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沈陽:“特設黨支部”創新特色基層黨建
江蘇金湖:“點滴好事”讓群眾“越來越滿意”
黨建視野
遼寧沈陽:“特設黨支部”創新特色基層黨建
“亢秉銓勞模黨支部”、“金秀英關愛黨支部”……在沈陽市沈河區大南街道紅巾社區,有5支以“人名”命名的黨支部。這些“人名”不是家喻戶曉的名人,而是社區里有威望的老黨員、老勞模、老功臣、老志愿者。
用典型人物命名黨支部,根據黨員年齡、特長、工作性質等情況,整合資源,打造特點鮮明、黨員支持、居民擁護的特色品牌黨支部,是沈河區基層黨建工作的一項創舉。
作為中組部確定的基層黨建工作聯系點,沈河區是全國基層黨建工作的“沖鋒連”,也是“試驗田”。近年來,沈河區始終以推進基層黨建先行示范為己任,積極探索基層黨建創新模式。他們認為,老百姓遇到的問題千差萬別,而創新黨建則是解決這千差萬別問題的不二法門。創新是實事求是的一種延伸,是激發熱情的一種動力,也是永葆活力的一種源泉。
“特設黨支部”的創立,既為黨員發揮作用搭建了實踐平臺,也帶動號召了更多黨員群眾服務社區、奉獻社會,實現了一個支部一個亮點、一個支部一道風景,走出了一條“黨委抓支部、支部聚群眾”的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新路子,也樹起了沈河黨建鮮活的品牌和旗幟。
點評:根深才能葉茂。“特設黨支部”植根社區,能產生更為強大的合力,結出豐碩的成果。
江蘇金湖:“點滴好事”讓群眾“越來越滿意”
在全面推進黨建工作創新工程中,江蘇省金湖縣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從群眾最不滿意的“點滴”小事抓起、改起,并通過開展系列活動和健全完善工作機制,讓群眾越來越滿意。
廣開言路,關注群眾“不滿意”。一是開門納諫,真心征求意見;二是上門問需,真情化解民憂;三是敞門整改,真誠接受監督。
活動引領,爭取群眾“較滿意”。一是崗位練兵,增強服務技能;二是“三亮”行動,提升服務水平;三是典型示范,營造服務氛圍,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機制推進,追求群眾“更滿意”。一是綜合評議促提高,在窗口單位安裝多功能評價儀70臺,主動接受群眾評議;二是嚴格督查提效能,實行領導跟班、帶班、值班制度,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督查;三是健全制度抓長效,建立健全公開透明、便捷高效的服務機制,推動服務群眾制度化、常態化和規范化,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
(志 慧)
點評:群眾利益無小事,只有心中有群眾,服務有方向,工作有目標,才能讓群眾越來越滿意。
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針對部分縣委書記存在“重經濟發展、輕黨建工作”的現象,積極探索實行縣委書記抓黨建的“七一工作法”,即簽一份責任書、抓一批聯系點、辦一個創新項目、組織一次研討、上一堂黨務課、召開一次推進會、進行一次述職,切實把縣委書記的管黨責任具體化、規范化、制度化,推動了縣委書記“兩手抓、兩手硬”。
鹽城市從強化縣委書記的管黨責任入手,全面實行了黨建工作目標任務項目化管理、科學化推進、數字化考評。每年年初,組織各縣(市、區)委書記與市委簽訂黨建工作目標責任書,明確各地當年基層黨建工作的重點任務、目標要求和推進措施。這份責任書的最大特點是讓黨建工作實現了“項目化管理”,把全年的黨建工作任務直接轉化為具體的實施項目,按照創新項目、重點項目、常規項目三大類若干個子項,跟蹤管理推進。
“七一工作法”要求,縣委書記每年必須申辦一個黨建創新項目。從最初簽訂責任書開始,就通過黨報、黨建網站、黨務公開欄等予以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在推進過程中,還注意采取工作通報、會議通報、媒體公示等辦法,公布各地基層黨建工作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及時加強督查。著眼于推動黨建工作創新和落實,市委還組織開展了創新項目評比競賽、重點項目集中觀摩、常規項目互查互評等活動,對重視程度不夠、推進措施不力、群眾滿意率不高的,嚴肅追究責任。
