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本刊特約評論員孟泉
“中國集體勞動爭議狀況、特點及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本刊特約評論員孟泉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勞動關系分會共同舉辦的“中國集體勞動爭議狀況、特點及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于6月11日在香山會議中心隆重召開。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常凱教授主持開幕儀式。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關系司司長邱小平為大會致辭,談到了集體勞動關系、集體合同、集體協商的重要性,希望能夠找到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多所高校的近40名代表出席會議。與會代表就中國勞動關系轉變的內涵與標志,勞動者的勞工意識、力量及行動在勞動爭議中的表現和意義,目前中國集體勞動爭議的主要特點,集體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現狀及完善四個議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常凱教授以中國勞動關系集體化轉型為主題,認為《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和實施是勞動關系集體化轉型的起點,并將這種集體化分為體制內的集體化和體制外的集體化,而當前研究的一個重點就是這兩種集體化之間的互動關系。此外,勞動關系集體化最重要的問題是勞工的參與程度,尤其是體制外勞工的意識、行動和訴求。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原副院長馮同慶教授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工人自下而上的運動沒有停歇過,同時自上而下的管理規制不得不做出調整或者是改變,而政府在勞動關系由個體化向集體化轉型的過程中應該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關系系主任喬健副教授認為,現階段市場的影響因素非常大,勞方作為勞動關系主體,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作用也在日趨增大,他們的權利意識在覺醒,他們與資方的爭議逐漸轉變成一種利益爭議。目前對個別勞動關系的法律規制已經比較健全,但是集體勞動關系的規制還非常薄弱,喬健將中國勞動關系的現狀看作是中國走向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當中,出現的一種基于公民社會的新的社會運動。他將集體爭議分為三種,一種是勞動者擁有公共申訴標的這樣的一個爭議,二是關于團結權的爭議,三是由于簽訂集體協議所發生的爭議。
香港浸會大學陳峰教授重點強調了工人現在的群體事件和利益表達的分類,他認為以工人的訴求和利益表達分為三種,權利訴求、利益訴求和道義經濟學的訴求。這些訴求的抗爭方式、表達方式、政府機構的反映是不同的,三種訴求的出現順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勞工體制和工人階級演變的過程。陳峰教授還重點區分了權利訴求和利益訴求,現在面對的各種各樣的沖突基本上都是利益沖突,需要通過制度建設來保證這些沖突得到根本性解決,或者是從源頭上避免沖突。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石秀印教授以《從成都富士康看勞動關系的新變化》為題,認為目前企業、政府跟工人就兩個問題博弈,一是工資的博弈,二是管理的博弈,政府、企業、工人各有自己的主張。
山東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博士生路軍副教授對2010年的罷工潮做了回顧與評價,重點闡釋了罷工潮的發展背景、發展脈絡、分布情況以及形成原因。他認為此次罷工潮發生是在四個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下,即經濟回升和持續通脹導致生活成本上升的經濟背景;黨和國家核心領導倡導“體面勞動”與“尊嚴生活”的政治背景;大量新生代農民工漸漸成為追求城市化的產業工人的社會背景;《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保護并喚醒工人個體權利及維權意識之勞動制度出臺的法律背景。在這四個突出的結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人的利益訴求自然產生,并引發了罷工潮的出現。之后,他又分析了罷工潮地域分布、時間分布、發生罷工的行業及企業的性質等實際狀況。綜合以上的論述,路軍認為工人罷工行為之所以形成“工潮”,主要是因為共同的生活壓力促使工人產生了普遍的抗爭沖動,勞工意識的普遍提升促使工人更傾向于選擇積極抗爭。然而,歸根結底,此次罷工潮發生的根本動力是勞工意識的覺醒,工人的抗爭方式更為積極,反映出中國勞動關系集體化轉型的趨勢。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外部經濟、政治、社會、法律結構性因素產生變化的結果,導致了工人行為發生變化,即以罷工的方式來維護自身的權利,爭取合理的利益。而表現在抗爭方式、法律理念、權利訴求等方面勞工意識的提高無疑是主體最終決定抗爭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博士生孟泉基于2010年罷工潮當中的幾個案例,以西方的社會運動及產業關系相關理論為基礎,對工人在罷工行動中的利益轉化模型進行了分析。這一研究的價值在于能夠從個體利益轉化為集體利益的視角,從蒂利提出的集體行動的模型中推導出利益轉化模型,并進一步結合在中國本土的實證研究對該模型進行本土化的修正,這對研究中國工人罷工行為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啟示性。在討論本土化的過程中,孟泉提出了四點發現,一是社會結構(即在生產過程)和生產結構對工人的這種不公正感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是基于鄉緣、親緣和學緣的身份的認同以及現代通訊工具的普及,導致了非正式的組織網絡的形成;三是顯性與隱性積極分子在罷工行動中不同的動員作用;四是工人對其控制生產過程的能力和在勞動力市場上所處的位置因素造成其與雇主力量的對比,以及工人對這種力量對比的認識,這些維度都影響了他們做出參與罷工的決策。進而,也就影響了集體利益的形成。基于這四點發現,以及在會場與陳峰教授的互動,孟泉認為個體利益轉化為集體利益模型的構建并非說明所有的個體利益都會通過這樣的方式轉化為集體利益,某些個體利益,如被制度化的個體利益,則有可能造成工人尋求制度化的方式,如申訴、仲裁或訴訟來實現。而有些個體利益則會通過工人在勞動力市場上的流動,而在其他工作場所實現。因此,從本質上說,個體利益是否能夠轉化為集體利益決定于工人的行為選擇。故而,可以說,工人的集體利益并非是自然存在的,而是通過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以及工人與環境的互動造就而成的結果。
