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士明
從19世紀末開始,中國東北地區就成為列強爭奪的目標,帝國主義在這片土地上發動了數次大規模戰爭,東北人民生靈涂炭,受盡了欺凌。修建在這片土地的中東路,更是列強勢力的風向標,各方在博弈、角逐中演繹出了一段縱橫捭闔、風云詭譎的歷史。即使今天,我們仍然能從車輪碾過的歷史碎片中,依稀可見當年刀與槍的較量、血與火的拼殺。
一、中華失散的“第八子”。聞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中把澳門、香港島、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及大連比喻與祖國母親失散的七個兒子。其實,還有一塊土地也曾與祖國失散多年,這就是中華的“第八子”——中東鐵路及附屬地帶。所謂“中東鐵路附屬地帶”說法,首先由沙皇俄國單方面提出。1897年,沙皇俄國未與清政府協商便制定了《東省鐵路條例》,其中第八款中說“為保護鐵路及附屬地段之內的安寧秩序,公司委任警察部執行其事?!鼻逭m沒有同意該條約,但是只能默認。沙皇俄國蠻橫地劃定中東鐵路附屬地段,擁有該地段的治外法權、貨幣發行權、設法院和辦教育的權利,并駐有軍隊,名曰護路隊。中東鐵路及附屬地帶實則是脫離清政府統治的“獨立王國”。日本在日俄戰爭后攫取了長春至大連的“南滿鐵路”,也承襲了沙俄的做法,繼續占有此段鐵路的附屬地帶并改稱“南滿鐵路附屬地”。
二、血祭的黃龍旗。東北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晚清大臣徐世昌在考察完東北給皇帝上疏中說“川流貫注,運輸便捷,適于商戰;地脈沃饒,水草繁衍,宜于耕牧;平原廣漠數千里,便于馳騁,利于用武;加以興安、長白諸山森林之多,五金礦產之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東西各國目為世界之寶庫,彌為中國第一富源”。各列強都把貪婪的目光盯在了這塊豐腴的膏地上。俄國視這里為“黃色的俄羅斯”;日本把其作為生死存亡的“第一生命線”;美國也視為“新的海外邊疆”。鴉片戰爭后,面對列強的侵略,清政府制定“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策略,希望通過“洋務運動”達到自強。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寫道:“夷之長計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中國學習夷技的最高成就是1888年成軍的北洋水師。1895年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這場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武器差別最小,也是中國敗得最慘的一次戰爭。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曾三次對外宣戰,都因實力懸殊,被國外的船堅炮利打得大敗。而這次清海軍實力不遜于日本海軍卻也被打得大敗,徹底動搖了清政府武力捍衛國家領土的信心和決心。這一點可以從溥杰的回憶錄中得到證實,溥杰在《如煙往事》中記載,他曾問其老師趙世駿,如果拿現在的軍隊和外國打仗絕對贏不了么?趙世駿沉痛地說“你不要看同室操戈鬧得火熱,一碰到列強,能支持十分鐘就是好的”。就連臨死前的李鴻章也曾上折,再次提出中國與列強是否應該死拼的問題。他認為,中國的情況是猶如一個多病之人,應善自醫調,有恐或傷元氣,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憂矣。血的事實使清政府在無奈之中改變了策略。實行“以夷制夷”的方針。歷史上堅持這種策略的都是弱國,幻想靠別人保全自己,最后都沒有得到好的結果。
列強看透了清朝虛弱的本質,并沒有用武力推翻清政府,而是維護他用來賺取列強的最大利益,把其作為侵華的代理工具。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俄、日、美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國家。
三、屠刀下的羔羊。按照《馬關條約》的條款,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然而,這妨礙了沙皇俄國的利益,便聯合法、德迫使日本交還了遼東半島。日本咄咄逼人的態勢,使清政府感到日本是其主要對手。當時李鴻章主張“聯俄拒日”,于1896年與沙俄簽訂條約,同意沙俄在東北修建鐵路,中東路是帝國主義在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當時李鴻章認為這樣可以確保大清國二十年的和平。
美國此時羽翼未豐,不但與老牌列強實力相差懸殊,就是與日本海軍相比差距也很大。面對沙俄將東北獨攬懷中,感到已無地盤可占。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在承認各國在華勢力范圍基礎上,要求貿易和利益均沾。
清政府支持美國政策,這時中國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各列強出兵鎮壓并與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沙俄以保護中東鐵路為由,單獨出兵中國東北?!缎脸髼l約》簽訂后,沙俄不但不撤兵還要與中國單獨簽訂條約。中俄進行了艱難的談判,參與談判的中國外交人員體驗到了“弱國無外交”的艱辛。據親身陪同中國談判使節楊儒的翻譯陸徵祥回憶說“俄財長維特將公約擺在公案,令楊欽使簽字,楊答以未奉我皇命令,不能簽字,維特拍案咆哮,出言不遜,驕橫無禮,……余為傳譯,猶覺心悸”。后楊儒在艱難的談判中,終因身體不支,在一次談判后回到使館一下車即跌倒在地,中風不語,次年病死。就連親俄的李鴻章也在對俄談判中累得吐血而死。在臨死前一個小時,俄公使還圍在他的床頭,逼迫其畫押簽字。清廷無奈之中繼續走“以夷制夷”之路,不斷故意泄露談判消息,俄獨霸東北的野心引起了美、日的不滿,沙俄只好與清政府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分三期撤兵,一年半撤完。
