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波
(寧安市文物管理所 黑龍江 寧安 157400)
淺析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古代王權政治
黃金波
(寧安市文物管理所 黑龍江 寧安 157400)
在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是專制王權對編戶齊民進行人身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戶籍制度的核心是對民的占有與支配。王權對編戶齊民的生殺予奪之權很大程度上依靠戶籍制度,這是這項制度在中國古代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古代;戶籍;制度
中國戶籍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經無數次的戰爭、內亂和王朝的更迭,戶籍制度總是以某種方式繼承或沿襲下來,并且越來越嚴密,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組建軍隊、分配土地、征收稅賦、推行禮教、維持治安都與它有關。如果說官僚制度是君主對官吏進行管理的有力武器的話,那么戶籍制度就是專制王權對編戶齊民進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戶籍制度的核心是對民的占有與支配。大體說來,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發展經歷了這么幾個階段:
中國歷史上最早對人口進行管理的記錄應當從商代開始。甲骨文中,常常出現“登人”的字樣,即登記人口的意思。但當時的“登人”,幾乎都以人丁為計量單位,而且在甲骨文中經常出現“口”、“人”等字,但卻很少出現“戶”、“家”的說法,因此后人推測,商周時“登人”,主要目的是為了征集兵丁、組建軍隊以滿足戰爭的需要,還不具備后代戶籍制度所具有的多重功能。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經濟的發展和諸侯勢力的壯大,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頻繁四起。戰爭需要有兵源的保證,由于戰爭的需要,各諸侯國都意識到了人是寶貴的財富。為了增加人口,各國都采取了多種措施。首先是用減免賦役的辦法來招徠別國人口,其次是限制本國人口逃亡,如秦律就規定嚴厲處罰拐帶秦國人出境的行為。還有就是提倡早婚,鼓勵生育。在這些措施實施的過程中,人口登記和戶口管理方面的制度也就逐漸完善起來了。通過清查登記人口并實行管制,一方面可以了解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人口流動,防止人口流失,保證兵役和賦稅源源不斷。
秦的戶籍制度,自秦統一天下之后,更加嚴格和完備,不僅按不同情況區分了各種不同的戶籍,還確定了戶口的什伍編制方式,規定了生著死削的統一辦法,制定了戶主申報和典老審查核實的登記戶口的程序,登記的內容非常詳細,有戶主的姓名、身份、籍貫和年齡,也有戶內成員的姓名、年齡和健康狀況,祖宗三代出身情況及家內人員與財產類別等項內容,有時還有身高的記錄。所有這些內容,都是為了對民戶加強控制和便于征發兵役、徭役及課取賦稅服務的。
西漢年間,戶籍管理備受統治者的重視,蕭何制定的《九章律》,其中之一就是“戶律”。西漢在秦代戶籍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嚴密的戶口統計制度,漢代的戶籍制度之明顯不同于秦制的地方,還在于漢代有戶等的劃分。盡管漢代戶等的劃分不如唐宋以后明顯和具體,但確實是戶等劃分制度的萌芽。漢代還采用了編戶以及鄉亭制等有力措施,鄉有鄉長,亭有亭長,他們主要負責戶口管理和基層社會治安,從而使戶籍管理更加完善和周密。
從隋唐開始,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進入到了發展完善階段。隋初人口大增,主要是隋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索貌閱”和“輸籍法”,將隱漏的戶口檢括出來了。開皇五年,文帝下令“大索貌閱”,進行全國性的戶口清查。政府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相貌與本人核對,檢驗是否以丁壯詐老詐小,還鼓勵居民互相檢舉揭發,如戶口所據不實,正長要受罰流放遠方,其目的是要把浮游民及世家豪門的蔭附戶搜括出來,載入國家戶籍,增加賦稅收入。在“大索貌閱”的同時,還實行“析籍”政策,規定堂兄弟以下分立戶籍,以防容隱。隋朝還因襲北魏的三長制,把它作為檢括戶口的地方組織,五里為保,設保長;五保為閭,設閭正;四閭為族,設族長。畿外設置里正、黨長,前者相當于閭正,后者相當于族正。畿內保長、閭正、族正與畿外的保長、里正、黨長稱“三長”。三長是推行均田、勸課農桑、催驅賦役和檢查戶口的農村基層組織,都有檢括戶口的職能。另外,隋朝時還把戶籍制度和科舉制度結合起來,按照地域來分配考試名額,起到了積極的效果。
