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
應理性評估中美經濟差距
□向松祚
胡錦濤主席訪問美國之際,“中國經濟總量究竟有多大?中國經濟總量是否已經超越美國?”再次成為全球媒體報道和辯論的焦點。其中出現了一種最令人難以置信的論調:“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越美國。”
譬如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聲稱,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最新搜集的經濟數據,2010年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大于美國。薩勃拉曼尼亞的計算方法是所謂的購買力平價方法。他的計算結果是:2010年中國經濟規模為14.8萬億美元,而美國只有14.6萬億美元。
那么所謂的購買力平價計算方法,究竟有沒有道理呢?多年前筆者曾經撰文《購買力平價理論:真理和謬誤》,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入剖析,此處不再細說。要而言之,以所謂購買力平價來評估和比較各國經濟規模,很可能是武斷和誤導,并沒有多少可以借鑒的真理成分。
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估算結果,也同樣超出許多人的預料。IMF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宣稱:以購買力平價計算,2010年中國的GDP達到10.1萬億美元,美國則為14.6萬億美元,意味著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達到美國的70%。
美國最新的佩尤民調(Pew Poll)結果顯示:竟然有47%的美國人相信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只有31%的人認為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民眾到底是因為讀了那些研究機構的報告產生了錯覺?還是因為失業的壓力和痛苦產生了幻覺?還是因為美國商店充斥著“中國制造”感到了迷惑?這是非常有趣的問題,答案我卻不知道。
然而,有一點我倒是清楚,像彼得森那樣的智庫如此極端高估中國經濟規模,其實是“別有用心”。既然你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老大”了,你就應該承擔更大甚至主要的國際責任,你就應該讓人民幣大幅度快速升值和浮動,你就應該馬上宣布人民幣資本賬戶完全自由兌換,你就應該承認是中國人搶走了美國人的飯碗,應該為美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承擔責任,你就應該率先履行碳排放的諸多義務……是的,那所謂的國際責任清單可以無限制開列下去。與此同時,既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那么美國就應該更加高度重視“中國的軍事威脅”,美國大規模擴張軍力,更深入地介入亞太地區就是理所當然了。
詩人歌德說得好,理論是灰色的,惟生命之樹常青。任何看似高深莫測的所謂理論和學說,如果和生活常識相距十萬八千里,那一定錯得離譜,一定是怪論。假若中國GDP真的已經達到14.8萬億美元,那么人均GDP就已經突破一萬美元了。即使考慮到GDP和可支配收入有很大差距,再考慮到收入分配的嚴重失衡,那么,人均一萬美元的GDP,意味著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怎么著也是大幾千美元了。這一點,我想大部分中國老百姓都不會贊同。要知道,許多農村地區一個家庭的全年收入也不過1000美元左右啊。
數以億計的城市工薪族也不可能贊同這個數字。依照目前的匯率,我國2010年GDP達到了6萬億美元,人均GDP也不過4638美元,美國人均GDP則是48666美元,是中國10倍多。更何況,我國工薪族的工作時間也普遍比美國要長。如果折算為單位時間人均GDP,兩國差距還將進一步拉大。
有些人會說“中國的物價比美國便宜”。然而,較好的耐克運動鞋,美國市場最多賣60~70美元,中國則需要900~1000元人民幣(150美元);寶馬奔馳汽車,美國市場賣10~12萬美元,中國則需要150萬元(22萬美元);頂級服裝和奢侈品的價格,中國也往往遠超美國。加上教育與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的差距,中國的人均真實收入與生活水平,還遠遠沒有達到與美國分庭抗禮的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侈談“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越美國”,外國人“別有用心”地說說也就算了,我們自己萬萬不可夜郎自大、虛驕浮躁。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評估中美經濟差距,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腳步,還遠未到可以放緩停歇的程度。
(摘自《環球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