點評:縣委書記是縣級黨委抓黨建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在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中居于核心地位,起著關鍵作用。江蘇鹽城實行“七一工作法”,明顯改變了部分縣委書記“重經濟發展、輕黨建工作”的現象。
山東省臨朐縣在機關干部和事業單位部門中廣泛開展了“聯村聯戶心連心”主題實踐活動,宣傳惠民政策、化解矛盾糾紛,解決生活困難、維護合法權益,贏得了廣大基層群眾的一致認可和廣泛贊賞。
建立健全群眾訴求暢通表達機制,身子沉下去、民情納上來。安排機關干部、公安干警、醫生和人民教師,實現聯村聯戶工作的無遺漏、全覆蓋。廣大機關干部堅持安下心來、沉下身去,走到聯系戶的田間地頭、院落廳堂,走進百姓的心坎里。
建立健全群眾糾紛綜合調處機制,和諧帶下去、民怨化解開。各部門、各單位對于所聯系包幫的村居,經常與兩委干部,尤其是村級調解員,進行面對面的溝通,隨時了解村里的大事小情,掌握仍然存在哪些疑難糾紛、復雜矛盾和信訪老戶。
建立健全群眾困難聯動解決機制,實事送下去、民心聚起來。始終把解決群眾實實在在的生產生活困難作為聯系群眾、增進感情的重要內容。廣大機關干部在開展“聯村聯戶心連心”活動中,幫助農戶聯系生產物資,提供就業渠道、培訓創業技能,給予力所能及的資金支持,幫助辦理養老及醫療保險、輔導子女學業、介紹婚戀交友等等。
建立健全群眾權益立體保障機制,法律傳下去、民權維護好。對于所聯系群眾中的部分弱勢群體,千方百計、盡心盡力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確保廣大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得到實實在在的保障。
(馮文濤)
點評:真誠地與群眾打成一片,才能使黨委政府真正成為基層群眾的“主心骨”和“頂梁柱”。
上海市奉賢區青村鎮桃園村,由江蘇海門和本市崇明、祁東、南匯、川沙等移民組成,是典型的移民村。移民由于語言不通、各自為陣,老死不相往來,歷次換屆選舉都出現問題,村支書換了一個又一個,難點村由此得名。近年來,桃園村以群眾文體活動助推新農村建設,走出了一條文化育人、文化興村的新路。
一唱滬劇“拉人”。村里幾個滬劇愛好者自發組隊,在偏僻的鄉村搭起了戲臺。盡管演出場地狹小,但村民熱情很高,雙休日更是里三層外三層擠得水泄不通。村黨支部就幫滬劇小組搭平臺,給他們打“場子”,開“方子”,籌“票子”,找“搭子”。從滬劇演唱開始,融入小品、相聲、快板等多種表現形式,硬是把熱衷于“筑長城”的村民從麻將桌上給拉了出來。
二唱身邊先進事“聚人”。村黨支部邀請村里的老黨員、老干部,退休回鄉的老教師、老醫生等組成創作小組,把桃園人耳熟能詳的真實故事寫成了劇本,深受村民的喜愛。
三唱政策“說服人”。在推進國家電網動遷工作中,村里編寫了小品《動遷》,把“三個不吃虧”的動遷政策講清楚、說明白,引導村民支持重大工程建設,還發動群眾文化活動團隊做村民思想工作,最終順利完成了桃園村的動遷工作。黨支部又成立了乒乓隊、空竹隊、腰鼓隊等體育團隊,使村民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今日的桃園村,得益于黨的惠民利民政策和城鄉結對幫扶,摘掉了“貧困村”、“難點村”的帽子,成為新農村建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奉 組)
點評:以文化為抓手,助推新農村建設,吸引力更強,效果更好。
為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搬得出、穩得住、再就業”的問題,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堅持解除失地農民后顧之憂,增強失地農民后續發展能力。具體做法是:
思想上扶“志”,在立志助推上下工夫,幫助失地農民樹立信心,大膽創業就業;就業上強“技”,在搭建創業平臺上下工夫,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加強被征地農民就業創業扶持;服務上解“困”,在提升服務效果上下工夫,通過向被征地農民發放黨員聯系跟蹤服務卡,將培訓與黨組織服務關愛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甘 創)
點評:破解失地農民后續發展的難題,有利于農村基層的穩定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