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
一言難盡蔣經國
□余世存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臺北辭世。與父親蔣介石逝世后媒體鋪天蓋地的悼念相比,他的離世顯得相當樸素。
盡管在很多人眼中,蔣經國仍顯得陌生,人們對他的評述總是一言難盡,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蔣經國的歷史地位越來越清晰。今天的中國人對蔣氏父子有了更平實的態度。這正應了蔣經國生前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
當然,由于他們父子二人在大陸影響的不同,人們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對“老蔣”(蔣介石),人們更著眼于大歷史,將其與孫中山、毛澤東等相比較;對“小蔣”,人們更多地看他如何“突破家世、出身、教育、歷練乃至意識形態的局限,務實對應變局,進而開創新局”(馬英九語)。蔣經國百轉千回的人生,他在關鍵時刻做出的選擇,對于今天的我們仍有深刻啟發。
1925年,15歲的蔣經國去蘇聯留學。此前不久,這個剛在上海升入中學的熱血少年,帶領著同學參加群眾游行示威活動。蔣介石面對以“進步的革命黨人”自居的兒子,決定先把他送到北京,置于吳稚暉的管教之下。但是,共產主義的萌芽已經深種于蔣經國心中。沒多久,他向吳稚暉提出留學蘇聯的想法,日后成為堅定反共分子的吳稚暉當時只是笑著表示,“你去試試也好”。
當蔣經國誠惶誠恐地將這個意圖稟告父親時,蔣介石直斥其“朽木不可雕也”。1923年,蔣介石曾到蘇聯考察過,他的結論是共產主義學說不適合中國國情。然而,他最終還是允許蔣經國留學了。
在莫斯科的中山大學,蔣經國變成了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葉利札羅夫同志,是學校里的積極分子,堅定地支持蘇聯左翼領袖托洛茨基。在學校里,蔣經國和鄧小平是同班同學。
1927年,中國國內國、共開始分道揚鑣,共產黨員被追捕殺害。在斯大林公開表示要把蔣介石和國民黨右派“像檸檬一樣擠干、丟棄”之后,內心彷徨的蔣經國終于在一次會議中走上講臺,宣稱“不是以蔣介石兒子身份發言,而是以共青團之子的身份講話”,譴責父親是“叛徒、殺人兇手”。幾天后,蘇聯《消息報》又刊登了一篇題為《父與子》的文章,摘錄了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現在我要說,革命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要務,今后我不再認你(蔣介石)為父?!比欢?,在日記和其他任何文件中,蔣介石對此事絕口未提。
與此同時,在蘇共內部,斯大林與托洛茨基的斗爭日益白熱化。在托洛茨基被開除出黨、放逐中亞之前,共產國際的代表找蔣經國談話,勸告他放棄親托洛茨基的活動和信念。結果是,蔣經國“突然放棄了托洛茨基運動”。
就是說,在1927年一年之中,蔣經國面臨親情與信念、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兩次重大抉擇,而他最終做出的決定,反映了他性格當中“識時務”的一面。美國傳記作者陶涵認為:“這是他一生之中,直覺務實、克服情感和智性理想的第一個實例。這個經驗讓他體會到生命的復雜和無常。此后一生,經驗判斷左右他對直覺目標的追求。行動必須以堅實的理智為基礎,不能全憑情感或政治承諾作定奪?!?/p>
作為政治領袖的兒子,蔣經國的命運注定被政治纏繞。上世紀30年代,隨著國共兩黨再次構建合作,關于他是否回國的問題被擺上了臺面。事實上,在國共反目期間,周恩來曾數次與蔣經國見面。在肯定蔣經國批判父親的行為同時,他鼓勵蔣經國給蔣介石寫信。顯然,周恩來預見到國共再次合作的可能,并認為蔣經國將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關鍵人物。
在1935年至1936年年底那段局勢混沌不明的日子里,蔣經國數次被斯大林召見,兩人共進晚餐,“喝濃湯,吃蕎麥面包”。年輕的蔣經國依然是一個篤信共產主義的革命者。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以這次事件為契機,國共兩黨建立起抗日統一戰線。1937年,蔣經國帶著妻子蔣方良和長子孝文抵達杭州,回到了闊別12年的祖國。
蔣介石并未急于見這個離散多年的兒子?;貒蟮氖Y經國先是拜訪陳立夫和吳稚暉。吳稚暉像對待一個“回頭浪子”一般,平靜地問蔣經國:“你嘗試的經歷怎么樣?”
父子終于見面之時,據說,杭州國民政府主席別館的大門一關上,蔣經國便撲通跪下,向父親三叩首。令老蔣不安的是,蔣經國的中文荒廢多時,對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在接下來的相當長時問,蔣經國回到浙江老家,聽從父親教誨惡補功課。這對他來說,既是向理性低頭,也是讓共產理想回到中國傳統中尋找認同。
曾經在戴笠手下擔任要職的文強回憶說,那時,他奉命每月找蔣經國談話一次。當時,蔣經國受共產主義影響至深,經常用“大資產階級”來稱呼他的親戚宋子文等人。文強經常要勸誡蔣經國放棄“左派”語言。
回國后的蔣經國,逐步成為父親的左膀右臂。蔣介石一生從未信任過任何人,只有夫人宋美齡與兒子蔣經國例外。
年輕時的共產主義理想、留蘇12年的經歷、父親的教誨,影響了蔣經國一生。日后他以蘇聯式的組織培訓機制,改革國民黨干部體系;經濟上的決策也帶著濃重的蘇聯色彩。“左派”氣質一直伴隨蔣經國,和他那位矜持嚴肅、生活奢華的父親不同,蔣經國終日掛著笑臉,乃至在出任要職后仍被父親告誡要“自一降”。他一生節儉,極度清廉,在他逝世之后,名下沒有一處房產。
1972年蔣經國出任臺灣“行政院長”,一上任就簡化官僚作風,開會限定在40分鐘內,“別人一啰嗦,他就扳弄手指頭或合掌撫臉表示不耐煩”。他還公布了公務員“十誡”,嚴懲貪污。他表示,克服官僚作風的唯一辦法是公開化,于是決定除了國防、外交經費之外,政府預算一概公開。
時代洪流沛然而至,蔣經國選擇順勢而行。但實際上,環境變化只是外部因素,最主要的,是蔣經國的革命理想,跟中國人的修身齊家傳統相統一了。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贈言蔣經國: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這是蔣經國變革的動機,也是他的胸懷。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