四、軍國主義的冒險。俄國與清政府簽訂條約后,只履行了第一階段撤軍義務,俄沙皇認為沒有占到便宜,而且對日本有利,便中斷了撤軍。美、日因此不滿,日本于1904年2月6日正式與俄國斷交,2月8日夜間不宣而戰。從此爆發了日俄兩國統治集團長期準備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日俄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不義之戰,是帝國主義重新劃分勢力范圍、爭奪利益的戰爭。美國對日俄戰爭進行了全程干預,以達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美國曾設想修筑廣州到西伯利亞的鐵路以便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戰爭前面對沙俄獨占東北的現狀,美國支持日本與俄國開戰,并同日本簽訂了《塔夫脫—桂太郎協議》。日俄戰爭后期,美國不愿意看到日本獨霸東北,積極斡旋調停。1905年9月5日,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主持下,日俄在美國簽訂《樸茨茅此條約》,為此西奧多·羅斯福還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美國認為有功于日俄,便試探性插手東北,當時美國鐵路大王哈里曼提出了修建環球鐵路計劃,建議美國把南滿鐵路收買過來。這時的日本因戰爭消耗太大,無力經營南滿鐵路;俄國也愿意以低價出賣中東鐵路。哈里曼與日首相桂太郎簽了一個備忘錄??扇旌笕毡就庀嘈〈鍓厶苫貒?,堅決反對把勝利果實出賣給美國人。1906年,日本向哈里曼宣布備忘錄作廢。
日本占有南滿鐵路后,便與俄國沆瀣一氣,聯手反對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排擠美國。為此俄日簽訂密約,重新劃分了各自勢力范圍,達成了鐵路聯運協議。從1905年到1909年美國輸入東北商品從2350萬美元下降到750萬美元。1909年,美國政府提出諾克斯計劃,主張東北鐵路由各國監督管理,中國保留所有權,實質是打破俄日對東三省的壟斷。
清政府面對日、俄對東北的瓜分,束手無策,繼續推行“以夷制夷”方針,日俄戰爭期間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戰爭后,積極聯美抵制日俄。1907年,清政府迫于壓力進行重大改革,其中東三省由軍府制管理變成行省制管理,為確保“祖宗之地”,宣布東北全境開放。1908年,清政府派唐紹儀為特使訪美,洽商東三省開發貸款事宜。但面對日俄兩強,美國也無力對抗。
五、魔爪下的抗爭。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俄紅、白勢力在中東鐵路沿線激烈斗爭,引發了中東路的混亂。美、日、中出兵干涉蘇俄政權。為了解決武裝干涉所需物資運輸問題。1918年,美國提出由美國派員接管中東路和西伯利亞鐵路,并在海參崴召開會議。由美日等國組成國際監管中東路和西伯利亞鐵路委員會。委員會技術部設在哈爾濱,由美國工程師司蒂芬斯任部長,有指揮鐵路之權。1919年,中東路國際共管會召開,決議由中國軍隊守護中東路全線,會上,日本代表提出中國護路軍應聽從日本聯軍總司令指揮的要求,遭到中國代表拒絕。
中國政府積極利用有利時機逐漸收回中東路一些權利。1917年12月,吉林省當局在哈爾濱建立吉林省中東路地帶警備司令部,形成中俄兩國護路軍并存局面。1920年3月,鮑貴卿以中東鐵路督辦和護路軍總司令名義向沙俄霍爾瓦特下最后通牒,令其交出路權,俄軍警繳械。1921年末,中國在鐵路沿線地帶成立東省特別行政區,鐵路接受中國人管理,俄國人不再享有治外法權。隨著協約國武裝干涉蘇俄政權的失敗,到1922年鐵路委員會技術部解散,列強爭奪中東路的斗爭告一段落。1924年,奉系軍閥與蘇方簽訂《奉俄協議》,確定雙方共管原則。但是協議簽訂后雙方摩擦不斷,終于釀成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雙方又簽訂《伯力協定》才告平息。1932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日本為了把蘇聯勢力從中國東北排擠出去,不斷給中東路制造麻煩,使中東路無法經營。蘇聯背著中國,與日、偽滿簽訂讓渡協議,把中東鐵路賣與日方經營。至此,日本完全占有東北。
六、紅脈相連的情結。二次大戰后期,蘇、美、英在雅爾塔舉行會議。在中國東北問題上,實質由蘇、美主導。美國的態度是:不是他的東西,屬于誰都可以,只要有利于和蘇聯簽約即可。蘇聯的條件是:關于中國東北必須恢復1904年日俄戰爭前俄國的權益。對中長鐵路應設立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中國保有在東北的主權,但蘇聯在那里的優越地位須予保證。最后,中、蘇簽訂《關于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中長鐵路由中、蘇共同所有,共同經營。鐵路理事長由中國人擔任,蘇聯人擔任副理事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率團出訪蘇聯。斯大林放棄了蘇聯根據1945年以及自1896年俄、中結盟和修建中東路以來的歷次協定所獲得的一切權利。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1952年末正式把鐵路移交中國,1952年12月3日,蘇聯履約把鐵路交還中國。
一條鐵路,一塊土地,一段歷史,折射了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歷程。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使中東路真正回到人民手中,才能使中國不受外辱,真正做到當家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