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興
(河南湯陰縣委黨校 河南湯陰 456100)
黨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上的問題與對策
楊振興
(河南湯陰縣委黨校 河南湯陰 456100)
黨是政治組織,黨活動的主要領域是政治領域。但是,政黨的屬性不僅包含有政治層面的內容,還包含有黨的社會屬性。政黨的性質宗旨、價值理念、綱領政策、社會建設的走向等,最終都來源于社會的需求和期待,又直接影響著社會對政黨的評價、支持和選擇。政黨在國家權力和民眾之間起著的橋梁的作用。一個政黨只有在堅持自身政治屬性的同時強調自身的社會性,才能始終代表所屬階級階層的意志,維護和發展所屬階級階層的根本利益,引領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我們黨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和現代化建設的組織者,只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執政能力,全面提升社會管理的人性化、科學化、制度化水平,才能提高應對各種社會風險,化解社會問題和矛盾能力,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打下良好基礎。
經濟發展屬于生產力的范疇,社會發展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社會發展的狀態對經濟的運行狀態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一些地方黨委由于自身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不足,片面認為經濟增長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經濟增長會自然而然帶來其他社會目標實現的發展。于是,在發展中不能科學地統籌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可以說,當前我國大量社會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是由于這種發展觀念帶來的結果。
社會事務紛繁復雜,社會問題各式各樣,社會需求千差萬別,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社會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多元化主體參與社會治理。但是,在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是社會管理的唯一主體。
實行市場經濟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單位—個人”的基層控制體系逐步瓦解。獨立于國家控制之外的社會空間逐漸開始擴張,越來越多的人口與資源進入社會空間。但是,與新的社會模式相匹配的社會組織并沒有及時建立起來。社會組織能力的不足使得他們難以有效承接經濟組織在改革中剝離出來的以及國家相對退出后留下的社會管理職能。
因此,在原來社會管理模式被打破,而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又沒有建立起來之前,政府不僅主導著社會管理,還替代了社會自身的管理。政府便成為社會管理的唯一主體,滲透于社會管理的每一個角落,對社會進行全面的“行政化”管制。這一方面表現為,各類社會組織過度“行政化”,政府把自治組織行政化、當作下級單位來對待,以至于中國的社會組織缺乏自主性;另一方面體現為,新興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受到政府的高度控制,難以承擔起應該承擔的社會管理責任。因此,面對各種社會新問題的不斷涌現,政府承擔的責任和職能過重,而日益多元化的社會發揮作用的空間有限。
負擔過重的政府,自然就難以有效地完成社會管理的任務。不是政府越位直接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會事務,就是面對一些新的社會問題,政府管理的責任經常陷于“缺位”或不到位的尷尬境地。當前,時有一些地方惡霸和黑惡勢力為非作歹、禍害百姓,破壞正常社會秩序的事情發生,就是因為政府缺位,其他社會管理主體也缺位所造成社會管理領域出現空白的結果。
中國共產黨處在重要位置,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的社會管理工作格局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黨委領導是根本,政府負責是關鍵,社會協同是依托,公眾參與是基礎,四位一體,有機聯系,不可分割。黨的領導是我們的政治優勢,是社會管理創新的根本保證。社會管理工作創新不僅在人、財、物的保障方面要加強,而且在社會管理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方面要有所突破。離開黨委、政府的重視與支持,離開黨委的統攬協調、組織領導是難以推進的。所以只有發揮黨委在社會管理格局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合理配置黨政部門社會管理職責權限,才能切實解決多頭管理、分散管理、難以形成有效合力的問題。只有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執政黨的功能,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不斷提高執政能力,運用現有的資源和經驗,依據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態勢,尤其是依據社會自身運行和社會管理規律,才能對傳統管理模式及相應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進行改造、改進和改革,建構新的社會管理機制和制度,以實現社會管理新目標,激發社會活力,使中國社會能夠形成更為良好的秩序,產生更為理想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
中國共產黨在傳統上具有極強的組織力,這是從戰爭年代就已歷練出來的力量。執政后,執政黨作為中國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組織客觀上滲透于各級、各類社會組織中,黨的基層組織遍布社會各個層面乃至每一角落?!皺M向到邊、縱向到底”是對黨的組織設置的形象而真實的寫照。相對于其他社會組織,黨的組織系統對各種社會資源有較強的整合能力和便利條件。
社會管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鶎邮巧鐣芾淼谝痪€,基層穩則全局穩,基層安則全局安?;A不牢,地動山搖。把社會管理基層基礎工作做扎實了,才能為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打下堅實基礎。
多元的社會必然需要多主體參與社會治理。以社區自治組織、非營利社會組織和廣大公民為主體的社會自治和自我管理,是現代社會管理體制的兩大組成部分之一。提高社會自治與自我服務能力,努力降低社會管理的行政成本和總成本,已成為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發展的基本趨勢。培育和發展社會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斷擴大社會自治和自我管理的社會空間,是推動社會管理體制現代化的重要環節。
這次《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首次以突出的位置正式提出要“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因此,大力培育社會組織,提升各類多元主體的參與能力,使之能夠在制度化的渠道和平臺內,在共同的規則下參與社會管理,就成為黨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因此,為了擴大社會參與社會管理的力量,更好地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就需要中國共產黨再次發揮對社會組織培育的關鍵作用,進一步完善法規,依法對社會組織進行管理;要加快放松對社會組織的管制,更多地給予培育和扶持。
從實現社會管理創新的共同思想基礎來思考,要求中國共產黨發揮關鍵作用。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如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理論,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構建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實現社會和諧穩定,需要有一個共同的思想基礎和社會共識。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鄙鐣髁x核心價值觀反映了社會各個民族、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共同的價值訴求與美好愿望,是新時期增強我國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保證,因此,也自然地構成社會管理創新的共同思想基礎。這就要求黨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努力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楊振興,(1971——),漢族,湯陰縣委黨校講師,湯陰人,碩士,思想政治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