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藝術注入科學,你或許就能走出以發表多少篇論文來衡量成就的名利圈。如果你剛開始學習音樂,不要抱怨它太費時間,那是因為你不懂得時間管理的科學。昨晚,第97期新民科學咖啡館呈現的“聲·光·影三重奏”中,兩位主講嘉賓道出了科學和藝術“牽手”的“杰作”——讓人們的浮躁指數更低,幸福指數更高。
昨晚的“三重奏”,由旅美大提琴音樂家、攝影家黃甦的多媒體音樂作品《億萬年前的海底沉思》拉開序幕。在敲擊和彈撥下,大提琴獻上似打擊樂器的音色——“這當年也是一種音樂上的科研,用古典樂器來挑戰剛問世的電子合成器”,配著屏幕上一張張原始化石的花紋圖案,將咖啡館的聽眾帶回億萬年前的海底。之后,大提琴的琴聲配上電子音樂和攝影作品,他又將聽眾拉回美國西部未開發的曠野和亞利桑那州波浪谷的凄厲風景。
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家沈文慶也被琴音感染。他動情地說,科學家的生活中不能缺少藝術,藝術告訴人們真善美,而科學告訴人們自然界是怎樣的,兩者都在探索人類心靈的深處。“科學研究者中不乏愛好藝術的,這愛好不僅調劑了生活,更讓他們從中汲取靈感。”沈文慶說,《波浪谷幻想曲》令他的思緒回到42年前大學剛畢業奔赴新疆工作的年代,每當數學推導找不到盡頭時,他就會眺望茫茫戈壁灘,遼闊的戈壁總能幫他跳出思維的框框。“科學中也不乏藝術的美。我推薦大家去上海光源看一看,不僅因為它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大科學工程,而且,它那以鸚鵡螺為原型設計的建筑,也能給人美的享受。”
獸骨上打孔的骨笛其實就是人類第一件物理儀器,它是物理上的共振器。黃甦說,藝術領域里隨處可見科學的影子,科學解釋能揭開藝術的 “謎題”。“比如,樂器的發聲原理都能用物理概念來解釋,包括聲波的形成、聲頻的合成、聲波的傳播、材料的阻尼性質等。”
26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研究得出一套理論:按比例分一根振動著的弦,就可以產生不同的悅耳音程。比如,1∶2產生八度,2∶3產生五度,3∶4產生四度等。黃甦說,黃金分割點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手法,在音樂上也有不少的應用,比如,莫扎特《D大調協奏曲》第一樂章共160小節,高潮出現在第99小節,恰好在黃金分割點上。
“科學豐富了音樂的表達方式,但科學還不能提供藝術表述情感的部分。”沈文慶說,隨著科學和藝術越來越多地融合,一門交叉學科腦科學已發展得越來越快,將來它或許能幫忙破譯“情感密碼”——從科學原理上解釋音樂等藝術是如何通過大腦激發情感,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黃甦也表示,藝術和科學乍看之下離得十萬八千里,其實在兩千多年前,他們就是“連體嬰”,許多古代先哲對兩者都很精通。“一張簡單的原始細胞圖,都可以成為藝術的創作源泉。”科學與藝術的“聯姻”,能讓1+1等于無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