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柯
(寧波大紅鷹學院社科部 浙江 寧波 315175)
隨著全球信息化浪潮的進一步擴張和深化,我國已進入了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期。據CNNIC數據,截至2010年,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34.1%。諸如微博圍觀,QQ大戰360,各種“門”事件,都說明網絡對當前中國社會全方位的滲透和影響,正在達到甚至超越傳統媒介的作用。尤其在以高校學生為代表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中,其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擔的功能,所蘊含的意義,更為重大、豐富和深遠。隨著網絡社會逐漸成為社會組織的主流形態之一,如同現實社會一樣會產生出不同利益主體及其相互利益關系。這就要求用相應的道德和法律來調節和規范各個不同利益主體的行為及其相互關系。網絡道德與網絡法制已經成為信息化時代和網絡社會建設的當務之急。如何加強對高校學生的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制教育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據CNNIC資料,當前高校學生網絡用戶已占全體網絡用戶的30%以上。計算機、網絡在高校學生中的普及程度日益提升。網絡生存和體驗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網絡來獲取和傳播信息,表達和交流感情,影響他人和受到影響。其重要性必須引起社會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視。
一方面,我們要關注大學生網絡生存對倫理道德、公民素質養成的積極方面。網絡具有的全民、兼容和互惠的特點。按照互聯網生存的原則,每個網絡用戶和網絡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社會權利和義務,網絡對每一個用戶做到一視同仁;一切網絡行為必須服從于網絡社會的整體利益,個體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不得損害整個網絡社會的整體利益;網絡主體間的行為方式應符合某種一致的、相互認同的規范和標準、個人的網絡行為應該被他人及整個網絡社會所接受,最終實現人們網際交往的行為規范化、語言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無障礙化。網絡生存的這些原則和特點在培育大學生誠信、安全、公開、公平、公正、互助等意識和能力上具有積極作用。所以我們在面對高校學生網絡法制和網絡道德教育問題時,沒有必要將網絡視作洪水猛獸,也沒有必要先入為主地將學生的網絡生存能力和素質定位到需要受規訓的地位,而應當在積極探索研究網絡生存、網絡社會的特性和基本模式基礎上,遵循互聯網的規律,善加引導。
當然,大學生網絡生存中的所出現的種種道德失范和違法違規現象也確實廣泛存在,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網絡是個“陌生人的社會”,有別于現實的“熟人社會”,其具有的自由性、隱蔽性、多元性,使得參與者容易放松道德自律的約束和警醒,消解或無視對于法律的敬畏。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成熟超前與心理成熟滯后、生理心理需求與現實、生理心理發展與社會環境往往會產生矛盾,從而使其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導致青少年產生種種心理和道德問題。如道德個性化,主張從個人的需要出發來選擇道德行為,否認道德評價的社會標準,崇尚“我看行就行”;又如部分學生逃避現實,沉迷于網游、網戀、黑客行為,在虛擬世界中追尋自我價值實現和滿足,導致孤獨性人格強化,與社會、家庭、學校、老師、同學的疏離感日益增強,現實的人際交往能力弱化;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學生把網絡視作是發泄不滿和過剩精力的一條捷徑,通過bbs、網絡聊天室、網絡視頻等傳播不良信息,制造事端,渲染氣氛。雖然其中大部分人是出于好奇、虛榮、自我滿足等心理,但其反映的責任感缺失和理性空位的現象令人憂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網絡的開放性、全球性也可能導致大學生的網絡生存和道德受到國內外各種負面因素的影響。網絡極強的傳播性和示范性,會導致負面信息、行為方式的互動,甚至所謂“膜拜”。如國內網絡近年來掀起的庸俗、低俗、惡俗、媚俗之風,影響深遠。又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網絡倫理聲明中譴責的“六種網絡不道德行為”:(1)有意地造成網絡交通的混亂或擅自進入其他網絡及其相關的系統。(2)商業性或欺騙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3)偷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4)未經許可接近他人文件。(5)在公共用戶場合作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環的行為。(6)偽造電子郵件信息。這些行為已成為互聯網道德和法律失范的典型問題。另外,西方極端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通過網絡對我國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和沖擊也不容小覷。
網絡在大學生生活學習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當前大學生網絡道德和法制中存在的弊端,要求我們切實有效地加強高校網絡法制與網絡道德建設。
首先,要由政府牽頭,由教育、文化部門為軸,各高校為主體建立完善全方位協作的網絡管理體制,提高綜合管理水平。政府在成立專門的網絡管理機構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網絡道德的管理、規范和引導,各地各部門則進一步加強屬地管理,為高校網絡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各高校則應將網絡道德教育,與高校的思政工作、學生素質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將之納入高校學生工作的范疇,提高重視程度,加強統一領導和管理,建立完善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的管理機制。
