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鐘一鳴,鄭 影,畢曉方
(昆明市延安醫院 泌尿外科,云南 昆明 650051)
包皮套環法切除術是一種通過套環裝置簡化手術過程而進行包皮環切的術式,經過10余年的不斷改進,從材料到構造都有明顯改進,極大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出血,減輕患者痛苦,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包皮環套環切術主要有內環法及外環法2種術式,2008~2010年我科共行包皮套環切除術645例,其中內環法330例,外環法315例,現對2種術式療效進行比較分析。
資料與方法 包皮過長410例,包莖235例,年齡在5~62歲,行包皮套環術手術方式隨機分為:環內環法330例,外環法315例。
手術方法:使用廠家提供一次性量尺量陰莖大小,選用相應型號套環。2種方法術前均常規0.5%碘伏消毒,用1%利多卡因行陰莖根部神經阻滯麻醉。包莖患者要通過鈍性擴張或縱行切開部分包皮擴大包皮外口,包皮內板與陰莖頭粘連患者需分離粘連,暴露冠狀溝,清除包皮垢。內環法將包皮邊緣提起,把小環置于包皮內板及陰莖頭之間,冠狀溝處,調整小環位置滿意后再扣上大環切除多余包皮;外環法是將小環直接套于陰莖外表面的冠狀溝位置,將過長包皮外翻后反套于小環上,再扣上大環切除多余的包皮。2種術式創面均無需包扎,敞開保持干燥。術后8d左右拆除大環,大環拆除3~5d后小環與切緣分離,可自行脫落或剪斷后拆除。包皮粘連明顯或包皮垢較多的患者給予3~5d抗生素治療。
觀察指標及統計方法:選擇平均出血量、術后水腫發生數、切緣分泌物粘連數、術中術后包皮裂開、環松脫例數作為主要比較指標進行統計分析,運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結 果 2種方法出血較傳統環切術均明顯減少,平均約1ml,統計學無差異。330例內環法病例中術后有肉眼可見水腫121例,315例外環法病例中術后有肉眼可見水腫202例,二者有統計學差異。
330例內環法病例中術后切緣有較多分泌物粘連套環者108例,主要位于冠狀溝處,兒童包莖患者行包皮分離的較多見。315例外環法病例中術后切緣有較多分泌物粘連套環者52例,二者有統計學差異。330例內環法病例中包皮裂開,環松脫0例,315例外環法病例中包皮裂開,環松脫數8例,全為兒童包莖患者,需縫合創面。二者有統計學差異。
討 論 包莖、包皮過長是泌尿外科常見的男性外生殖器疾病,發病率分別為4%~7%和2l%[1]。手術作為治愈包莖及包皮過長的一種方法,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行手術治療不僅可以預防包皮陰莖頭炎、包皮外口狹窄、包莖嵌頓和陰莖癌變。一些研究表明切除包皮后還可使男性患艾滋病的風險減少65%,有助于預防艾滋病的發生[2]。傳統的包皮環切術雖然能從根本上治愈包莖、包皮過長,但存在手術時間長、創傷大、出血多,術后包皮水腫、疼痛明顯,容易發生切口感染粘連、縫線反應等。包皮環套術是近年來開展的治療包皮過長和包莖的一種新方法,有出血極少,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快捷,術后易護理、不需換藥,術后切緣整齊美觀等優點[3,4],經過比較內環法及外環法包皮套環切除術的療效,可得出以下結論:⑴內環法及外環法均易于操作,極大縮短手術時間,明顯減少術中出血。⑵外環法因為包皮外翻反套,可致外翻段包皮水腫相對較明顯,拆環后水腫可逐漸消除。⑶內環法由于無法充分暴露冠狀溝及殘留包皮內板面,相對外環法而言局部分泌物及感染情況較為明顯,尤其以包莖,包皮內板與陰莖頭粘連,包皮垢較多的患者為重。⑷外環法由于需外翻包皮,張力相對較大,且扣上大環后有一定切割效果,導致在包皮較柔嫩的兒童包莖患者,分離粘連后包皮強度不足,扣上大環直接出現環狀包皮裂口,需及時拆環并縫合修補裂口。
綜上所述,2種方法均有各自優缺點,建議包皮垢較多,預期感染可能的患者選用外環法,術后可充分暴露冠狀溝及殘留包皮內板面,易于外用藥物加強抗感染,并且分泌物可以及時清除,不易殘留。單純包皮過長,局部無明顯感染因素者建議選擇內環法,減少術后水腫發生,縮短恢復周期。12歲以下兒童由于包皮柔嫩,均應選擇內環法,防止包皮裂開,套環松脫。
[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711-1712.
[2]賁昆龍,徐建春,陸林,等.推廣男性包皮環切,預防艾滋病,提高國民生殖健康水平[J].中華男科學雜志,2008,14(4):291-293.
[3]陳創奇,董文廣.成人塑料環包皮環切術[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1,22(6):328.
[4]王剛,吳士良.采用包皮除去環行包皮環切術[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1,22(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