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華
(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35)
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教育的探討
孫秀華
(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35)
高等職業教育擔負著為國家生產建設一線輸送和培養大批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加強高等職業院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領域落實“依法治國”方針、全面推進依法治教進程的具體實踐。必備的法律素養已經成為個體素質構建的公共化社會知識資源的核心層次,是現代青年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基本 要求。然而,近年來不斷攀升的高職院校學生違法犯罪率和與高職院校相聯系的各類民、刑事案件向我們頻頻警示:現階段高職大學生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法制教育”課并沒有能夠讓學生真正懂法,現行的高職法制教育與高職院校獨特的辦學模式和自身特點并不吻合,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的需求。從追求塑造現代高職教育“綜合職業能力”的效果出發,針對高職法制教育趨于淡化的問題,筆者僅從高職院校學生法制教育的現狀、高職院校學生法制教育的緊迫性、實效性和法律素養對高職學生的重要性等方面對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問題進行了一些探討。
加強;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提升;學生;法律素養
2010年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規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左右,高職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向社會培養數以萬計的有技術、能實干的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對未來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作為法制教育的重要基地,不僅要培養學生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良好的道德品質,更要樹立學生較高的法律素養。現代化建設需要專業人才,更需要懂法的專業人才。然而,一方面是高職院校學生違法犯罪率的攀升,另一方面是各類民事、經濟、刑事案件中大學生作為被侵權對象或受害者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說明高職院校對學生的現行法制教育差強人意,不能滿足社會經濟法制化對人才法律素養的要求。鑒于此,在國家經濟建設飛速發展、依法治國全面實施的大背景下,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和社會生存壓力,高職院校應該改變現行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的教育模式,立足于自身辦學特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高職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用創新的意識進行高職法制教育改革,著力于培養學生法律思維能力、全面提升學生法律素養和綜合能力。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高等院校作為我國法制化教育重要基地,旨在通過素質教育讓學生自覺學習法律知識,內化為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外化為用法律規范社會的行為,升華為自身的法律素質。目前,廣大高職院校普遍開設了法律基礎知識課程,這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奠定了一定基礎。但依據調查表明,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普遍偏低,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下列幾個方面:
(1)對法律素質的培養和教育重視不足。大部分高職院校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只開設一門法律基礎課程,并且將法律基礎課納入思想政治課教育范疇,每周只有兩個課時。課時較少,任課教師忙于趕進度,學生疲于應付考試,沒有引起應有的學習興趣和注意,也沒有達到通過法律教學傳授法律知識、提高學生法律素質的目的。
(2)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知識結構不完整、不合理,運用法律意識差。不少高職大學生對法律不聞不問,知道一些法律條文但很少理解,不能自覺應用,不能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更別說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法律行為看,目前高職院校學生違法犯罪率不斷攀升,校園內部環境也不甚理想,打架斗毆事件屢有發生。
(3)高職院校現行法制教育的內容與學生實際需要脫節。根據國家教育部相關規定,高職院校法制教育課程與普通高校法制教育課程完全統一,并沒有做任何區分,這與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不符。高職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和應用能力,目的是為高職學生畢業能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而不象其他本科院校以學科式教學為主 注重理論的掌握。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法律教師幾乎都是在給學生泛泛羅列和堆積一些法律概念、術語等,缺乏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與高職學生提高法律素質的要求不相適應。
(1)加強學生法制教育是高職院校提升辦學水平、增強社會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國家大力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的大環境給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高職教育空前繁榮,各級各類高職院校猶如雨后春筍般建立,高職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職院校要想在眾多高等學校中脫穎而出,需要有更廣闊的人才培養視野和更高的社會認可度,加強專業特色建設的同時,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更為重要。法律素質是目前衡量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現代高職教育要適應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際”的要求,就必須首先從教育理念和實踐能力兩個層次都高度重視法制教育,完善法律素質教育理論,強化法律素質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
(2)加強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是社會現代化對技能型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高職教育旨在培養生產建設一線的技能型、綜合型實用人才。在依法治國的今天,法律素質是衡量個人綜合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一把標尺,利用它可以衡量個人行為的是非;法律是一種工具,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自由民主觀,在高學歷、強競爭的社會可以為高職學生的職業發展沖鋒陷陣,成為他們參與社會實踐和職業發揮發展的有力保障。
