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的官民對話體系中,你說我聽,我做你看,已是一種固定程式。微博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固有的模式,實現了官民“零距離”交流,也讓更多的官員從幕后走上臺前。
“微博官員”話微博
□本刊記者 ■特邀嘉賓 夏效鴻 金中一
【背景資料】
官員開博漸趨活躍,成為微博世界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有文章這樣描述官員微博:“他們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他們的體制內領導身份。他們用電腦、手機拉近了和公眾的距離。他們是官員,他們有微博。”
如何對待微博上的各種聲音、如何處理職務角色與個人身份之間的關系……本刊特別邀請了兩位政府公職人員,請他們結合自身經歷,談談當下的官員微博熱。
□能否簡單介紹下您的微博經歷?
■夏效鴻:微博剛出現時我就在關注,但一直沒有去體驗,很好奇又心存疑慮,擔心作為一個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開微博會不會產生“負面效應”。后來在朋友的鼓動下,才開始“織圍”。
我開微博的初衷是希望借助這個平臺展示我的理念、觀點、感悟和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樓宇經濟、總部經濟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內容。
■金中一:一開始是出于好奇心,但逐漸喜歡上這種形式。我經歷的崗位較多,擁有的業余愛好也很多,微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
□微博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夏效鴻:最吸引我的有三個方面:一是微博應用的大眾化、平民化;二是微博發布渠道的便捷性、實用性;三是微博傳播的快速性、廣泛性。
■金中一:微博只需要140字,更方便快捷,不需要像博客那樣寫很長的篇幅。有想法、感悟,就可以馬上寫到微博上。
□現在,越來越多的官員開設了微博。作為最早開設微博的一批官員,您怎么看待這一現象?
■夏效鴻:我認為微博為“三種官員”找到了出路:第一,為有思想、有個性的官員提供了“展現價值的渠道”;第二,為“善作秀”、“博眼球”的官員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第三,為頗失意、輕官場的官員提供了“展拓人生的平臺”。
但開好微博要注意三點,概括地說,要有特色、善親民、現真誠。只有有個性的官員才會開出個性化的微博。
■金中一:的確,開設微博的官員越來越多,特別是愿意公開官員身份的官員微博也在逐漸增多。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
其實,應當有更多官員開微博與網民直接對話,目前還是太少了。
□微博被認為是官民溝通的新形式。您對此怎么看?
■夏效鴻:作為一種官民溝通的新形式,政府通過官方微博及時公布政情、資訊,實現與民眾更多、更快、更直接的溝通,尤其在一些突發事件、群體事件中,作用更為明顯。
但我認為,“微博問政”一定程度上是“微博問情”。它雖然在部分層面上解決了“從群眾中來”的問題,但不能以微博代替解決“到群眾中去”的問題。
■金中一:通過微博,百姓要找到官員很方便,我把這種現象稱為“網絡時代的群眾路線”,要求官員放下身段,友好平等地與網友進行交流。
很多情況下,由于各種因素,官員并不能夠獲得真實的民意。即使是下基層考察,能夠聽到的真話也很少,都被屏蔽了。微博提供了一個傾聽民意的新途徑,讓網友“無接縫”地與官員進行溝通。
□有報道認為,在中國,微博的媒體屬性被無限放大了。國外的媒體主要承擔的是傳遞信息和輿論監督的功能,而中國的媒體同時還承擔著為老百姓解決問題的功能。
此外,在某種程度上,網絡輿論與現實社會的輿情并不完全對應,比如還有偏遠地區群眾、老年人等“未觸網”群體。如何看待微博上的各種聲音?
■夏效鴻:目前,我的微博上,大多是“粉絲”對我研究的學術問題的探討和對樓宇經濟的咨詢等,還沒有遇見老百姓要求幫助解決問題。
對于“微博問政”,我認為,要強化微博的信息搜集、信息反饋、輿情發布、輿論監督、政府形象展示等功能,弱化其干預個案處理的功能。要強化微博的信息搜集、信息反饋的輔助功能,弱化其作為信訪主渠道的替代功能。
■金中一:這說明我們在為老百姓解決問題方面的途徑還不夠。我認為,網絡上的聲音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具有代表性的。
□對于微博,人們也擔心,它是否會和過去的電子郵箱和博客一樣,承載著民意溝通渠道的期許出世,最終卻陷入無所作為的尷尬?會不會“忽然熱了,迅速冷了”?
