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旁聽人代會和人大常委會會議是地方人大會議制度的創新之舉,目的在于推進人大議事決策的公開透明,在于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和拓寬公民知情知政渠道。而旁聽公民在會上有沒有發言權一直存有爭議,有的地方人大在公民旁聽辦法中明確規定“公民旁聽會議時無發言權”,但有人認為,既然允許公民旁聽,就應讓他們在會上直接圍繞議題發表意見和建議,以便人大及其常委會及時采納,改進有關工作。
旁聽公民應不應該有發言權?
長興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馬凌燕
旁聽公民不應有發言權
旁聽公民,顧名思義,坐在旁邊聽的公民,以聽為主,重在知情知政。筆者認為,不應給予旁聽公民發言權。
一是相對人大代表而言,法律沒有賦予旁聽公民會議發言權。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對此,法律賦予人大代表的主要權利有:提出議案,提出質詢,選舉和罷免國家機關領導人員,人身特別保護以及在人大會議上發言和表決不受法律追究。旁聽公民沒有經過選民選舉和嚴格的資格審查程序,在人代會和人大常委會會議這種行使國家權力的會議上,享有的只能是知情權,其在會議上的發言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二是相對人大代表而言,旁聽公民會議發言沒有監督主體。人大代表是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的,監督的主體有原選區選民和原選舉單位。公民旁聽會議可以看作是選民對人大代表的一種監督方式,但讓其在會議上發言則缺乏監督主體,如果隨意發言就體現不出法律的嚴肅性。三是旁聽公民會議發言不能體現民主集中制原則。集體行使職權,是人大及其常委會職權行使的基本原則。要求經過全體代表或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最后按照大多數代表的意愿決定問題。旁聽公民會議上發言,只能代表少數旁聽公民的意見,不能上升到人民意愿的高度,也就體現不出人大集體行權的原則。
此外,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人代會和人大常委會會議都是按照法定程序進行操作的,如果允許旁聽公民在會上發言,既不符合代議制的運作特點,也會影響會議的整體進程。
桐鄉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呂春燕
公民旁聽重在“聽”
目前,公民旁聽人代會、常委會會議越來越常見,體現了人大議事的透明度越來越高。旁聽公民是不是可以發言呢?筆者認為,公民旁聽重在“聽”,主要是了解決策過程,監督會議進程。
首先,公民旁聽的重點在于了解決策過程。人代會、常委會會議進行當中,公民旁聽的重點在于了解會議的各項進程,了解人大、政府決策的來龍去脈和結果。
其次,公民旁聽還應側重于監督人大代表、常委會組成人員履職。會議審議過程中,代表、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發言是否符合民意,代表在會前是否作過相關調查等,都是公民旁聽的重要內容,以考察人大代表是否稱職。
反之,允許公民在旁聽時發言,則公民旁聽與代表履職沒有了區別、界限。人大代表是選民選舉產生,代表廣大人民群眾依法行使職權,而公民旁聽有發言權,意味著不需要經過相關選舉程序,只要報名旁聽,就可以代表廣大人民履行職權,這明顯有悖于法理。
當然,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出臺相關規定,允許公民旁聽后通過一定途徑表達意愿,作為人大或常委會決策時的參考。
金華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唐宇熒
應以適當方式保障旁聽公民有發言權
筆者以為,應以適當方式保障旁聽公民有發言權。
首先,保障旁聽公民發言權與設置公民旁聽的初衷相符。地方人大之所以設置公民旁聽環節,一是為了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使之有機會直面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管理地方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過程,增加公民對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行權活動的了解;二是通過公民旁聽,讓選民更直接、具體地了解人大代表的履職行為,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增強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履職責任心。建立公民旁聽制度是民主發展的必然,而公民的民主權利應當包含知情權和表達權。如果旁聽公民只聽不說,容易挫傷其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最終使旁聽制度流于形式。
其次,保障旁聽公民發言權與人大工作的基本方式相符。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是人大工作的基本原則、基本方式,也是人大工作的動力和源泉所在。參加旁聽的公民往往來自不同的崗位和職業,他們或因與利益密切相關,或因專業、職業等原因,一般對所旁聽的議題較感興趣,有的事先還開展調查研究。既然人大工作必須走出去深入群眾傾聽民聲,為何不充分聽取已經走進人大的旁聽公民的意見呢?
