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探究工會的責任與發展
本刊評論員
近期,我國勞動關系變化集中體現為勞動者更加積極地主張自身權益。作為勞動者權益的代表,工會必須適應勞動關系的新形勢,并引領勞動者群體意識的發展方向。
工會是在國家、市場和勞動者三方主體的框架內運行的,受到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革的影響。合法性、資源動員能力決定了工會的成效。
一方面,合法性來源于政治制度的賦予。我國《工會法》明確將工人組織權賦予中華全國總工會系統。在社會層面,合法性則來源于勞動者群體的認同。工會學的核心,即如何在合法性基礎上,探索工會發展之路。
另一方面,工會工作的開展和創新,需要相應的資源支撐。我們需要探討工會如何在勞動關系事件中調動資源,實現自身和工人群體的利益。工會的資源動員能力,是要以合法性為依靠,拓寬國家、市場及勞動者三方的資源貢獻渠道。如馮同慶教授所言,就是“(工會)自身的制度性資源與工人自發形成的組織性資源能否融合”。資源的融合,既能擴大基層組建率,又可以確保集體談判等工會核心工作的效果。
當前,面對逐漸顯性化的勞資沖突,很多人擔憂工會的作用及能力。事實上,我們觀察發現,罷工工人等涉及勞動關系的群體性事件參與者往往要求工會出面協調,同時,工會的協調成效又影響到未來企業勞動關系的運行。這說明,工會在勞動者群體中有廣泛的合法性。包括“葫蘆島模式”、“義烏模式”在內的許多工會創新,都是工會在合法性的基礎上,動員制度資源、市場資源與社會資源能力的成果。隨著勞動者群體意識的加強,預期工會在勞動關系中的作用也將會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