣在四目相投間升溫,意識到彼此間的吸引力,她心猿意馬。
接下來,導演用以大量的情欲鋪墊把弗朗西斯卡對性的渴望赤裸裸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鏡頭一,弗朗西絲卡沒穿鞋的赤腳。鏡頭給了她的小腿腳踝至腳跟這一截一個特寫。我不認為男人們都有戀足癖,可是她赤腳行走的那一種風情,以及背部特寫,臀 部占據了視覺聚焦點,不啻為強化了初次見面的情欲挑逗性——即使她是完全無心的。情欲通常是電光石火間,無須醞釀。也防不勝防。
鏡頭二,肌膚接觸。在他的車上,閉塞的空間讓他們因為彼此間本能的性吸引而局促不安。聊天中他說到他曾去過她的家鄉(xiāng)。她本以為那是一個偏遠小鎮(zhèn),無人知曉。這個情節(jié)對于拉近兩者的關系,起了飛躍的作用。這時,他拿煙的手,無意擦過她的腿。肌膚的接觸讓她如電流通過全身,旋即語無倫次。她必定在思考他這個動作究竟是否出于故意。她已經不能再自欺欺人,漠視雙方這種強烈到幾乎窒息的吸引力。
鏡頭三,敞胸露懷。弗朗西絲卡是屬于悶騷類女子。多情女子多屬此類。深夜,她讀葉芝的浪漫情詩。她隱約聽見異響,跑到院子里,發(fā)覺無人。走廊上晚風愜意,她情不自禁解開睡袍,將一絲不掛的裸體迎向風吹來的方向。將一個中年女子的情欲騷動以如此詩情畫意的形式表現出來,說明了她被抑郁的部分人性隱秘,以及渴望舒張的情欲心理。
鏡頭四,接他的電話。她將一張紙條訂在橋頭,邀請他共進晚餐。她把儲蓄的零錢統(tǒng)統(tǒng)拿出來,專門去鎮(zhèn)上買衣服。在服裝店,她選中一件深V領的禮服裙,看了看標價又放下。她的手在自己難看的裙子上擦了又擦,最終決定將禮服買下。
鏡頭五,他借用她的浴室洗澡。她撫摸著片刻之前他曾經沐浴、喝啤酒的浴缸邊沿,她的臉因為幻想而緋紅,低低呻吟。當她換上禮服裙光彩照人地出現在他面前,他的驚愕讓她深深迷醉和自賞。低胸設計將她前胸那道深溝顯露無疑,感光面料更展示出她豐滿的腰身和臀部跌宕起伏的曲線。
這些看似淡淡的情節(jié),卻處處體現著隨之洶涌襲來的情欲沖撞。
在她與羅伯特認識的第三天,她把自己的身體給了他。他們像一對正在渡蜜月的年輕夫婦,在浴缸里相互依偎著,纏綿著,盡情地享受著對方的身體。導演在這時為弗朗西斯卡插入的一段內心獨白恰恰反映出其萌芽的自我意識:我時時想著他,不知如何自處,他洞悉我的心意,我的每一個感受,他盡其一切滿足我的要求,在那一刻,我對自我的認知都改變了,我所作所為像是另一個女人,但我卻更擁有自我。生活的枯燥令這個堅強內斂,內心豐富的意大利女人,從影片一開始就顯得與家庭的諸多不適:剛將錄音機收調成動聽的音樂劇,轉瞬間就被前衛(wèi)的女兒換成嘈雜的搖滾樂。兒子像個愣頭青似的自忙自的。丈夫則一天到晚只關心他那幾頭牦牛。這給極度想與他們交流的弗朗西斯卡造成了巨大的障礙。這種生活環(huán)境下給弗朗西斯卡自我意識的覺醒提供了條件。
然而就在這份炙熱的愛情面前,弗朗西斯卡并沒有完全喪失理智。故事最后她沒有和羅伯特一起離開,又是什么促使她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1.女性對安全與歸屬的需求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在其論文《人類激勵論》中把人類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后來,他自己又進行了補充,在“尊重的需要”后又增加了“認知的需要”與“美的需要”。這就是他著名的“人類需求金字塔”。金字塔的低層是較高一層需求的前提和基礎,基本的需要層次在得到滿足或保障后,才會向較高一級的發(fā)展。