唐承隋制,戶籍管理更加周密。唐代檢查戶口、勸課農桑的基層組織是鄉里:“唐制,百戶為里,五里為鄉”,每里設里正一人,是最基本的政權單位。里正由勛官六品以下的富戶白丁擔任,用來“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察非違,催驅賦役”。
唐代戶籍可以分成編戶與非編戶兩大類。編戶是編入戶籍的居民。可以是品官,也可以是白丁,但必須是良民。編戶又可以分為課戶與不課戶兩類。按租庸調法納稅服役的普通民丁,稱為課口,有課口的戶稱為課戶,無課口的稱為不課戶。非編戶有三種,一是賤戶,分為三等,最低的是官奴婢,較高于奴婢的有部曲、客女,均為私家的家仆,身份近似農奴,因為都屬私人使用,所以附屬在主人的戶籍中。賤戶中還有一種是官戶,唐代官戶大多是“前代以來,配隸相生,或今朝配役”之人。二是方外,指釋、道及為逃避賦役而避入寺院的逃戶。三是士兵,唐初實行府兵制,士兵來源皆所屬下戶、白丁。士兵本來在原編戶內,自玄宗開元年間府兵制破壞,改為募兵后,兵農分離,成為一種專門職業,因此,也不在戶口統計之列。
宋代的戶籍制度在唐代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唐代雖然已經用“坊郭戶”來稱呼城市居民,但并沒有為他們單獨設立戶籍。宋代由于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戶籍制度上分別設立“坊郭戶”戶籍和鄉村戶戶籍。在戶籍實行城鄉分別治理的基礎上,宋代又將戶口劃分為主戶與客戶:有常產的稱為主戶,沒有常產的民戶稱為客戶,分別列入戶籍。坊郭戶與鄉村戶都劃分為主戶與客戶。坊郭客戶為城鎮貧民,多為小商販,商業、手工業的雇工和幫工以及富戶的傭工;鄉村客戶則主要是佃戶、主戶的雇工和傭工。另外宋代還將城市主戶劃分為十等,鄉村的主戶劃分為五等,作為征發賦役的依據。除了主戶與客戶之外,還有一種官戶,即品官之家,他們屬于特權階層,享有免除大部分差役和科配的權利。
明朝的戶口制度,承上啟下,既有歷史的繼承,又有時代的更新,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中國古代戶口建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總結前代的經驗教訓,并與當時的賦役制度的變革相適應,創造以登記人口為主的“黃冊”和以登記土地為主的“魚鱗冊”,標志著中國古代戶口調查登記制度的相對成熟。這個制度肇創于明太祖朱元璋,雖然隨著形勢的變化而代有增損,但其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則,終明之世并無改變。
清代的戶籍制度大體上沿用明制,清初就沿用明代的黃冊制度,在黃冊之外,另編《賦役全書》和《編審冊》作為配套。但滿族以一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實行各民族分而治之的政策,對戶籍管理也產生了相當的影響。整體說來,清代的戶籍管制比明代略有放松,究其原因在于康熙和雍正兩朝實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政策,使得賦稅與人丁之間沒有了直接的聯系,統計戶口的意義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清代稅收方面用里甲,治安用保甲。在州縣城鄉,十戶立一牌頭,十牌立一甲頭,十甲立一保長;每戶發給一印牌,登記人口及姓名;外出時必須注明目的地,對遷入者必須檢查其原籍。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們都非常重視對戶口的清查、登記和管理以及戶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并非真正出于對百姓利益的考慮,而主要是為了維持專制王權統治的需要,這是戶籍制度能在中國長盛不衰的原因。
[1]司馬遷.史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宋昌斌.編戶齊民——戶籍與賦役[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