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聞嬌,牛 峰
云南電視臺新聞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1
隨著大眾傳媒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現代科普傳播載體從單一的紙介質轉向多媒體,呈現出了許多嶄新的特征。然而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相當于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科普如何更有效的借助媒體進行傳播值得不斷研究探索,筆者試以近期科普借力媒體傳播的表現進行此方面的探析。
傳統科普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平面媒體的傳播,包括科普報刊和圖書資料。其次是以展覽和聲像為媒體的傳播,如科普展覽,科普畫廊,科教電影,廣播電視與錄像等等。應該說這些途徑曾經起到過很好的傳播效果,然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崛起,直接沖擊著傳統的科普觀念和科普方法。
1)傳統科普的內容干癟無趣,灌輸說教的形式,把引人入勝的科技世界變得枯燥無味,覆蓋面窄,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普及”;
2)傳統科普不能有效借鑒現代通訊技術和大眾最易接受的傳播方式,受傳播方式所限,無法實現科技信息的快速更替;
3)傳統傳播成本太高,傳播效能卻很低,科普投入和產出不是呈正比例。例如,中文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是78000多個字條,兩萬多專家參與,但是一個科普網站的信息更海量,受眾面的局限性較前者更小。
科普工作是一項“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建設,科普的效應往往不能在一個很短的時期內就能夠顯現出來。但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廣播電視新聞直播中持續的科普傳播,卻讓受眾感受到了科普的巨大力量。抗震知識、海事衛星電話、生命探索儀等科技被老百姓熟知。日本地震以及海嘯,韓國電視臺和日本電視臺都采用動畫和三維技術,做了生動直觀的普及傳播。北方大面積干旱,進行相關的氣象和農業的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其效果將比固定欄目的科普教育效果將會更好。突發公共事件和救災防災過程中,媒體對科普傳播的效果通常也是最好的,效率往往也是最高的。因為這個時候科普知識,不僅人們非常關注,而且還與公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留給公眾的記憶也是最深刻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要把握好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的媒體科普傳播的機遇。
相對于傳統科普傳播,網絡科普根本上改變了“受眾”在傳播中的地位。傳播互動性更強,受眾不再是處于被動的接受端,而是可以主動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信息的內容。換句話說,信息不是從傳播者那里“推”出去,而是由接受者從傳播者那里“拉”出來。網絡科普將全世界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數據庫,不但有海量的信息,還可以海量的存儲,以及個性化的“各取所需”,受眾還可以自由的選擇信息接收的時間、地點以及聲音、視頻、文字等媒介表現形式。2010年,我國公民利用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比例為26.6%,較2005年提高了20.2個百分點。網絡日漸成為科普主力軍。
科普傳播要利用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為載體來實現,手機作為迅猛崛起新媒體,成為科普傳播的新“藍海”。各地手機報作為“掌上科技”,走進受眾每天的生活。例如云南省科技廳主辦的《科技與健康》手機報,分為城市版“科技與健康”和農村版“農村科技”兩個版本,提供分眾化傳播。內容涉及更靈活,貼近生活、結合熱點,例如為何手足口病專傷兒童?為什么晴天里突然下冰雹?食品添加劑能不能用?更容易被受眾接受。統計數據顯示,在位于西部的云南省手機用戶超過2000萬人口,普及率幾乎達到平均每個家庭有一部手機的程度。手機報覆蓋面的傳播市場擴展空間還很廣闊。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公民對與科技有關的新聞話題感興趣的比例增長較快,其中,科學新發現為71.6%,醫學新進展為71.1%,新發明和新技術為68.2%,均比2005年的調查結果提升了一二十個百分點。雖然中國公眾與美國和歐洲等國公眾在科學素養水平方面還存在差距,但是他們對科學技術的感興趣程度基本相同。比如,對“新發明和新技術應用”話題,有49.2%的中國公眾表示“感興趣”,而歐盟的這一數據為49%。在所有與科學相關的信息中,與公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更受關注。調查顯示,中國公眾最感興趣的科技發展信息是“醫學與健康”,選擇比例為82.7%。傳播內容就是要從公眾的需求出發,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是媒體傳播堅持的工作原則,提高科普傳播效果同樣離不開“三貼近”。
在新媒體層出不窮的時代,科普傳播需要更加多元化,借助新媒體技術,例如手機、博客、微博等等拓展傳播,讓更多受眾體會到科普的力量和魅力。
科普傳播的信息是連續不斷地進入與輸出的,因而它是變化的、開放的系統,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適時調整,針對分眾后的群體進行內容的專門設定,帶動全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高。
[1]孔慶華,曲彬赫.現代科普傳播模式的創新與發展[J].科技傳播,2010(2).
[2]韓霜.中國元素與科普傳播[J].廣東科技,2010(8).
[3]朝昕.電視科普傳播的人本思想[J].新聞前哨,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