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藝欣
理性看待八○后干部之上任
■田藝欣
換屆之年,八○后干部周森鋒因提拔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周森鋒,河南禹州人,1980年7月生,2004年從清華大學獲得管理學碩士,當年7月以高素質人才引進的方式,掛職任襄樊市(即現在的襄陽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此后歷任襄樊市城市規劃管理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宜城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2009年4月,時年29歲的周森鋒當選宜城新一屆市長,被稱為“史上最年輕市長”。
今年4月初,湖北省委組織部公示,湖北宜城市長周森鋒“擬交流提拔任職”。此前,作為正處級干部的周森鋒系襄陽市管干部,而此番由湖北省委組織部發布公示,顯示其已經由“市管干部”躍升為“省管干部”。
從研究生畢業到進入公務員隊伍,在不到七年的時間里快速連續升職,還曾以全票當選為市長,周森鋒仕途一帆風順,自然引發輿論關注。風口浪尖上的周森鋒曾接受新華社獨家采訪,他的陳述顯然是有備而來:“我能走到今天,如果真說有什么‘背景’,這個‘背景’就是父母的養育、母校的培養、國家日益開放和民主的育人用人機制?!边@個頗為典型的官樣回答,雖充滿了外交辭令的意味,卻也道出了中央調整干部建設梯隊格局的大趨勢。在國家層面,選拔年輕干部已經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應該說,新一輪年輕干部培養選拔的大幕,已經開啟。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就曾指出,要“加大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力度,鼓勵年輕干部到基層和艱苦地區鍛煉成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也在全國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形成有利于優秀年輕干部脫穎而出的選拔機制,加大對優秀年輕干部的選拔力度”。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年輕干部的高度重視,似一陣春風,沁入廣大年輕干部的心田,使廣大年輕干部看到了“春天”。
再將鏡頭聚焦北京市,近期,北京市鄉鎮領導班子換屆工作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將于9月結束。與此同時,另一項密切相關的人事選拔也悄然進行。逾300名來自國家部委、央企、高校、市級機關、區縣等單位的八○后副處級領導干部,將被選拔任職于北京市街道鄉鎮副處級職位。這種大規模地將國家部委等單位的年輕干部“下放”的現象尚屬首次。
或許是受長期以來論資排輩的干部任用方式的影響,人們形成了“循序”才能“漸進”的心理習慣。有網民質疑:無論是周森鋒,還是“空降”北京街道鄉鎮任職的年輕干部,這些生長于改革開放以后、走出大學校門沒幾年、缺少基層工作經驗的八○后,走上領導崗位后能否擔當起社會發展賦予的重任?能否經受得住各種誘惑和考驗?
讓我們把問題暫擱一邊,僅以自然新陳代謝規律,就不得不說:八○后登上政治舞臺是歷史的必然。他們需要組織的培養,需要展示自我的機會,他們終將是未來中國政治的中堅力量。
不能因為干部年輕,就懷疑他們的能力。對于他們而言,年輕只是身上最直觀的標簽之一。有些年輕干部確實理論功底扎實,文化素質優秀,能夠憑借自身實力在選拔中脫穎而出;而經驗是要靠時間積累的,不走向實踐,所有停留在口頭上的“好”都是紙上談兵。年輕干部,或許經驗和閱歷不足,但只要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深入基層,虛心學習,加強歷練,取得了一定成績,獲得了人民的肯定,提拔與重用又有何不可呢?
我們應該以一種寬容、欣賞和長遠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成長,打破選人用人論資排輩、平衡照顧等陳舊觀念,樹立重德才、重實績、重群眾公認的用人導向,為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助力,為更多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八○后干部走馬上任,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既有非議又有人力挺,而他們能否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更實的措施不斷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我們大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