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騰
(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董必武黨政群關系思想淺析
薛 騰
(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正確處理黨政群關系,是社會主義國家改善黨的領導,轉變政府職能和加強群眾監督的一個重要問題, 也是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關鍵問題。董必武同志是我們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長期擔負黨和國家在政法方面的領導工作,是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他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黨政群關系問題進行過認真的探索和研究,發表過許多極為精辟的見解。董必武關于黨政群關系的一些基本思想,至今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董必武;黨政群關系; 思想;淺析;
黨與政權機關的關系可以說是有政黨政治以來的重大問題, 當然也是中國共產黨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執政黨的黨政關系, 是保證黨的正確領導的一個重要方面。
早在1930年7月22日全國組織會議通過的《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組織任務》的決議里, 指出:“蘇維埃是工農群眾的政權組織, 與黨絕對不能相混合的。”[1]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建立之初, 董必武就明確指出:“黨領導著國家政權,但這決不是說黨直接管理國家事務,決不是說可以把黨和國家政權看做一個東西。”[2]這些論斷說明,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組織的共產黨與作為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力機關的國家政權及其政府機構是性質根本不同的兩個政治實體,黨是階級先鋒隊組織,政權機關和政府組織是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機構,是社會強制機構,把黨混同為政權機關或把政權機關混同為黨的組織都是錯誤的。
黨政之間性質不同,決定了它們在革命和建設中各自負有不同的職能。如果把它們混為一個東西,由黨的組織代行政權機構、政府機構的職能,就會妨礙政權機關和政府機構職能的發揮,就會使人民當家做主形式的國家權力機關有名無實。在一黨執政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弄得不好是比較容易出現的。因此,分清其職能,便成為一黨執政條件下黨政關系中一個必須解決好的問題。董必武在1951年9月23日《論加強人民代表會議的工作》中說得很清楚,他指出:“黨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不應把黨的機關的職能和國家機關的職能混同起來。黨不能因領導政權機關就包辦代替政權機關的工作,也不能因領導政權機關而取消黨本身的職能。”[3]這不僅指出了黨不應包辦國家政權機關工作的問題,而且指出了黨組織要做好本職工作,抓好自己職權范圍內工作的重要性。
董必武指出,黨和政府是兩種不同的組織系統,黨不能對政府下命令。黨的構成分子——黨員,在政府機關中工作,同時就是政府工作人員中的一員。黨和政府這樣就發生了有機的聯系。黨在政府中實現它的政策,是經過和依靠著在政府內工作的黨員和黨團。黨只能直接命令它的黨員和黨團在政府中做某種活動,起某種作用,決不能駕乎政府之上直接指揮命令政府。[4]黨員是黨組織和政府之間的媒介和紐帶,這就決定了黨員和黨團具有雙重身份,那么為了保證政府工作的有序開展,就不能隨便調動在政府部門工作的黨員,若一定要調動,則一定要經過政府負責人的同意方可。
董必武指出,黨與政權機關的正確關系應是:對政權機關工作的性質和工作方向,應給予正確的指示;通過政權機關及其工作部門實施黨的政策,并對他們的活動實施監督;挑選和提拔忠誠而有能力的干部(黨和非黨)到政權機關中工作。[5]董必武的這段話集中說明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主要是政治上的領導。歷史經驗一再證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著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敗。因此,黨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此規定政權機關工作的性質和方向,并據此對政權機關的工作實施監督。
其次,黨制定的政策應該經由政權機關及其工作部門去實施,使政權機關真正能夠發揮作用。在我國,黨和國家政權機關都是人民民主專政體系中的組成部分,但二者卻具有不同的性質和職能。國家政權是權力機關、行政組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最直接的表現;黨則既非權力機關又非行政組織,而是國家政權機關的核心和領導。黨只有通過國家政權機關這些“杠桿”和“傳動裝置”,才能發揮其核心和領導作用。因此,黨在指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之后,必須經由國家政權機關,通過法定程序,把黨的主張變成國家意志,使之更加具體化、完善化,并付諸實施。黨不應該直接向國家政權機關發號施令,不應該直接管理國家行政事務,否則便會影響政權機關發揮作用。