也許這個需求的金字塔在現實中層次劃分不會如此清晰, 不管人心理上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但它始終符合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經驗。在某些情況下,幾種需求可能會同時出現,但有一種需求比其他更強烈時,這種需求就支配人的行為。弗蘭西斯卡的選擇恰恰就說明了這一點。她在婚姻與愛情抉擇中的心理機制集中在“安全需要”與“歸屬與愛的需要”這兩個層次上。次對于男性和女性來說維持生存的“生理需要”這一層都是一致的,但女性,因其性別角色的限制,在“安全需要”這一層次上,比男性更突出些。生理差異的分工強化了女性的母性意識、以孩子為中心的觀念以及較強的家庭責任感;社會分工中的性別歧視又強化了女性的弱勢意識、依附心理,再加上社會競爭中的壓力、憂患與恐懼,使女性更強烈地渴求穩(wěn)定與安適。在這一點上,女性是保守的,不愿輕易冒險的。
女性為了安全感而放棄了愛的自由,并不是說“愛的需要”對女性而言不重要,相反的是,愛是女性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文學史上也不乏為了愛而不顧一切的女性形象,如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安娜?卡列尼娜》)和魯迅筆下的子君(《傷逝》)。安娜為了愛情放棄了一切:名譽、地位、家庭、孩子……在失去這一切的同時,安娜也喪失了安全感,最終也沒能守住她的愛情。子君為了追求自己的獨立的愛情與涓生走到一起,婚后窮困、平庸、瑣碎的現實消磨了愛的激情。這兩個勇敢的女性在強大的現實中擦出的愛的火焰,雖然耀眼卻最終黯淡了、熄滅了。弗朗西斯卡若跟羅伯特走了,就有可能多了一個安娜,一個子君。如果“丈夫”與“愛人”的形象不能合二為一,“安全”與“愛”不能在更高的層次上統(tǒng)一,女性的生命就必然存在缺憾。鮑曼在他的《后現代性及其缺憾》一書中曾論及“自由”與“安全”:“當自由在安全的神壇上犧牲時,自由的光彩最為亮澤。當安全在個體自由的神殿下被犧牲時,它便偷走了自由這一犧牲品的光彩。”當這里的自由替換為愛情時,就成為了女性心理中“安全”與“愛”的關系的貼切的表達,沒有安全的愛情與沒有愛情的安全,對她們都沒有幸福可言。女性理想中的愛情對象——童話中的王子,就是“安全”與“愛”合一的對象,而現實中“丈夫”與“愛人”角色的分離,也正是“安全”與“愛”不可兼得的結果。這是女性的悲哀,同樣也是男性的悲哀,是“愛”在強大現實面前的屈從。羅伯特出現之前,弗朗西斯卡生活在殘缺的生命里,羅伯特離開后,弗朗西斯卡生活在生命的殘缺中。“丈夫”與“愛人”不能合一的婚姻注定了女性生命中的遺憾。而現實抉擇中的痛苦與艱難,又常使她們選擇了遺憾。
2.女性的道德倫理觀念和家庭責任感
我們先來看看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最后共進晚餐時的一段對白。
羅伯特(以下簡稱羅):你不跟我走,對不對?
弗朗西斯卡(以下簡稱弗):我反復思索,都覺得和你走并不妥當。
羅:對誰不妥當?
弗:對大家。我家人會受不了閑言閑語。而李察(弗的丈夫),李察也會承受不了此事,他會受不了打擊,他沒有做錯事,這輩子沒傷過任何人。
羅:他可以搬家。
弗:他家這個農場已有百年歷史,李察到別處無法過活。我的孩子們……
羅:他們已經長大了。你自己說你們很少談天。
弗:他們是不愛開口。但卡洛琳(弗的女兒)才十六歲,才剛要開始了解情感的奧妙,她會愛上某個人,設法和他共同生活。如果我走了,別人會怎么看她?
