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一種很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所謂的“深水區”,適應于改革開放初期“淺水區”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已經過時。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是想借此強調目前改革的頂層設計的重要性,是想著力克服各地改革“碎片化”的亂象,其用心是良苦的。但以改革頂層設計的重要性來否定“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方法,顯然是對后者產生了望文生義的誤解。“摸著石頭過河”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它并不要求中國的改革發展都要摸著石頭才能往前走,更與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不矛盾,用現代科學的語境理解,它其實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論,即“試錯法”。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鄧小平給中國社會治理所帶來的最大的進步,就是社會改革方法的革新,用鄧小平最生動的語言表述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大膽地試,錯了改正過來就是了”。這些樸素的話語其實是在中國改革治理方面悄悄地實現了一場方法的革命,是用科學代替了空想,用理性代替了狂熱,用務實代替了浪漫。于是,中國改革治理不再專注于對未來美好社會藍圖和終極目標的描繪,不再試圖提出整體性的重建社會的方案,而是聚焦于中國現實問題的破解,是對近期最切實的奮斗目標作出決策,比如提出先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后逐步建設小康社會。事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中國共產黨30余年來對很多強加于社會主義而并非社會主義的因素的排除而逐步接近社會主義的。這種不斷逼近社會主義真義的過程更是與“摸著石頭過河”的不斷試錯的改革探索相呼應的。應該說,鄧小平給中國改革治理所帶來的方法的變革是明智的選擇,中國30多年的巨大變化和成功也證明了這種選擇的正確。即便今后中國的改革進入了所謂的“深水區”,但指導中國改革治理的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法”并沒有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