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璐璐
(安徽大學歷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淺談魯濱遜的史學思想
韓璐璐
(安徽大學歷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魯濱遜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新史學派”的奠基人和倡導者。本文從史學的價值觀念及其史學目的論、史料與歷史真實性、歷史的進步與廣泛性、史學方法的多樣性方面論述魯濱遜的史學思想。其思想影響維持半個多世紀,在現代美國史學史上有著其獨特的歷史功績,也曾在中國廣泛流傳。
魯濱遜;新史學;史學思想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歷史學出現了一場世界性革命。傳統史學逐漸衰落,新史學漸漸成為歷史學領域的主流。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的“新史學派”。魯濱遜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一學派的奠基人和倡導者,其思想影響維持半個多世紀,在現代美國史學史上有著其獨特的歷史功績,也曾在中國廣泛流傳。正如其學生巴恩斯所說,“在美國傳播新史學的運動中,魯濱遜的首要地位,卻是無可爭辯的”。
回望20世紀美國史學史,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詹姆斯·哈威·魯濱遜 (JamesHarvey Robison, 1863-1936年)受到關注。魯濱遜1863年出生于美國伊利諾州布魯明頓市的一個銀行家家庭。1884年進入哈佛大學,1888年獲文學碩士,同年赴德國弗賴堡大學深造,接受研究方法的訓練。他的研究范圍是歐洲中古和近代初期史。良好的教育經歷,為魯濱遜后來的學術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回國后,1891-1895年間他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執教,講授歐洲史。1895年應聘轉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擔任歷史教授,直到1919年。1919年2月魯濱遜當上社會研究新學院行政委員會主席,1921年離開校長的職位,從此退休。1936年2月16日因心臟病在家中去世。魯濱遜著作宏富,其代表作有:《普魯士王國的憲法》、《歐洲歷史原始材料的翻譯和修訂》叢書、《西歐歷史導論》、《中世紀和近代》、《歐洲通史》、《新史學》、《形成中的意識》、《知識的人文化》、《文明經受著考驗》等等。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美國社會的巨大變化,使人們探溯文化及社會制度的發展,不再局限于憲法史、政黨發展史和外交史等傳統史學研究領域。而是轉向普通大眾。這正是魯濱遜“新史學”產生的社會根源。此外,它一方面繼承了本土史學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的遺產,另一方面汲取了歐洲豐富的知識營養。這是其得以出現的學術淵源。其史學思想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史學的價值觀念及其史學目的論
魯濱遜強調歷史學的社會價值,認為歷史學的社會價值是廣泛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人類認識自己及其現實問題和前景。在20世紀初,魯濱遜就提出:“歷史學可以滿足我們的幻想,滿足我們急切或閑散的好奇心,也可以檢驗我們的記憶力,……但是歷史學還有一件應做而尚未很好做的事情,那就是他可幫助我們了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同伴以及人類的諸多問題和前景。這是歷史學最有意義的功能。”甚至把歷史學的價值抬高到拯救西方文明的地步,認為歷史知識是最能弱化和吞噬文明的。
在歷史學的現實作用中,他看重的是促進社會和人的進步事業。主張歷史要用來培養青年人的進步精神,并未使之明白肩負的重任——那種向前看和進步的精神。要將教育和生活結合起來。使他們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歷史學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何擺脫我們沉湎于其中的偏見和打開我們的思想”。他對歷史學的這種功能充滿了信心。但到20世紀20年代末,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國的史學家用歷史學為自己政府辯護,打出本民族利益至高無上的旗號。由此魯濱遜反對為民族主義而研究歷史,懷疑歷史學的教育價值。
