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晶
(青海師范大學 青海 西寧 810008)
“腐敗,像一顆毒瘤,侵蝕著一個國家政府的肌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于腐敗現象,歷代開明帝王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和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無不重視懲治腐敗。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就把重典治吏作為一項基本治國原則,貫徹于明初的立法、司法實踐中。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思想是其法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明朝而且對后世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尤其對當代中國的反腐倡廉,頗有借鑒意義。
首先,政治形勢的復雜,是朱元璋“重典治貪吏”的做法產生的根源。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蒙元統治者被驅逐到大漠以北,但是元朝的殘部在塞外虎視眈眈,隨時欲趁機奪回中原。其中尚有不少官吏因得到元朝殘部的賄賂而與其互有聯絡,這都嚴重威脅著新生的明王朝。對此朱元璋為了維護明朝的統治,堅決推行“重典治國”政策以嚴懲不法官吏。再加上統治階級內部各派勢力互相爭權奪利,東南沿海又有日本倭寇的侵擾,嚴重的內憂外患使明初政局不穩的大明王朝受到了嚴重的困擾。因此朱元璋采取了“治亂世用重典”的治國方針,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封建的法律秩序。
其次,“明初,許多官員蹈襲元朝之弊,擅權枉法,貪贓受賄,蠹政害民。這使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聯想起元末吏治腐敗激起民變的教訓,深為警惕和憂慮。”[1]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可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一些官吏卻置此于不顧,在其貪婪的階級本性驅動下大肆侵吞土地、魚肉人民,甚至貪污受賄致使民怨沸騰。對此,朱元璋認為元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在于官吏貪贓枉法,所以朱元璋決意堅決且嚴厲地懲治貪官污吏。
第三,做了皇帝的朱元璋無法忘記兒時所受的凌辱,所以朱元璋稱帝后對江南一些地主富戶的無情打擊,嚴刑鎮壓,一方面固然是那些見利忘義傷天害理的地主富戶罪惡昭彰,出于現實政治的考量,也確實需要嚴刑重罰。但另一方面,在他的內心世界肯定還有一種長期潛在的仇富心理和對地主富戶的報復意念使然。而對那些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們的嚴刑加害,則多半是其猜忌多疑的心理作祟。客觀地說,“中國的草根文化中有許多樸質本真民主正義的思想內核,但也不可避免地攜帶有一些偏激狹隘的小農意識的基因。”[2]
此外,“重典治吏”思想的產生與歷史上的法家思想也有一定關系。中國古代很早就有所謂“嚴刑重罰”。在我國的上古時期,與“法”等量齊觀不無二致的“刑”,其最初的用途就是血腥的屠殺和鎮壓,即所謂“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3]那些統治者之所以能成為統治者、能夠維持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仰仗和依賴的多半都是“刑法”。而刑這東西又具有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威力”,用《商君書》中的話解釋就是,因為:“刑重者,民不敢犯。”[4]
第一,頒布《大明律》。一三六七年,朱元璋平定武昌后,命編撰新律,《大明律》。《大明律》專設《受贓》一篇,計有《官員受財》、《坐贓受罪》等11條,與《唐律》把官吏犯贓罪的處理列在《職制》篇中相比已有重大發展。第二,“若犯罪律該處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諫免,暗邀人心者,亦斬”。第三,“若在朝官員,交結朋黨,紊亂朝政者,皆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宮”。第四,“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門官吏,不執法律,聽從上司,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等等。朱元璋“重典治貪吏”的思想由此可見一斑。
第二,編制《明大誥》。朱元璋親手制定的《明大誥》,將矛頭直接指向了貪官污吏。《明大誥》中匯編的案例,有相當一部分是懲治貪官污吏的,從編制《明大誥》的初衷和這些案例中不難看出,朱元璋對于明初腐敗問題的關心,以及要整肅吏治的堅強決心。
第三,朱元璋頒布懲治公侯贓罪專門法——《鐵榜》,由于明朝初年王公貴族自認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隨意踐踏法律,因此明太祖朱元璋頒布《鐵榜》來約束他們。其中規定:“凡公侯強占官民山場、湖泊、茶園、蘆蕩金銀銅錫鐵治者,三犯準免死一次。凡公侯除賜定儀仗戶及佃田人戶,已有名額報籍在官,敢有私托門下、隱蔽差徭者斬。”[5]在中國歷史上,制定懲貪專門法實屬朱元璋的創舉。