再次,挑選忠誠而有能力的干部到政權機關去工作,是實現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組織領導的基本途徑。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政治領導必須依靠組織領導去保證。董必武認為,實現黨對政權機關組織領導的基本途徑,就是挑選忠誠而有能力的干部到政權機關中去工作。他這樣指出:黨的構成分子——黨員,在政府機關中工作,同時就是政府工作人員中的一員。這樣,黨和政府就發生了有機的聯系。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怎樣領導政權機關呢,是經過在政權機關中的黨員的工作,使政權機關接受黨的政策,來實現黨的領導。
政權機關包括人民代表會議及其選舉產生的人民政府。人民代表會議和政府機關與群眾的關系是人民政權職能中著力把握的重要一環,是體現人民民主政權能否為群眾謀利益的重要方面,也是構建和諧政群關系的關鍵。董必武在正確處理政群關系上有重要的論述。
董必武指出,邊區政府的權源出于群眾,政府負責人是群眾代表選舉出來的,這已表明政府和群眾關系的密切。[6]解放初期,有人提出“誰是主人,誰是長工”的問題。董必武明確指出:“人民是主人,人民代表和政府干部都是長工,只有人民代表會議或者人民代表大會是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是代表人民做主人”。[7]這就從權力來源上指明了人民群眾才是國家的主人,通過選舉產生的政權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人民群眾的公仆,直接向人民群眾負責,受其監督。這樣人民群眾真正實現了當家做了主人,在政治上翻了身。
民主政權建設的關鍵就是要從人民群眾中選舉代表參加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大會的人員成分構成必須具有廣泛,只有吸收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參與進來,才能體現人民的民主權力得到實現,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動員他們管理國家事務。董必武在1948年8月7日至20日在石家莊召開的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上闡述了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真正選自人民群眾,沒有種族、信仰、性別的歧視。[8]董必武特別強調在地方政權組織中,一定要吸收當地少數民族的代表參加。[9]只有人民群眾充分的參與到代表會議中來,才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才能充分地代表人民的利益,體現了人民的選舉權利受到充分的尊重。
人民代表會議在政府和群眾之間起橋梁作用,政府一切合乎人民利益的政策,一經會議討論,便立即成為群眾的物質的力量。[10]董必武在中央人民政府華北事務部召開的華北第一次縣長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加強政權工作,也就是說加強人民代表會議的工作,應為開展一切工作的中心環節。因為人民代表會議如果開得好,就能廣泛地動員人民起來管理國家和他們自己的事務,就能使廣大人民積極地和我們一道去完成當前諸般工作任務,同時也使廣大人民能監督我們的工作,批評我們工作的缺點,以便及時加以糾正。[11]
董必武指出,要使政府真正成為群眾的政府。政府要為群眾做事,為群眾謀幸福。不應該妨害群眾、壓迫群眾。邊區個別地方政府有脫離群眾的現象,這是政府工作中很嚴重的病態。[12]政府有權力,政府的權力來源于群眾,并向群眾負責,這一性質決定了政府要為人民群眾謀福利。政府既然有權,就必然會產生特權思想和腐敗現象,其后果嚴重威脅到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導致出現脫離群眾的現象。
董必武在陜甘寧邊區中共縣委書記聯席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政府的行政權,已深入到社會的基層。政府要傾聽群眾的呼聲,采納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生活,保護群眾的利益,但這還不夠,還要使群眾敢于批評政府,敢于監督政府,一直到敢于撤銷他們不滿意的政府工作人員。這樣,群眾才感覺到政權是他們自己手中的工具,政府才真正是他們的政府。群眾對政府的批評也許有錯誤的可能,政府所作的,也有時為群眾所不了解,因而發生誤會。這時政府工作人員必須向群眾解釋,說服群眾,切不可打擊他們,更不應當對他們借故報復。我們要相信群眾是可以說服的。[13]
董必武指出,政府的權威,不是建筑在群眾的畏懼上,而是建筑在群眾的信任上。群眾一經信任政府是他們自己政府的時候,政府在當地就有無上的權威。[14]從軍隊和人民對解放區政府的關系上說,要擁護政府,服從政府。因為政府是民選的,擁護和服從政府,也就是擁護和服從人民的意志。這樣一來,政府、軍隊和人民,沒有矛盾和沖突,只有和諧和團結。[15]
在中國政治生活中,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是最高的,黨權的威信容易滋生黨員的特權意識。特權意識必然導致脫離群眾,這嚴重威脅著黨的事業。董必武作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更是很早就意識到黨群關系是攸關黨的生命的關鍵。
結合自身的法學造詣,董必武提出了法制黨權觀念,只有將黨的生活和黨員的行為嚴格規范在法律的范圍之內,才能有效杜絕黨脫離群眾。董必武一貫強調共產黨員應當成為遵守政府法令的模范,黨員犯法必須從嚴懲處。他批評有些黨員同志犯了法,因為他自以為是黨員,想不受政府的審判和處罰;而有些地方黨組織也覺得黨員犯法,是黨內的事,讓他逃避政府的審判和處罰,這都是不對的。董必武早在1940年的《更好地領導政府工作》中就提出:“黨員犯法,加等治罪。這不是表明我們黨的嚴酷,而是表明我們黨的大公無私。黨絕不包庇罪人,黨決不容許在社會上有特權階級。”[16]董必武認為,只有將黨的生活和黨員行為納入法制軌道,依法辦事,從嚴治黨,才能緩解黨同群眾的矛盾,防止出現黨脫離群眾的現象。
