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蕓
(石家莊市第十七中學 河北石家莊 050000)
建設和諧多元校園文化 促進課堂有效教學實施
馬莉蕓
(石家莊市第十七中學 河北石家莊 050000)
課堂是學校推行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戰場,是提高質量的主渠道,課堂有效教學實施需要教師的業務功底、課堂的教學形式、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學生和教師是學校的主體,因而,以人為本,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構建理念文化、環境文化、教學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等多元文化體系,全面實施人文關懷,不僅會給教師、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 更會給他們帶來學習和工作上的活力和創造性,最好地發揮學生和教師主體的能動性,促進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
和諧、多元校園文化;促進;課堂有效教學
課堂是學校推行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戰場,是提高質量的主渠道,實施新課改首先必須解決課堂問題,如何實現課堂有效教學,是老師們始終追求的目標。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教學活動對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程度。它需要教師的業務功底、課堂的教學形式、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
我校作為一所傳統老校,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文化精神,我們一直認為學生和教師是學校的主體,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非常重要。因而,以人為本,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僅會給教師、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 更會給他們帶來學習和工作上的活力和創造性,最好地發揮學生和教師主體的能動性,促進課堂有效教學的實現。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血脈,是學校賴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我校于1948年建校,初期就形成了“愛國、勤奮、誠樸、自強”的校風,砥礪出“勵志圖強、奮發向上、敢為天下先”的精神。2002年學校結合實際,明確了“以人為本,追求成功” 的辦學理念,凝煉出“博學厚積、追求成功”的校訓,鑄就了“崇德、求真、和諧、發展”的校風,多年來成功教育理念已經內化到教育教學活動中,激勵師生人人追求成功,工作學習總是充滿激情。在課堂上老師充滿感情,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學生充滿自信,相信自己能夠成功,課堂氣氛積極向上。師生形成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觀,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促進自身長足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又提煉出教師的五種精神,即:不甘落后,勇于爭先的拼搏精神;敬業愛崗,無私付出的奉獻精神;求真務實,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精誠合作,互相幫助的團隊精神;狹路相逢,勇者必勝的亮劍精神。在五種精神的感召下,教師隊伍形成了勤奮、向上的精神品格,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老師們高標準要求自己,拼搏進取、干勁十足,鉆研教材、研討教法,力爭課堂效果達到最佳,職業道德和教育教學水準持續提升。
環境以其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感染人、影響人,所以要營造和諧的文化環境,陶冶師生情操,激發學習熱情。
班級是上課的主要場所,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很關鍵。除了統一張掛國旗和“成人、成才、共創成功”的標語外,各班還有自己的激勵口號,比如高二一班黑板上書寫著“緊張、專注、獨立”三個詞語,“緊張”是高效的基礎,是全身心投入的前提;“獨立”是自我思考的根本,是成績突破的保證;“專注”是考試成功的依托,是真正戰勝自我的最有效武器。高三四班以“目標引領成功,拼搏鑄就高三”為條幅主題,目的在于創設積極向上、團結拼搏的學習氛圍,使四班每位同學可以在高三“搏一年春夏秋冬,換一生無怨無悔”。此外黑板報、墻報、學習園地、狀元榜等也都在用無聲的語言激勵著學生的斗志,營造濃厚學習氛圍,使班級環境做到凈化、美化、教育化。
此外,各班的班歌“真心英雌”、“自信”、“奔跑”等無形的文化也激勵大家拼搏進取。學校人性化的音樂鈴聲,早晨的“問候語”、課間的“致愛麗絲”、放學的“回家”,使師生走進校園走進教室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享受求學過程的喜悅和快樂。這樣的環境促進了師生工作學習熱情,激發了創造精神。
教學文化建設是我校的傳統優勢,近年來我們創造了一系列成功的教學方法,“數學啟導自學教學法”“英語語篇活動教學法”“化學探究式教學法”“生物誘思教學法”“信息技術DIY教學法”“語文美文美讀教學法”等。2001年開始“互動教學模式”探究,該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四個定位,即:將教學原則定位在“師生平等”,將教學目的定位在“教學相長”,將教學特點定位在“興趣引導”,將教學方法定位在“互動溝通”。“互動教學模式”營造了人人參與、多向交流的生動課堂,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進行課堂改革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是課堂改革的關鍵所在。于是把“打造互動高效課堂”作為校本教研的重點,變“組織教學”為“動機激發”,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求知”,變“運用知識”為“實踐創新”,從而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效率。“互動式”教學文化,達成了“善教”與“樂學”的和諧統一,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后的課堂呈現出了生機與活力,老師們感到了成功后莫大的幸福,學生們品嘗到了收獲后莫大的喜悅,學校也獲得了教育教學質量的大豐收。
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能使師生更好地工作、學習和生活,凝聚人心。我們制定了“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就是以校為本的教研,是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校教師、學生和課堂實際問題進行的教學研究活動。我們立足校情、學情,樹立了一個觀念:“問題即課題,破解即成果,行動研究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課堂教學是校本教研工作的核心。”提倡堅持“三不、四有”原則:“三不”即不說學科難、不嫌學生笨、不說時間不夠用。做到“三不”,我們的老師就會在教研中專注于討論學科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四有”即教研活動“有主題、有目標、有方法、有總結”。 做到“四有”,我們的校本教研才能真正達到研究的目的。
幾年來學校以校本教研為載體,建立集體備課制度、聽課評課制度、教學研討制度、教學反思制度、青藍工程制度,教研組備課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確定研究課題、探討教學方法、制定實施方案。制度文化加強了教學交流力度,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提高了課堂教學水平。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形式從單一的講授式轉向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要實現這一轉變,活動是有效載體。
課堂上教師要設計符合教學規律的活動環節、調動學生參與其中。例如高中生物“細胞器”教學內容,讓學生扮演各種細胞器,自述其結構、功能、特點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查閱、同伴互助、記憶效果很好。例如高中政治“社會聽證制度”教學內容,通過對“春節禁炮令”進行辯論這一活動載體,讓同學們分別扮演政府代表、人大代表、醫院代表、民俗文化代表等從不同角度展開辯論,從而更直觀地理解“社會聽證制度”這種民主決策形式。
課下提前安排學生進社區、醫院、交通大隊進行社會實踐,再在課堂上集中展示與交流,比老師的一言堂效果要好得多。例如“由道路交通看我市發展”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學生分成小組,通過問卷調查、上網查詢、采訪本市老人、拍照等形式搜集整理材料,作出分析,寫成課題研究報告,學生體驗了城市變化,增長了政治知識,提升了綜合能力。此外健康的學生團體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科技小制作活動,都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積淀能力,促進課堂有效教學。
總之,建設和諧、多元的校園文化,可以為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生活、學習環境,陶冶師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精神,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對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