雖然儒家思想在明朝仍是其治國的指導思想,但在朱元璋“重典治吏”思想的大力推動下,那種“刑不上大夫”的傳統治國思想完全被推翻了,對于貪官污吏,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朝廷重臣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歐陽倫販運私茶案,郭桓貪污案,這兩則案例的首犯,一是駙馬歐陽倫,一是當朝戶部尚書郭桓,都可謂官高勢重。若按已通行千余年的“八議”、“官當”等優待貴族之制,他們恐怕處罰不會太重,甚至被赦免。可是朱元璋并未被舊制所束縛,賜死駙馬歐陽倫,殺郭桓及同犯數萬人。這樣的例子在朱元璋手下真是枚不勝舉。
朱元璋還十分重視監察制度的建設,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在廉政訴貪中的作用,“凡官吏賢否,軍民利病,皆得廉問糾舉。”[6]明初設置的檢察機關分為兩級:中央監察機關包括都察院和六科,地方檢察機關即各提刑按察使司。這些檢察機關有糾察百官之權,發現官吏違法即可進行彈劾。此外明太祖還非常注重監察立法工作,如《憲綱總例》、《糾劾官邪規定》、《出巡事宜》、《巡撫六察》、《巡按六察》等均在洪武時期制定。此外“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的設立,也加強了對官吏的監管。明代的監察制度在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上是最完備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初實施的“重典治吏”通過一些法典的頒布和制度的確立,在維護明朝統治上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重典也確實對貪官污吏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有力的打擊了豪強勢力,整飭了官紀,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減輕了農民負擔。并且對后世的宣仁之治和鄭和下西洋奠定了基礎。
一是由于封建君主專制方面的原因。朱元璋推行的是封建專制集權統治,是凌駕于法律之上的“一人之治”。為了加強皇權,實行“家天下”的獨裁統治,因而立下法度,以后不許再設丞相這一官職。從此朱元璋就獨攬了政權。二是由于封建官僚制度方面的原因。官僚制度是古代歷史上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形式之一,官僚對政治權力的謀取實際上就成為了謀取經濟利益的重要途徑,崇拜權力實則成了崇拜私利。三是由于法律制度本身方面的原因。他在“治吏”方面過分濫用刑法,不分罪行輕重以及社會危害大小,一律都施以重刑,嚴重喪失了法律的公正價值與正義精神,陷入到了重刑主義的誤區之中。
朱元璋從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出發的“重典治吏”的負面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對我國當前的廉政建設來說,也不是沒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比如完善的立法,嚴格的執法,都可以為現代建立反腐敗制度所借鑒。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但由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后,腐敗問題一直是阻礙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借鑒朱元璋“重典治貪吏”的積極方面,并結合當前中國的實際情況,針對如何預防和懲治腐敗提出如下幾點建議:第一,完善立法以懲治腐敗。以利于有關機關更能準確及時地依法懲治腐敗。第二,懲治腐敗要敢于刑上高官。鑒于當前中國實際,核心執政者應該嚴格依法治國。不論這個貪官以前功勞多大,現在職務多高,均“一斷于法”。第三,加大懲治力度以嚴懲腐敗。當然,這里的嚴格適用法律是指對貪官要做到罪刑相適應,即重罪重判、輕罪輕判、罰當其罪。既要堅決杜絕朱元璋的法外用刑,也不能一味姑息貪官污吏而從輕發落。
[1]孫錢章.領導者突發事件處理實務[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8頁.
[2]王世誼、丁守衛.朱元璋“重典治吏”思想探析[J].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3]徐元誥.國語解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52頁.
[4][戰國]商鞅.商君書·畫策[M].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 193頁.
[5]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第七卷·明[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4頁.
[6][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 3663頁,第54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