董必武始終強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一點應當從政治上和法律上得到確認,并且應當在黨的執政實踐中得到切實的體現。董必武雖然長期擔任黨和國家的重要職務,但是他從不自恃特殊,而是認為“我們共產黨人所領導的革命,和過去的改朝換代不同”,他認為共產黨員應當事事以群眾利益出發,不能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得失。董必武認為崗位沒有大小之分,甚至把自己比作“布頭”和“配角”,勉勵自己時刻都要為黨為人民勤勉工作,努力奉獻。
宗派是黨成長中的大敵,曾經給黨的事業帶來過重大損失。董必武特別注意引導黨員從理論上認識宗派主義對黨的事業的嚴重危害,在提高黨員的理論水平的基礎上,反對宗派主義。在延安整風運動中,董必武是南方局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發表了《宗派主義在對黨外關系上的排他性》一文,指出:宗派主義植根在階級社會里,是黨的工作中的一種不正之風。宗派主義是一種關門主義,它尤其損害黨群關系,疏離了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董必武大聲疾呼:“讓我們去傾聽群眾和黨外人士的呼聲吧!去了解群眾和黨外人士的迫切需要吧!去向群眾和黨外人士誠懇的學習吧!”[17]董必武號召黨應該打開門來,密切聯系群眾,傾聽群眾和黨外人士的呼聲,了解他們的需求,同時向他們學習,以解決宗派主義。
董必武在《黨在不斷地學習中進步》這篇文章中闡述了黨23年的成長歷程,黨的成績是偉大的,黨已經成為中國政治中的決定因素。這是因為黨是不斷地和群眾在一起學習而進步的。這些學習都不是書本上的字句中所能尋得出的,甚至馬列主義的書的字句中也尋不出。這只有在群眾斗爭的活生生的事實中去虛心領會,去刻意追求,去腳踏實地地試驗,才會得到成果的。[18]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黨的成長始終和群眾的進步聯系在一起。正是由于革命慘烈程度如此之高,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黨終于拋棄了本本和教條,開始以人民群眾為師,中國實際為師,創造性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樣一條通往光明的通衢。這也驗證了,只有人民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不竭動力。
總之,董必武關于黨政群關系的思想,是董必武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的理論財富,對于我國現行的政治體制改革有指導意義。我國現行政治體制中的一個主要弊端,就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黨群政群關系緊張等等。董必武特別注重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教育全黨正確認識黨政群關系,并結合自身的法學背景,強調通過立法加強法制觀念,有步驟地實行黨政職能分開,改變以黨代政、黨包攬一切的做法,緩和黨群政群關系緊張的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條重要方針。因此,認真學習研究董必武關于黨政群關系的思想,對于我們正在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起到了借鑒作用。
[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六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16頁。
[2]《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307頁。
[3]《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308頁。
[4]《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54—55頁。
[5]胡傳章、哈經雄:《董必武傳記》,湖北長江出版集團,2006年6月第一版,第284頁。
[6]《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55頁。
[7]《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305頁。
[8]《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200頁。
[9]《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112頁。
[10]《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154頁。
[11]《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292頁。
[12]《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55頁。
[13]《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56頁。
[14]《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56頁。
[15]《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109頁。
[16]《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59頁。
[17]《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84頁。
[18]《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101—103頁。
薛騰,男,(1984-),山東青島人,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中共黨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