其次,是從理論上加強對青少年網絡心理、網絡行為、網絡生存的相關問題研究。網絡道德是高校教育面臨的新課題。部分教育工作者和思政工作者因缺乏對互聯網特點和規律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在處理相關問題時存在認識偏差,難以融入等問題,影響了網絡道德教育和思政工作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關注和研究信息網絡傳播的基本規律和發展動向,自覺學習網絡知識,研究青年學生的網絡心理、網絡行為,充分利用網絡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引導大學生加強網絡道德自律,自覺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深入、有效地開展。
再次,要重視校園網絡平臺建設,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文化氛圍。網絡是校園文化建設、人文素質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陣地。廣大教育者應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平臺的優勢,掌握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主動權。如通過建設網站、網頁,開通官方和個人博客、微博等方式,掌握部分話語權,積極通過這些網絡媒介和方式,向學生傳播積極、健康的網絡倫理道德和思想;同時做好引導工作,組織、鼓勵學生社團、集體和學生個人參加文明上網、綠色上網活動或評比,通過網絡道德知識和規范宣講、網站建設、網頁設計等活動和比賽,鍛煉其在應用網絡中踐行相關倫理道德的能力,從而使網絡文化與校園文化緊密結合。又如通過bbs,網絡聊天室,飛信、網絡郵件、網上調查等方式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積極開展思想引導。如建立網絡心理咨詢體系,進行心理教育和疏導,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及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另外,還需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程與相關課程的作用,將之與網絡道德教育與建設緊密結合。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重視大學生的網絡心理,網絡行為及其關注的網絡話題,將其與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等課程相結合,引導學生自己去掌握網絡道德的概念、評價、判斷,不斷提高對網絡信息和網絡文化的識別、自律能力。在此基礎上,若條件允許,還可開設專門的網絡思政課程,進行針對性較強的教育,幫助大學生增強網絡法制和網絡倫理道德觀念,使其網絡行為符合社會公德的要求。
網絡道德是基于人的自省和自律,這是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根本,但并非全部。從法律規范的層面看,網絡道德規范不可能代替法律規范建立網絡秩序。因此,在提倡建立網絡道德規范的同時,也要推進網絡法制建設進程。有法律必有強制,從表面看,這似乎與網絡的自由性相矛盾,其實網絡自由并非如有些人認為的,是不受約束,與法律法規與政治無關,無需國家監管。網絡的開放、全民和互惠性要求個人的利益、自由以不破壞網絡環境,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故而建立切實有效的網絡法制和秩序,既是網絡文明和道德建設的需要,也是是互聯網健康發展的內在需要。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有利于網絡社會的發展,也有利于高校網絡文明建設和教育工作的開展。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強相關建設。
首先,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司法解釋和行政法規等,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的互聯網法律法規體系。在此基礎上,仍需要繼續大力推進互聯網法律法規制度建設。
其次,要加強對網絡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使廣大高校師生知法守法,自覺抵制網絡非法行為。一項法律,只有成為多數人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時,才是有效的。高校可結合自身實際,與政府相關部門配合,積極開展各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網絡法律普及、宣傳和教育活動。
再次,在技術層面,高校應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加強監管防范,加強對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服務的技術監管,提升校園網認證、屏蔽、監管系統的技術水平。
另外,高校還要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適應自身情況、切實可行的校園網絡規法和處罰條例,開展校園網監管和整治工作,依法打擊黑客、網絡色情、賭博等網絡違法活動,規范互聯網安全秩序,凈化網絡環境。
[1]劉夢蘭、莫守忠.高校青年學生網絡思想與法制教育的幾點思考[J].南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3.
[2]李英.高校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及對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8,5.
[3]張陶然.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學術探索·理論研究,2011,09.
[4]施義慧.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形勢與對策[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12.
[5]徐新華.網絡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兩個新的側重點——網絡法制和網絡倫理道德觀念[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