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華
丹東電視臺新聞中心,遼寧 丹東 118000
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從業人員首要原則,科技新聞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聞類型對真實性要求更加嚴格。向受眾提供及時準確的科技新聞是新聞從業人員的重要社會責任。
科技新聞是指報道公眾關注的科學技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科技前沿最新動態,科技界的重大突破,重大科研項目領軍人物的介紹,國家關于科技發展方向的大政方針,自然界的新物種的發現和神奇有趣的自然現象等等。當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最新科技成果的日益普及,并逐步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科技新聞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相對于政治新聞、社會新聞和娛樂新聞等類型的新聞報道,科技新聞除了具備新聞基本特點和要素之外,還要求其受眾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中國科協組織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這一數字相當于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在所有與科學相關的信息中,與公眾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更受關注。2010年的調查結果還顯示,被調查者關注度最高的科技信息是“醫學與健康”方面,選擇比例為82.7%。上面的調查統計數據顯示了我國公民對日常生活相關的科技信息感興趣,有科普知識方面的需求。但是同時由于受到自身的科學素養的限制,公眾對科技信息的需求與實際的理解能力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國家的繁榮昌盛,綜合國力的提高,需要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需要科學精神的普及。所以,科學普及和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是事關社會發展、國家強盛的全局性問題。科技新聞報道在宣傳科技新政、傳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供科學方法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近些年來,各類傳媒的科技新聞報道對傳播最新科技成果、宣傳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等方面受到公眾的高度關注和普遍認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些科技新聞如“嫦娥一號”探月、“神舟七號”宇宙飛船上天、地震減災、三聚氰胺、日本核輻射等等,通過各類傳媒的及時準確報道,幾乎家喻戶曉,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科技新聞確實產生了重要社會作用,成為公眾獲取科技新知的重要渠道。但另一方面,部分媒體的科技新聞報道也出現過不少問題和失誤,追根溯源,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新聞工作者沒有能夠認真看待自己肩負的重要社會責任和工作作風不夠嚴謹。科技新聞報道的新聞事件,必須有充分科學依據和符合事實真相。從新聞事實的現象、本質到細節,都要真實可信,經得起推敲,來不得一絲一毫的虛假和夸大。
今年3月份,日本東北部地區發生了9級大地震,從而引發了福島核電站核物質泄漏事故,我國媒體在全方位、多角度報道事件真相的同時,還通過大量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分析了日本大地震和海嘯的成因,同時還大量地介紹了有關抗震防震知識及核電站原理等科普知識,并在新聞報道中及時報道每天的權威科學檢測結果,讓公眾全方位、多角度及時了解事件的真相和事件發展的全過程,消除公眾的恐懼心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這是真正肩負起了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政府各職能部門和公眾更加迫切需要及時地獲取各種準確的科技信息。及時準確的科技信息,常常給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生機和繁榮。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社會經濟生活與全球經濟發展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一條科技信息救活一個企業、一條科技信息安定人心的典型事例屢見不鮮。科技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受關注程度,將直接影響科技進步的速度和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中央電視臺的科教頻道、軍事農業頻道、經濟頻道,利用大量的頻道資源和播出時間傳播科學技術知識、軍事和農業科技知識和大量的農經信息,這些科技信息不僅開闊了受眾的視野,也為群眾的自主創業、農民致富搭建了良好的科技信息交流平臺。科研機構的工作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也是科技新聞和科技信息的受益者。
人類社會發展的車輪從來就未曾停止過,科學觀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進入信息社會后,科學技術已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極大的發展,偽科學卻并沒因此而消失,而是經常披著科學的外衣,出現在公眾面前。新聞工作者怎樣分辨新聞事件是科學還是偽科學,從什么角度和以什么方式對事件進行報道,對于科技報道的從業人員無疑是一個艱難的抉擇。信息獲取的渠道的多樣化和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廣大新聞工作者日常工作面對大量科技信息,去偽存真,撥云見日顯得更加重要。在“華南虎事件”、“人體特異功能”等幾起影響較大的偽科學案例中,偽科學的制造者往往使用令人眼花繚亂的江湖騙術進行各種表演,并借助缺乏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傳媒進行傳播,對不明真相的群眾誤導和欺騙,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所以,科技新聞除了要具備真實性和客觀性,還要具有更高的社會責任意識。科技新聞區別于其它類型新聞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科學性,科學性是科技報道的靈魂。科技新聞、科技新信息的傳播,必須符合自然科學自身產生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失去科學性的“科技新聞”將失去它的根本新聞價值,甚至會誤導公眾,混淆視聽,影響媒體在廣大受眾心目中的形象。
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堅持新聞報道的科學性,是維護新聞嚴肅性和新聞單位及新聞工作者良好形象的需要,也是維護受眾利益的需要。這就要求科技新聞工作的從業人員除了要像其他新聞工作者一樣具有扎實的文字功底和高度的新聞敏感性,而且還要具有廣博的科技知識和較高的科技素養,了熟悉和掌握相關行業的有關政策,采取嚴肅的、對受眾負責的態度科學、真實、準確、通俗易懂地傳播科技新聞,傳播普及科技知識。新聞工作者只有堅持不斷學習,及時掌握科技新知識、新動向,堅定不移地遵循黨的新聞報道方針,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1]鄭保章,劉乃仲.試論科技新聞傳播如何實現社會化及大眾化[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
[2]陳光.科技,還是新聞?——淺談科技新聞的傳播立場[J].新聞前哨,2003(9).
[3]饒芳,劉曉瀏.重大科技新聞事件的議程設置分析——以《科技日報》為例[J].科普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