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寬
閑話倡廉楹聯
■張德寬
用楹聯詠言明志、傳情達意,是我們民族獨特的文化現象。
楹聯,俗稱“對聯”、“對子”,又名“聯語”。春節的頭等大事之一是寫春聯,自古如此。春聯起源于周代的桃符(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后漢書·禮儀志》說:“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睗h字刻在桃符上就像面具、圖騰,它本身就是神靈的象征。楹聯言簡意深,兩兩相對,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獨特的一字一音的漢語言藝術形式,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獨立的文學地位。上聯與下聯要對仗。對仗有順對,有反對,有嵌字對,有疊字對,有頂針對,有寬字對,可長可短,如四字、六字、七字、十多字,長的也可寫兩行的龍門對。
楹聯是傳統文化普及與提高結合的最成功的典范,是雅俗結合的最成功的實例,也是藝術與實用結合的最完美的典范,是擁有最大群體的大文化。它遍及眾多領域和場所,成為應用最廣泛的獨特文化現象。
楹聯的成熟年代應為隋唐。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元代時由于種種原因,楹聯較之前朝顯得冷落了些,流傳下來的也少了些。楹聯真正達到鼎盛時期是在明清兩代。清代是楹聯的繁榮期,不論在內容的開拓還是在藝術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更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這里我選輯了一些懲腐倡廉的楹聯,有相當一部分是古代官府楹聯。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廉吏,他們適應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表現出清廉不茍、志行高潔、剛正不阿、糾劾奸佞、盡職守責、達練明職、抑制豪強、彰善懲惡、為民興利、勤謹奉公等風格。
古代廉吏講“官箴”,即做官之箴言。他們將自己為官執政的理念懸掛于廳堂,有的甚至于刻在石頭上,既以律己又來示眾,以求民眾監督。據現存資料,最著名的應屬明代郭允禮的《官箴》:“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其他地方也有許多“為政清廉”類似箴言的言論存世。古代廉吏在執政中還特別強調“德政”,如:“為政不在多言,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p>
封建社會的官員崇尚氣節。如山西介休縣綿山介子推祠對聯:“主辱臣憂,當在外從亡,一飯已經肝膽碎;功成身退,問諸君食祿,千秋留得姓名無。”介子推,春秋戰國時晉國大夫,隨公子耳流亡時,他曾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為重耳充饑;重耳做了晉國國君,介子推卻不受封賞隱居綿山。而那些隨從流亡的人都得到祿食,但卻連姓名也被后人遺忘了。
又如杭州西湖畔的岳墓聯:“不愛錢,不惜命,乃太平根基,名將名言,貪婪者跽跪;取束芻,取縷麻,定斬徇軍律,保民保國,正氣壯河山”,歌頌了岳飛“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命”的主張和不擾民、嚴軍紀的清廉作風。
有反映勤政愛民方面的:“愛半文不值半文,莫謂世無知者;做一事須精一事,庶幾心乃安然?!鄙下摮?,下聯倡勤。在一些官府的撫署齋堂也用楹聯表達官員的廉政主張,如:“兩袖入清風,靜憶此生宦況;一庭來好月,朗同吾輩心期?!?/p>
文學家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唐代著名的清官,在政治上反對宦官弄權和藩鎮割據,也曾參加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后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他為官清廉、文才縱橫,后人為了紀念他,在柳州建了柳侯祠,祠旁制了一副對聯:“廉潔為心,忠信為仗;文章在冊,功德在民。”
一位地處西北武威的太守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自作一聯:“官有典常,任一日則盡一日之心,況兼地廣事繁,敢不夙興夜寐;民供正課,寬幾分則受幾分之惠,縱使時豐歲稔,常如怨暑咨寒”,以勉勵自己盡職盡責?!叭我蝗談t盡一日之心”,對民寬大為懷,讓百姓得幾分實惠,從中可以看出此官不失仁人之心。
在封建社會要執法公正是很困難的,但有的官員決心為此而斗爭。如一位官員在官署制了這樣一副對聯:“看階前草綠苔青,無非生意;聽墻外鴉啼鵲噪,恐有冤魂?!闭憬c元縣令呂璜因冤案坐牢15年,他將自己的經歷寫成對聯懸掛在縣衙大堂:“我也曾為冤枉痛入心來,敢胡涂忘了當日?汝不必逞機謀爭個勝去,看終久害著自家”,這副對聯表達了自身感受,將心比心,決心不判冤假錯案。
古代貢院是負責考試、選聘人才的機構,歷代君王非常重視這個機構的廉潔公正。湖南貢院的一副楹聯寫道:“才要真愛,名要略愛,總之己要自愛;天不可欺,君不敢欺,實于心不忍欺。”作者自己是寒士出身,知道考官如果不公道將意味著什么。他們愛護人才,對埋沒人才于心不忍,因此能自覺反對舞弊行為。
派到貧困地區的官員在撫署齋掛出這樣一副楹聯:“頭上有青天,作事須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表達了自己崇尚天理、為政清廉的意愿。
包拯是大家熟悉的大清官。包拯(999—1062)系北宋廬州合肥人,字希仁,天圣進士,累遷監察御使,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轉運使,卒于位,享年64歲,謚孝肅。他為官清正廉明,執法嚴峻,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千百年來為人民敬仰。安徽合肥市南門外包河中花墩小洲上的包公祠對聯:“春秋有序,人民不虧時彥;宇宙無極,偉業尚待后賢”;“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頌赤膽;正氣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正氣塞乾坤,事屬公私須有別;丹心昭日月,人歸善惡自分明”。事實上在封建社會像包拯這樣的清官是很少見的。這些楹聯意境深邃,文字優美,寄托了人們崇尚正義、鞭撻腐惡的理想。
敬仰剛正不阿的官員、糾劾鄙視奸佞?;绞侨酥@?。如某官署后堂有這樣一副對聯:“陽奉陰違,天有難遮之眼;民窮財盡,地無可剝之皮。”語言雖有點粗俗,而特為警確。
近年來,在反腐倡廉建設中各地創作了一批較有內涵的楹聯。如:“情為民系,權為民用,利為民謀,常記黨綱宗旨、公仆精神,休信有錢能使鬼推磨;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當思志士貞操、中華正氣,須知持節寧教人斷頭?!庇秩纾骸皩胖佤[市、十丈紅塵,人易癡迷聲色;賞半畝清蓮、幾叢綠竹,我惟修養身心”;“休言暮夜無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應是陽光執政。廉政,勤政,德政,善政,方為執政焉”;“民瘼系心時,夕惕朝干,安貧樂擁一懷月;政聲離任后,松迎竹迓,尚潔唯攜兩袖風”。這些聯語將古意與現代理念結合,熔古喻今、針砭時弊、合轍押韻、古為今用,實為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