南華工商學院魏小林教授以《罷工立法的邏輯》為題,主要介紹了罷工權立法的邏輯,同時贊成常老師對于罷工方面的判斷,認為目前關于罷工方面所有問題的焦點是工人組織的代表性問題,將罷工權的立法和市場經濟體制聯系起來,從市場經濟的本原出發去探討了相關的問題。
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博士研究生熊新發分析了中國勞動關系目前面臨的轉型趨勢以及這種趨勢對雇主策略的影響。他通過對中國勞動關系在形態上和調整方式上已經開始出現由個別到集體轉型的趨勢這一判斷,提出了集體化轉型的兩種主要動力,即體制外表現為層出不窮的工人集體行動的集體化動力和體制內國家和工會主導的集體勞動關系制度化運動為主的集體化動力。兩種動力在現實中的凸顯,預示著中國勞動關系向集體化的轉型成為必然。因此,如果說以政府權力擴張為目的的體制內集體化在市場化的條件下無法獲得長久生命力的話,那么以回應體制外集體化的壓力為目的、能一定程度上化解勞資矛盾的體制內集體化將具有可持續性。基于以上的判斷,熊新發繼續深入地分析了集體化的轉型趨勢對雇主策略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為了應對這一轉型,雇主策略的目的應當逐漸由“效率導向”轉向“公平導向”。其次,雇主策略將從計劃經濟時期的單位層級轉向職能層級。最后,雇主策略的對象也已經出現了由一元到多元的轉變,即對待工會和工人的行動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總之,隨著勞動關系由個別向集體的逐步轉型,雇主策略也應該順時而動,進行有效的改變,以更好的發展企業。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博士研究生雷曉天介紹了在“罷工潮”中的政府對罷工的定位、態度以及采取的一些具體的策略。她提出,政府的行為對罷工事件的定位,是政府處理罷工事件的一個開端。通過對廣東、大連部分政府官員的訪談,她認為,地方政府基于對國家整體經濟、政治發展狀況的判斷,更加強調罷工的經濟性而非政治性,從而也就將工人的罷工行為定位為勞資之間的經濟性糾紛,而非需要國家機器強力介入的需要通過維穩解決的群體性事件。由此,政府處理罷工事件過程中的角色、采取的策略、處理的具體方式都不會偏離其定位的原則。具體來說,政府在處理罷工中基本上扮演了第三方協調者的角色,以已有的勞動政策作為依據,引入具有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的學者專家,推動勞資雙方通過協商的手段解決爭議。盡管政府在罷工中態度溫和、處理得當,但是,在缺乏相應的勞動制度作為依據和基礎的條件下,整個社會的勞資矛盾仍舊得不到有效的緩解。因此,未來針對集體勞動關系的制度建設,應是國家和政府需要投入力量和資源著力解決的問題。
劍橋大學社會學系常成博士對罷工中中國企業工會所扮演的角色和策略進行了深入而詳實的分析。她認為,在中國國家與工會的關系符合國家組合主義性質的關系。具體來講,工會“兩個維護”的職能是通過制度性約束,即法律明文規定的,并導致工會在具體的環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是,由于企業工會對企業的經濟依附性更強,所以非罷工時期的工會,工會對企業的依附性比較強。但是,一旦罷工發生,工會典型的組合主義職能凸顯,國家組合主義下的工會雙重角色是工會行為的基礎,其行為需要向國家負責。在罷工中,工會與外部主體的關系是工會策略選擇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2010年夏的罷工潮讓企業工會的角色和作用凸顯出來。在企業工會發揮作用的罷工(處理)中,企業工會具有別于雇主、政府,甚至上級工會的獨有身份和作用。然而,從長遠來看,罷工不僅沒有解決企業工會和工人的割裂問題,反而成為了兩者進一步割裂的催化劑。
深圳勞維律師事務所主任段毅律師從法律角度上強調了集體談判和集體協商的區別,集體談判是在企業內部產生的一種對利益分配,對這種關系的確認;而集體協商是自上而下,是一個外部的需求。
上海師范大學劉誠教授回顧了集體勞動爭議發展的歷史,指出集體勞動爭議的快速增長一方面是工業化,一方面是工人的集體意識。另外還強調了集體勞動爭議和調解的區別,認為應主要突出調解。
北京物資學院王少波教授通過兩個案例,生動地闡述的中國現代集體談判當中的問題,實際上是談判當中的一個職業化的問題。認為政府和勞動者的這種關系應該是正處于青少年向成年轉變的這樣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應該向職工放權,政府不應該再采取以前管制的手段。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關系系主任王晶強調了在利益機制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分配,也就是分配能否順利地解決,實際上是我們的市場經濟能否順利運作的一個基礎。她回顧了我們國家集體勞動爭議的現狀,指出了尖銳化、突出化的成因,提出集體談判是解決集體問題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吳錦宇總結了中國法律的發展和立法進展,并對1997年的世界憲法全書進行了介紹。他還指出,罷工權屬于憲法未列舉的一個方面,因為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隨著經濟和歷史的發展會不斷地再納入一些新的東西。
此次研討會議題廣泛、探討深入,對明確目前中國勞動關系發展所處的位置、完善集體勞動爭議處理制度有著重大意義。在閉幕儀式上,常凱教授做了總結發言,強調對社會問題和現實做出理論解釋,希望各位學者能就會議上所涉及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欄目主持:胡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