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華
我親歷了上甘嶺戰役
■劉興華
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總部給前線部隊配發了幾千臺小型報話機,但部隊缺少報話員。為了給前線部隊送報話員,我親歷了上甘嶺戰役。
這年夏秋之交,我志愿軍集中了8個軍,在180公里長的戰線上對美軍展開了大規模的正面反擊作戰,消滅敵人2.7萬人。美軍不甘心失敗,于1952年10月14日,發起了“金化攻勢”,攻擊目標是五圣山下志愿軍兩個連據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高地下有一個小村莊叫上甘嶺,這次戰役就被稱為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作戰,開始是連營一級小規模的戰斗,逐步發展到戰役一級的規模。美軍投入了步兵第7師和第187空降團,南朝鮮的第2師、第9師,還有埃塞俄比亞營、哥倫比亞營共6萬余人。志愿軍投入了第15軍、第12軍4個師和炮兵第2師、第7師共4萬余人。
10月14日,美軍出動100多架飛機,每半個小時一批,輪番著對我軍的陣地進行狂轟濫炸,同時集中了320門大炮、27輛坦克,晝夜不停地轟擊我軍的陣地。這一天,美軍向我陣地發射炮彈30多萬發,投擲炸彈500多枚。在上甘嶺戰役43天作戰中,美軍共發射炮彈190萬發,飛機投擲炸彈5000多枚,為攻取兩個連的防御陣地,集中這樣密集的炮火,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上甘嶺兩個小山頭被削低了2公尺多。上甘嶺晝夜硝煙彌漫,彈片橫飛,敵機投彈的轟炸聲震耳欲聾,如此高烈度、高密度的火力打擊,無疑是屠殺式的、毀滅性的。
我軍為避免過多的傷亡,轉入陣地下的坑道里(在兩個小山頭下,我軍挖了3000多米的環形地道)。敵人用曲射炮、火焰噴射器、爆破筒和手雷等爆破器材,破壞我軍的坑道口,倒上汽油火燒坑道口,都沒完全破壞我軍的坑道。
從10月14日至11月25日,敵我雙方在上甘嶺地區長2700公尺、寬1000公尺的狹小地域內,展開了43天的攻防爭奪戰,白天敵人占領了表面陣地,黑夜我軍打反擊再奪回來。為了同敵人爭奪陣地,我45師135團1連共產黨員宋子明拉響了集束手榴彈,沖入敵陣,與10幾名韓軍同歸于盡,小宋是上甘嶺戰役與敵人同歸于盡的38個勇士中的第一人。我45師135團6連申請入黨的積極分子黃繼光帶領兩個通訊員,炸掉了敵人3個地堡,爬到最后一個地堡時,黃繼光全身已7處負傷,他咬著牙,拚盡全身的力氣,撲向敵人正在對我進行壓制射擊的機槍射孔,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眼,為后續部隊掃除了前進的障礙。戰后,15軍黨委追認黃繼光為共產黨員,給他追記“特等功”,并授予他“特級英雄”稱號。
敵我雙方在腥風血雨中的功防戰,打到11月25日,美軍實在攻不動了,被迫停止了進攻。11月26日,志愿軍上甘嶺前線指揮部發布戰報:“在43天的戰斗中,我打退敵排以上進攻900余次,與敵進行大規模爭奪戰29次,以11529人的傷亡代價,斃、傷、俘敵25498人。”此役是美軍在朝鮮戰爭中,也是美國建國以來美軍戰史上輸得最殘的一役。美國新上任的總統艾森豪威爾主動提出停戰談判,下令“早日結束這場永遠打不贏的戰爭”。
上甘嶺戰役,我軍所以能取勝,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共產黨的黨支部建在連上,就是說每一個連隊都有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共產黨員在戰斗中沖鋒在前,退卻在后,重傷不哭,輕傷不下火線,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和敵人同歸于盡,舍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已成為普遍現象。15軍主守上甘嶺的45師全師27個步兵連隊有16個全部犧牲,補充新兵后重建,重建的連隊成立黨支部后,又立即帶領這個連隊投入戰斗。全師連級干部傷亡65%,排級干部傷亡89%,班級干部傷亡100%,隨傷亡隨補充,新提的干部繼續帶領戰士沖鋒陷陣。在這些傷亡的干部中,有90%以上是共產黨員,他們中許多人甚至沒有留下一根骸骨、一縷布片、一封遺書。為了黨的事業、祖國的安寧、人民的幸福,他們視死如歸。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作家魏巍的長篇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人民日報》發表后,全國人民和朝鮮人民都親切地把志愿軍稱為“最可愛的人”。我說,志愿軍中的共產黨員是“最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