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斌
(福建省建甌市林業局,福建 建甌 353100)
森林作為陸地系統中結構最為復雜,規模最為龐大,功能最為齊全的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基礎。森林資源有著非常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它能夠影響地球生物圈的能量循環,對于保持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幾年,隨著人類社會對生態環境的過度開發,全球環境在不斷惡化,國內外專家學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效益的研究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怎樣保護森林資源,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就顯得十分重要。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生態結構較為復雜,自然環境呈多元化分布,森林總面積約為1.95億hm2,覆蓋率約為20.36%,天然林面積約為1.17萬hm2,占全國森林面積的69.62%,人工林面積約為5364.99萬hm2,居世界第1位。隨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生態環境問題的不斷重視,我國的森林面積在近十年里都保持著增長的勢頭。
目前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仍然不足,雖然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國土地面積大,地域廣,人口數量多,因此不但森林的平均覆蓋率很低,人均占有量也很少。
同時森林資源的結構不合理,質量有待提高。防護林、特種林與薪炭林所占的比例還比較低,甚至有的地方出了砍伐幼中齡林的違規現象,造成了后備資源不足,嚴重影響了我國后備森林資源的培育。
受自然環境、經濟發展以及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森林資源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東北與西南地區,占森林總面積的41.27%,其次是南方集體林區,占總面積的37.12%。我國的西部地區,森林資源稀缺,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森林資源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質量不高,是造成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森林資源合理利用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推動生態建設的公益事業。森林有著凈化空氣、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對于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改善生存環境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21世紀的現代化建設,重點在于生態環境的建設,它賦予了我國森林產業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使命。保護生態環境實質是保護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因為森林系統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系統又能夠反作用于生態系統,兩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同時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因此改善生態環境對實現我國資源、生態與人口的和諧發展,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依靠現代科技,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了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要求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對資源的再發展、再利用進行有效的保護,也就是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保證環境與資源的發展力,因此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完成這一目標。
現階段,我國仍然是一個森林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由于人口基數較大,森林資源的人均占有率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由于受地域、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森林資源的分布極不均衡。對森林資源無節制的開采,使得森林資源銳減,直接導致了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沙塵暴、風沙、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森林的社會功能與生態功能大大降低,甚至有些地區的環境污染已經危及到了人類的生存,因此制定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有其必然性與緊迫性。
在制定規劃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如何針對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生存情況制定不同的策略。如對森林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側重于針對不同功能的林種進行鑒別與分類,深入挖掘不同林種帶來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并且尋找生態系統穩定與充分利用森林資源之間的平衡點,以此為基礎制定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針對森林資源分布較少的區域,側重點在于植樹造林,恢復植被,國家在資金投入上要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鼓勵退耕還林,并予以技術上的指導與資金上的支持。
優化林業的經濟結構,推動我國森林產業的發展,是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森林產業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中心,加快短周期工業原料林、速生豐產林以及名特優新經濟林的建設;著力于新產品的開發,相應的增加新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快由低層次的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的深加工轉變的速度;要開發森林旅游資源,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對生產力布局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對傳統、落后的產業進行改進,培育新品種,開發新興產業,最終實現林業經濟結構的優化。在對林產品進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必須要大力發展優勢產品,運用現代科技,提高精深加工的技術含量,不斷拓展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加深產業鏈的整合,使附加值大幅度增加,以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以及產品沒有競爭力等問題。
加強林業部門的各層隊伍建設,提升領導干部處理實務的能力,加大力度培養骨干、各種技術人才,保持后備力量的充足。同時增加林業基礎設施投入,提升林業管理水平,并且組織建設森林資源監測機構,加強監督與評價能力,以保證優化改革工作能夠落到實處,同時加快重點林區的管理改革,務必落實政企分開、產權明晰、崗位明確以及權責統一。
森林經營是提高森林資源管理水平,實現林業更好更快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現代林業發展的永恒主題。目前,我國現有的人工林,其平均每畝的蓄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連一半都不到,完善造林、培育、保護、管理投入以及補貼制度,我國必須要大力推廣森林經營試驗點,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經營技術體系,針對商品林與公益林要采用不同的方針措施。攻克林業發展的技術難關,迅速推廣林業科技成果的實際應用,以科學技術與現代企業管理來完善森林經營。健全采伐制度,科學、合理地編制經營方案,并且嚴格落實執行。
森林資源在改善生態環境,調節自然氣候等方面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同時也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受歷史、自然分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森林資源存在著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資源結構不合理,質量有待提高;森林資源在我國的分布有失均衡,嚴重影響著森林資源生態功能的發揮等特點。而森林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要想發揮出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就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從森林資源的現狀來看,我國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同時我們也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并且與目前的經濟發展相結合,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1]張 啟,聶忠偉.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林區教學,2007(1):51~52.
[2]張月民.關于林木采伐行政許可制度的探討[J].林業科技,2010(26):37~38.
[3]張玉玲,唐 翠.淺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4):74~75.
[4]婁智敏.談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J].科協論壇,2009(4):137~138.
[5]呂清友,趙春玲.加強森林培育 促進林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7(4):37~38.
[6]陳正言,范旭光,張銀砂.自然保護區管理類型劃分的研究——以大慶自然保護區為例[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5(4):59~61.
[7]錢 茜,王玉秋.生物入侵對我國社會經濟生態的影響及防治[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3(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