■夏效鴻:微博作為信息發布的平臺和溝通交流的渠道應該是有生命力的,但我不看好“微博問政”的功能。現在了解民情、處理民情的渠道很多,微博只是路徑之一。
微博是一種絕妙的公共管理藝術,也是一把“雙刃劍”,要避免陷入“長官意識”導致“有名無實”,最終無所作為的尷尬。概括地說,應當要善引導、重規范和強監管。
■金中一:微博作為新興的網絡產物,讓人們發表觀點言論更方便、更快捷,也更為現代化。除非有新的技術將其替代,我還是很看好微博的生命力的。目前,微博有其他平臺、其他渠道不具備的功能。
從一定程度上說,微博引發的透明政務能夠加快推進社會向民主法治的方向發展。
□許多開設微博的官員都進行了實名認證,真正“浮出水面”。怎么看待網絡微博身份認證?
■夏效鴻:通過認證,你的身份公開了,別人能放心地“粉”你。同時,也要提醒自己應當謹慎對待一言一行,不能不負責任地胡言亂語。
事實上,我并沒有想借助“官”來提升“博”,相比“官博”認證,我更希望以學者的身份認證。
■金中一:官員微博通過實名認證,進而公開自己的身份。雖然身份的“暴露”可能會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招來負面的評價甚至是網友的責罵,但我認為是值得的。這種做法能夠增強個人的公信力、誠信度。
□開設官員微博,意味著主動把自己推向臺前。如何處理職務角色與個人身份之間的關系?在微博上發表觀點,是否會有顧慮?
■夏效鴻:我微博的內容主要是展示自己的理念、認識、觀點、感悟和成果。這些都是我業余時間的個人愛好,與工作單位、職務沒有任何關系。
我一向奉行講真話、講實話,而不講大話、講套話,不以個人身份講官方的話,不以“雷人”的觀點、話語博取“眼球”,也不因有官方身份,有很多人關注而刻意地隱藏或者凸顯什么。盡管真話不中聽,但只要心是真誠的、出發點是好的,就不懼議論。
■金中一:我認為應當將政府部門的官方微博與官員個人的微博區分開來。讓政府部門的官方微博來發表官方的立場觀點,當然在這過程中要注意網絡語言的使用,要學會人性化交流,也要注重用詞上的嚴謹。
作為官員微博,更多地還是以普通公民的角度來發表,平等地與網友互動。但不能忽視公職人員這一背景身份。比如發表觀點言論都應有一定的法律、道德底線。
□隨著關注度的不斷攀升,是否會有壓力?在您看來,微博對官員最大的考驗是什么?
■夏效鴻:“粉絲”的增加、關注度的上升,說明你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如果說有壓力的話,這種壓力應該體現在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思考新問題、提出新見解。“粉絲”是動態的,如果你的微博里都是一些沒有特色的“大路貨”,根本無法吸引“粉絲”的關注。
微博對官員最大的考驗在于它一定程度上是對官員自身的素養、品位、能力、水平的展現和檢驗。
■金中一:壓力肯定是有的,特別是在“粉絲”數不斷攀升的情況下。但這同時意味著對自我要求的不斷提高,說話、做事都要更加嚴格要求。
我認為,微博對于官員最大的挑戰在于勇氣,即是否愿意把真實的自我展現出來。官員也是普通人,要用平常心來與網友交流。當“粉絲”達到一定數量,微博就是“公器”,我們要善用公器,慎用公器。
□官員微博,也讓大眾看到了文字背后官員的不同個性。這似乎改變了大眾以往對官員的刻板的印象。您對此怎么看待?
■夏效鴻:“文如其人”,官員微博的確能夠反映出官員的不同個性。因此,官員微博也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官員的學識、品位、能力、水平。“官博”的評委不再是組織部門,而是“粉絲”和百姓等大眾評委。
■金中一:這是件好事,能夠讓百姓對官員有立體的了解。
之前百姓對官員的了解多是單向的,媒體怎么描述,大家就怎么來看。現在變成雙向、互動式的溝通,增加了社會對官員的了解,改變了以往官民之間不平等的對話方式,現在是平起平坐地來對話。
(夏效鴻:微博名:“夏效鴻”,杭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處長。金中一:微博名:“中一在線”,海寧市司法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