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山 冉世民
(河北省教育考試院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河北石家莊 050000)
論鄧小平新時期執政黨建設思想
張立山 冉世民
(河北省教育考試院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河北石家莊 050000)
鄧小平在領導黨和國家發展,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嶄新道路過程中,把握黨的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黨的建設的新經驗,提出了一系列在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條件下加強和改善黨的建設的理論、方針和政策,形成了新時期執政黨建設的重要思想,使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從廣義上講,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鄧小平是我黨最早的一批黨員和社會活動家之一。在革命戰爭年代,他堅決擁護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善于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提出深刻獨到而又帶有普遍意義的見解并匯入了作為集體智慧結晶的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寶庫之中。其主要思想:一是貫徹抗日民主政權的“三三制”原則,反對“以黨代政”,正確處理黨政關系。他1941年發表的《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集中反映了他在政權建設方面的理論貢獻,鄧小平提出對政權應實行正確領導原則,應采取指導和監督的政策,“黨的領導責任是放在政治原則上,而不是包辦,不是遇事干涉,不是黨權高于一切。”[1]至今有著重大指導意義。二是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克服黨內非無產階級思想,加強黨的建設。鄧小平在《黨與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建設與群眾運動》等文章中,多次講到黨組織自身建設問題。1943年11月10日,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結合太行區整風的實際,專門論述了黨的建設的問題。這是我黨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文獻,并以較早提出“要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2]而著名。三是重視嚴肅紀律,加強政治思想工作,發揮黨組織的重要作用。
建國以后,鄧小平擔任了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在1956年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總書記,協助毛澤東處理黨的日常事務,針對執政后黨的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提出了一系列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他特別強調,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執政黨的建設比革命時期更加重要了。弄不好,黨可以變質,國家可以變質,人也可以變質。“不要以為革命勝利了,建立了社會主義,就沒有問題了,就不會變質了。”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鄧小平自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同高崗、饒漱石集團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56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八大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提出了工人階級執政黨是人民群眾的工具,是人民的服務者的明確觀點,強調黨要實行政治領導,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接受監督,并提出了加強制度建設的設想。1962年2月,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對加強執政黨作風建設進行了全面論述;同時,對執政黨的干部問題進行了論述。1965年6月、12月,鄧小平在《建設一個成熟的有戰斗力的黨》的談話中,系統地總結了歷史上的建黨經驗,闡述了毛澤東怎樣把我們黨建設成為一個成熟的有戰斗力的黨的問題。
新時期,鄧小平更加重視黨的建設,把黨的建設擺在極其重要的地位。鄧小平在總結我國和原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的經驗教訓后,告誡全黨“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3]并尖銳指出:“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4]鄧小平科學地分析當今世界的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的種種新變化,立足于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歷史任務,圍繞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和理論創新,開創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鄧小平領導全黨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對黨的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也進行了撥亂反正。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把黨建設成為更加團結一致,更加朝氣蓬勃,更加具有戰斗力的無產階級先鋒隊組織。黨的十二大根據當時提出的到本世紀末“翻兩番”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強調黨要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就必須努力把黨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上,鄧小平明確指出:“把我們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這就集中體現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的奮斗目標和指導思想。黨的十三大提出一定要適應偉大的變革,把黨建設好。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五大基本上又重申了這一目標。即“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把新時期黨的建設作為新的偉大工程提到全黨面前,鮮明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我們黨建設成為一個什么樣的黨這個根本問題。
“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根本要求,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們黨的歷史經驗總結。回顧黨的歷史,什么時候堅持“實事求是”,革命和建設就取得勝利,就成功;什么時候忽視或背離“實事求是”,革命和建設就遇到挫折和失敗。由于歷史的社會的原因,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全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快從“左”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重新確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地位。在這一背景下,鄧小平支持了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批駁“兩個凡是”,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就是恢復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宣言書。改革開放20年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顯示了巨大威力。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確立和推動,我們黨就不會果斷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就不會確立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不會有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及一系列方針政策,就不會有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江澤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正是依靠和運用這個精髓,一代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實現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通過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既排除各種錯誤傾向的干擾又吸取各種失誤的教訓,不斷解決新課題,開拓新境界,實現新飛躍”。
黨的政治路線是黨的綱領的具體體現,它決定著黨在一定歷史時期行動的方向,也決定著建設的方向。無產階級政黨進行革命斗爭,必須有自己鮮明的綱領,它是一面公開的旗幟,體現著黨的性質和宗旨。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于社會主義的口號,實現了戰略重點的轉移,鄧小平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總結國際和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依據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結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出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鄧小平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5]這條基本路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和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
在新的形勢下,如何使我們黨經受住執政、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經濟和“和平演變”的考驗,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清醒地意識到,根治腐敗不僅僅關系到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而且是“關系到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嚴重的政治斗爭。”鄧小平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警鐘長鳴。鄧小平的貢獻在于,一是指出了黨風建設的緊迫性、長期性和艱巨性。認為黨風問題確實是“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我們要反對腐敗搞廉潔政治。不是搞一天兩天、一月兩月,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6]“開放、搞活政策延續多久,端正黨風的工作就干多久,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犯罪活動就得干多久,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貫穿在整個改革過程之中。”[7]二是加強和完善監督機制,防止濫用權力的腐敗現象及其它政治弊端的產生。三是指出了黨風建設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新路子。注重從法制上規范管理,建立起有效的監督、約束、懲罰機制。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針,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基礎上,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的規章制度,把黨風廉政建設逐步納入制度的軌道和法制的軌道。這些重要的原則、規定和要求,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理論內容和工作內容。
鄧小平總結執政黨建設的經驗,強調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必須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通過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細致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嚴密審慎的組織工作,通過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來實現黨的領導。黨對中國革命事業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經過正反兩方面的比較作出的正確選擇。“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8]但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是一個全新的事業,黨要擔負起領導的重任,還必須不斷改進和完善黨的領導。鄧小平指出“黨的領導是不能動搖的,但黨要善于領導。”[9]隨后,他再一次強調:“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不能放棄這一條,但是黨要善于領導。”[10]鄧小平認為改善黨的領導的內容是:一是改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二是改善黨的組織狀況;三是改善黨的領導方式;四是改善黨的作風。對怎樣改善黨的領導,鄧小平提出了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途徑。從而實現了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的辯證法。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同中國共產黨建黨實踐相結合,建立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具有廣泛群眾性的無產階級政黨,開創了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開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過程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當代中國,緊密聯系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解決了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條件下黨的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開創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解決了建設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鄧小平總結我們黨的建設的經驗教訓,并借鑒原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建設的經驗教訓,結合國內和國際的新的歷史條件,對新時期黨的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積極探索,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關于黨的建設的基本原理,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方針和原則,用新的思想、新的觀點豐富了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內容,把黨的建設理論和實踐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如何建設一個肩負起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課題,也是各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時期面臨的一個共同的歷史課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怎樣建設黨、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仍然是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重大課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時代發生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課題的條件下,圍繞這一課題,積極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根據新的實踐和要求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建黨理論和建黨原則,出色地解決了在新時期黨的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為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建設提供了鏡鑒。
注釋:
[1]《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頁。
[2]《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頁。
[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頁。
[4]《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頁。
[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頁。
[6]《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頁。
[7]《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頁。
[8]《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頁
[9]《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頁。
[10]《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