當然,旁聽公民發言權的程序設計上,應有別于出、列席人員的發言權,不宜在人代會和人大常委會的正式會議上發言。可以由人代會秘書處或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組織召開旁聽公民座談會,也可以由專人負責收集整理旁聽公民的建議意見,或者讓旁聽公民以書面形式提出建議等,并對此做出相應的處理規定。
奉化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原 杰
不妨讓旁聽公民發言
公民旁聽人代會和常委會會議,對擴大民主、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無疑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從實施情況來看,效果并不好。以奉化市人大常委會會議為例,自主申請旁聽的名額定為10名,可在兩年來的10余次會議中,沒有一次申請滿10名的,而且申請旁聽的也大多是一些退休老人。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旁聽制度還不夠完善。現在各地實行的旁聽制度,對公民旁聽作出了嚴格限制:不能發言,不參加會議討論,不得在會上提意見……正是這諸多限制,使人望而卻步。
筆者以為,不妨讓旁聽公民發言。一是有利于增強常委會會議的親和感。因為可以發言,也就是參與,自然讓人感覺平等,而不是像現在那樣有距離感。二是有利于調動旁聽人員的積極性。常委會會議的議程大多事先進行了公告,旁聽公民要發表意見,就要有準備,進行調查、搜集,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三是有利于補充、完善會議的審議意見。直接聽到普通百姓的意見,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就可以使人大的審議意見更科學、合理,更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
誠然,有關法律沒有提到公民能否在會上發言,但同樣也沒有規定公民旁聽之事。既然公民旁聽的界限可以沖破,那么,旁聽公民發言的界限為什么不能沖破呢?
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人大常委會 滕修福
旁聽公民不應擁有審議發言權
筆者認為,公民擁有旁聽權,不代表擁有審議發言權。人大議事決策權是人大及其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法定職權,單個公民不應擁有。
賦予旁聽公民審議發言權,有悖法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職權是經過法定授予的,只有經過人民依法委托的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才能擁有。旁聽公民沒有經過人民依法授權,自然不能行使國家權力。
當然,旁聽公民無審議發言權,并不意味旁聽不能說話,如果這樣,公民旁聽人大及其常委會會議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筆者以為,旁聽人員可以有序發表意見和建議。如針對某項議題安排時間聽取旁聽公民的意見和建議,供人大及其常委會組成人員審議議題時參考;也可以會前或會后單獨安排時間集中聽取旁聽公民的意見和建議,或書面征求旁聽公民的意見和建議,以不斷完善人大議事決策機制。
江西省進賢縣人大常委會 徐建華
“旁聽”但不“旁觀”
筆者認為,“旁聽”不是“旁觀”,允許旁聽公民發言并不影響會議進程,也不會降低民主效率。旁聽公民的發言權有別于正式代表和列席人員的發言權,只是一種基于旁聽性質的有一定限制的發言權。他們的發言是一種建議性發言,要受到一定規則限制。只要制定合理的發言規則,如圍繞會議議題作建議性發言、限定發言時間等,這樣既能廣開言路,又不影響會議進程、降低民主效率,真正達到設立旁聽制度的目的。
筆者還認為,旁聽不應等同于旁觀。要想真正落實公民旁聽制度的宗旨,給予旁聽人大會議的公民一定的發言權,使他們“能聽”也“能言”,對會議的各項議題不作壁上觀,既可以有效調動旁聽公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也有利于人大及常委會的組成人員,了解社會各階層的真實想法,使人大的審議意見更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