(3)加強法制教育是高職院校減少和預防青年學生違法犯罪案件、增強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和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的需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職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然而近年來一升再升的高職大學生犯罪數據以及源源不斷的各類大學生犯罪現象向各高職院校警示:我們的校園并不平靜,現階段的法制教育做的遠遠不夠,我們的學生法律素養十分貧瘠!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年齡一般在十八周歲到二十一周歲之間,有的學生甚至不滿十八周歲,他們的年齡低、閱歷淺、價值觀不完善、自我約束能力差、受到不良環境和因素的影響容易沖動或走上違反犯罪的道路,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自我保護能力弱,不能有效利用法律這面堅實的盾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所以,高職院校必須改革現行的法制教育模式,以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為目標,結合自身實際,把大學生法制教育落到實處,使學生能夠知法、守法、用法。
法律素養,是指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和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高職院校學生的大學階段是接受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養的最佳時期。高職院校應當更具時代眼光,從實施素質教育著手,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形成高職院校特有的、與高職教育和高職學生相適應的法制教育模式。
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是“人的全面發展”,這與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培養目標相一致。在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中,法律作為一種公共權威,是一種普遍存在,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能使社會在嚴密的制度化、高度穩定的狀態中良性運動,較高的法律素養對個體駕馭和處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復雜關系起著重要作用,是每個公民尤其是大學生應當具備的生存能力。然而,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從屬于“德育”,并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把法制教育視同于道德教育的認識及定位本身是不大合理的,已經于我國飛速發展的法制化進程不相適應,落后于時代的要求。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和方法開展法制教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目標,還將致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沒。尤其是在高職院校,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要求更為突出,對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應該得到更大的重視,應當將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制教育成為一項自成體系且地位獨立的育人事業來開展,法律教育課程應當作為獨立的基礎類課程或專業基礎類課程來設置,其要旨是構建大學生回應現代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于意識、知識和技能兼容一體的“法律素質”,法制教育區別于思想政治或思想道德課程,使德育課和法制課并駕齊驅。
實效性就是指實際的效果,是教育目標的體現。增強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以“法律素質”教育的培養為核心。高職法制教育的內容應當從傳統的“意識主導”型向現代“素質主導”型變革,著重趨于技能的構建。法律知識本身體系繁雜、晦澀難懂,應用性強且抽象。傳統的法制教育方式只是將書本內容灌輸給學生,教師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教學的實效性差。高職院校學生本身基礎較差,接受和理解能力較低。所以,應當改變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將案例分析法和法律教育基地引入教學,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在不斷的實踐中掌握法律知識,自覺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身邊的問題,提高法律素養。
建立健全專業的法律教育師資隊伍。盡管各高職院校都采取了各種措施,大力引進人才,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但是,總體上與高職院校不斷擴大的規模和學生人數還是有差距的,尤其在專業的法律教師隊伍的建設上存在數量不足、業務不專的缺陷。所以,培養和引進高層次法律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對提高高職院校法制教育工作尤為重要。同時,通過設置專職法律咨詢教師、增強學生政治輔導員的法律素質等方法,也是盡快提高師資隊伍法律素養的有效途徑。加大依法治校力度。高職院校要加大力度依法治校,綜合治理校園周邊環境,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氛圍。
小結:著眼于高職院校長遠發展的社會角度,通過真正加強學生法制教育、全面提升學生法律素養來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實力,使其更加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是構建和諧社會、依法治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要求,是推進依法育人體系、拓展育人空間的重要環節,是培養綜合型能力人才的要求,也是高職教育創新發展、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機遇和挑戰。
[1]李章科.《關于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淺析》.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朱長根、陳一健.《關于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思考》科協論壇.2007年低3期
[3]王翠萍.《大學生法制教育效益論》.南京師范大學
[4]張莉.《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與培養》.南京師范大學
[5]王軍梅.《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華中師范大學
[6]申斐敏、金秋蓉 《服務性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基點》 教育與職業 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