羅:那我們呢?
弗:你必須深深了解,我們離開這里那一刻起,一切都會改變。
羅:一切可能變得更好。
弗:不論我們走得多遠,我都還會牽掛這里,分分秒秒都無法釋懷。我會開始怪你的愛傷了我,那時,這美麗的四天會變得齷齪,完全是場錯誤。
羅:你以為我們的事很平常嗎?我們對彼此的感受很平常嗎?我們如今已不可分了,有人終生都達不到這個境界,還有人根本不知道有這種事,而你卻對我說你的決定是對的。你要放棄我們的一切?
弗:我們身不由己。你不了解,難道不明白,大家都不了解,女人決定生子時,她的生命一方面開始了,一方面卻結束了。生活開始充斥瑣碎的事,你停下腳步,待在原地,好讓你的孩子們能任意來去。他們離開后你的生活就空了,你應該再度向前,但你已忘了如何邁步,因為長久以來都沒人叫你動,你自己也忘了要動。可是你怎么也不會想到,這樣的愛情會發(fā)生在你身上。
羅:如今你有了這份愛情。
弗:我希望永遠保存這份愛,我希望終生都能這樣愛你。但倘若我們一起離開,就會失掉這份愛。我不能讓生命就此消失無蹤,重頭再來,我只能試著在心靈深處,緊緊地守著你我。你得幫我。
羅:不要灰心,不要放棄我們的愛,也許你現在的想法只是暫時,也許是因為你還在這間房子里,也許他們明天回來時,你的想法會不同。
弗:我不知道。
羅:我只說這一次,我從來沒這么說過,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回。
最終弗朗西斯卡并沒有因為愛情“出走”,沒有因為愛情而背叛家庭和責任。縱使大雨滂沱的十字街口,近在咫尺的他是那樣頹然那樣哀傷;縱使坐在丈夫身旁的她,是如此想為自己,為愛人,為愛情勇敢的活一次;縱使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回,然而,弗朗西斯卡依舊只能徘徊于“留下是錯的但卻不能走”的無奈中。
從前文的對白中我們可知,對丈夫,孩子以及整個家庭的責任感是讓弗朗西斯卡留下的唯一理由,她沒有摒棄最基本的道德倫理觀念。正如羅伯特曾贊許她的一句話:你不是一般的女人。如果影片的結局是弗朗西斯卡為愛情出走,那就不會有了“廊橋遺夢”的不同凡響,也就不會有打動無數人情懷的風靡經典。
羅伯特走后的二十年中,弗朗西斯卡為了不讓善良、無辜的丈夫痛苦,至死,她也沒有與羅伯特再見一面。弗朗西斯卡只有靠回憶而享受心底曾經有過的愛情甜密,廊橋成為了鐫刻在她心中無法磨滅的一道風景。他們都在相互思念和等待之中度過了余生。弗朗西斯卡死后,她的子女遵照其遺囑把她的骨灰灑在廊橋下,祭奠這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當細細的灰塵消逝在無盡的風中,我仿佛看到他在橋頭時,以優(yōu)美的自然背景攝下她極富生命活力的身影,她在他的懷抱中,伴隨著略帶憂傷的爵士樂起舞,他們是沉醉在愛情的王國里和伊甸園中的純粹的男人和純粹的女人。弗朗西斯卡把生命獻給了自己的家庭,卻把愛永遠留給了自己的羅伯特。
[1][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M].李文恬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2][美]亞伯拉罕?馬斯洛.洞察未來[M].許金聲譯.改革出版社,1998.
[3][美]亞伯拉罕?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M].許金聲等譯.三聯書店,1986.
[4][德]魯多夫?奧伊肯.生活的意義與價值[M].萬以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5][英]齊格蒙特?鮑曼.后現代性及其缺憾[M]. 郇建立,李靜韜譯. 學林出版社,2002.
孫昕(1986.5--),性別:女,籍貫:湖南長沙,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