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民主是民生的催化劑
在浙江湖州市召開的一次聽證會上,35名民意代表從14件備選項目中,投票選出10件當年要優先辦理的民生實事;而所有備選項目,也是該市此前通過發動市民來信來電這一民主方式確定的。
民生項目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政府把優先辦理民生事項的決定權、監督權交給群眾,是還權于民,這種以民主來促進民生的思路,是破解一些地方民生困局的突破口。
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五次提到“保障和改善民生”,足見這個問題的“熱度”和中央的重視。當前,一些地方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遲遲沒有實質性突破,財政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和資源分配嚴重不公兩大痼疾長期得不到根本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哪里?恐怕不是財政困難,而在現行政治體制的不足和弊端。因為不論資金投入還是資源分配,都取決于相關的制度安排,涉及決策機制、政績考核、預算公開、人大監督等一系列政治體制的問題。
試想:如果一些地方能破解選拔干部搞一言堂的問題,完善選人用人機制,使那些能一心為民的好干部源源不斷地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如果一些地方能制定重視民生的政績考核體系,促使政府沖破利益集團的阻力,及時充足地向民生領域撥款,公正合理地向各階層、各地區配置公共資源;如果一些地方的人大能有力地監督和制約政府,人大代表關于改善民生的議案能及時得到實質性回應,群眾合理的訴求能暢通表達并得以充分實現……總之,只有民主和法治建設更上一層樓,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隨之明顯改善,二者成正比關系。
(文/黃琳斌 據《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