關于史學目的,魯濱遜具有明顯的歷史觀點。認為歷史學的目的是不固定的,“史學的理想和目的應該伴隨社會和社會科學的進步而變化?!?/p>
第二,史料與歷史真實性
魯濱遜繼承了蘭克學派和實證主義對史料的嚴謹態度,但反對歷史學是科學的信念。在史學實踐中特別看重史料對歷史學的作用,認為“專業和真誠的歷史學者,應該看重原始證據,親眼目睹,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又強調歷史認識的相對性,但并沒有走向不可知論,而是企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三,歷史的進步與廣泛性
體現在魯濱遜的歷史觀、歷史學的對象和范圍。在魯濱遜的歷史觀方面集中在歷史的進步性和歷史的連續性。歷史的進步性著眼于歷史發展的方向問題,經歷了從服膺進化論到懷疑進步性。20世紀早期魯濱遜相信歷史進步的學說,他的歷史進步信念的理論基礎是進化論。認為一切東西都是漸進產生的,任何一個東西都是在另一個東西基礎上產生出來的。但是反對歷史學家去進行規律的發現,到了晚年魯濱遜動搖了進步信念。歷史的連續性集中于歷史發展變化的速度和程度問題,魯濱遜強調歷史的連續性,“連續性”是所有的人類制度,所有公認的思想,所有重要的發明,都是長期發展的總和。
歷史學的對象和范圍具有廣泛性。人類社會所經歷的一切,都應納入歷史學的對象?!缎率穼W》中寫道:“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歷史學包括人類自出現在地球以來所做或所想的一切事情的所有軌跡。它可以大到描述民族的命運,小到描繪最平凡的個體的習慣和情感?!濒敒I遜反對歷史研究僅限于政治史和軍事史,主張擴大歷史學的范圍,把文化史或制度史作為歷史研究的重點。
第四,史學方法的多樣性
魯濱遜在重視史料的同時,強調歷史學家對史料的解釋,認為歷史學所使用的解釋體系應該是多樣的,主張使用跨學科方法研究歷史,最推崇的是經濟學和心理學。
魯濱遜的史學思想,既是現代美國工業社會的產物,也為美國社會的現代化服務并提供歷史根據,實用性是其最明顯的特征。其合理的因素有:首先擴大了歷史研究的范圍。其次堅持從社會、經濟力量來說明美國歷史的發展,也加深了對美國過去發展成長的了解。第三有關歷史研究的主觀性和相對性的論調打破了科學的歷史學家的樂觀與自信,使史學家認清他們所治的學問的特性,能更好去防止個人偏見。第四開辟了新的研究途徑與方向,如跨學科研究;研究成果則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如為繼續探討美國歷史的真相提供基礎。但是其思想也存在不足:一由于過分強調經濟因素的重要,排除了其他因素可能發生的作用。這有時會把歷史簡化到失實,使歷史研究失于一偏。二在理論上主張歷史相對論,無形中會鼓勵濫用歷史甚至會助長專制獨裁政府的發展。三強調美國歷史上的變,因此往往會忽略美國歷史上一些持續不變的東西等。而且魯濱遜的思想是有矛盾的,如既強調歷史的廣泛性,又把自己的研究領域限制在思想史范圍;既反對歷史學的借鑒功能,又主張歷史學對工業化條件下的國民進行教育;既不承認歷史學能總結規律,自己又信奉進化論;既認為歷史學不是科學,又主張以科學的態度研究歷史等。
綜上所述,魯濱遜的史學思想,既有我們可以借鑒之處,也有擯棄的地方,我們應辯證的看待,需要全面而系統的考察。
[1][美]魯濱孫.新史學[M].何炳松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2]張廣智.西方史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7.
[3]李勇.魯濱遜新史學派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2.
[4]倪學新.魯濱孫《新史學》探析[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2(1).
[5]肖華鋒.魯濱遜“新史學”的起源[J].史學理論研究,2004(1).
[6]李勇.魯濱遜“新史學”的學術淵源[J].史學理論研究,2004(1).
[7]徐良.美國史學史研究的新成果——評《魯濱遜新史學派研究》[J].安徽史學,2005(1).
韓璐璐(1985—),女,山東省青島人,安徽大學歷史系2009級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思潮與中國近現代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