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華,章德良,鐘良芳
(1.浙江省蘭溪市靈洞鄉林業站,浙江 蘭溪 321100;2.浙江省蘭溪市游埠鎮林業站,浙江 蘭溪 321100;3.浙江省蘭溪市林場,浙江 蘭溪 321100)
蘭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錢塘江上游,全市總面積1313km2。近幾年來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其城區面積約為20km2,城市功能齊全并已初具規模。目前,就蘭溪全市范圍而言,由于城區面積的快速擴大,而在道路綠化上卻未能跟上城市發展,縱觀城區的主要街道,在道路綠化中的植物群落缺乏多樣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路綠化中的植物群落功能單一,環保型、保健型、生產型、科普知識型、文化環境型、文化娛樂型等植物群在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中尚未得到大量推廣應用,難以發揮道路綠化應有的綜合效益,特別是生態效益。
(2)道路綠化中的植物種類單一,缺乏多樣性。當前多數道路綠化中的植物群落與其所在區域自然植物群落,尤其是天然林植物群落組成種類的豐富度相差甚遠,我國有3萬余種高等植物,有觀賞價值的栽培植物達6000種以上。但應用只有50余種,導致了種植層次結構簡單,樹種過于單一。
(3)道路綠化中的植物群落缺乏層次。當前大多數道路綠化中的植物群落主要是由喬木、灌木、草本(草坪)植物等組成,在垂直空間缺乏層次感,在水平空間也沒有前景與背景的區別,其景觀不好。此外,在道路綠化中就是單純的綠化,常常局限在常綠苗木范圍內,季相變化不明顯,過于單調,缺乏自然美。
道路綠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風情、文脈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它的城市特色和文化氛圍主要體現在它的造景藝術手段和對當地植物與構筑物的采用上。但是,在蘭溪市道路綠化中卻缺乏這方面的考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路綠化缺乏城市特色。道路綠化中的植物的配置缺乏一定的藝術性,盲目照抄外地風格的綠化設計實例,千篇一律,無一定的色彩對比、層次對比和質感對比,走到哪兒對道路綠化都一樣的感受,體現不出獨特的景觀效果,結果使人們很難從城市道路綠化景觀中品味出不同的城市人文風格,更難從中讀出不同城市的歷史文脈,從而使城市喪失了自身應有的獨特性和吸引力。
(2)在城市道路綠化中對鄉土植物的應用不夠。鄉土植物是指在本地區土生土長的植物,是最能體現當地鄉土文化特色的樹種。然而在城市道路綠化中反而對外來物種情有獨鐘,這樣不僅增加綠化成本,而且無法體現蘭溪本地的特點。
由于城市中一寸土地一寸金,綠化樹大多種在人行道上,其種植方式為單一樹種與路平行、兩邊一致的樹帶式種植。這種栽植方式其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既顯得單調無變化,也缺乏新意。
在蘭溪市范圍內,城市新建道路上栽植的行道樹中,以慢生樹種為主,如香樟、銀杏,規格一般為胸徑10cm。等到它們能夠起到行道樹的作用時,起碼要過上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一些速生樹和珍貴樹種幾乎見不到。
目前,就蘭溪市范圍來看,在新舊道路行道樹樹種的選取上,沒有一個整體的綠化規劃,盲目仿效其他城市;有的只顧眼前利益,只看重經濟效益,選擇價廉質劣的樹種,而忽視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這種在行道樹選擇上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已影響了整個城市園林綠化水平。
當前,就蘭溪市而言,整個城市園林系統的技術力量相當薄弱,科研經費不足,苗木的培育和生產還停留在傳統觀念上,蘭溪新城區規劃正在實施中,道路綠化尚未起步。
目前,在蘭溪市區的道路綠化的樹種香樟占95%以上,從整體看來,行道樹在品種上表現為單一,給人以單調之感。
城鄉道路綠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維護城市乃至區域生態平衡。為了實現這個終極目標要在城鄉道路綠化建設中引入生態園林理念,確立城鄉道路綠化的生態目標。生態園林是以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為核心,用生態學原理研究植物個體和群落與環境的關系,同時研究以植物群落的發展、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形成有規律的人工生態經濟系統。
(1)實現植物群落功能的多樣性。根據生態學原理,在城鄉道路綠化規劃設計中,除傳統的觀賞型植物群落外,還應該積極配置環保、保健、生產、科學普及、文化環境、文化娛樂等類型的植物群落,豐富生態綠地類型。為此,需要從大環境、大生態角度去規劃道路綠化植物群落。在實際應用中,充分考慮城市所處的氣候特點,以植物的地帶性分布為依據,根據城市所處地帶的頂級植物群落,來指導城鄉道路綠化建設中的植物配置。
(2)在植物配置中應科學性與藝術性兩者兼顧。尤其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合理選配物種,避免種間的惡性竟爭,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以利于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發揮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又能實現優美的景觀效果。
(3)在道路綠化建設中選擇多品種植物。在植物的選擇上,要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形成單一植物種類的群落,擇多品種植物,這既是植物生態群落的內在要求,也是城鄉道路綠化的審美基點。植物多樣性可使病蟲害減少,植物生態和觀賞效果增強,從而達到植物生長良好和景觀效果豐富多彩的雙重目的。在植物配置時,還應注重一般樹種和珍稀樹種相結合,慢生樹種和速生樹種相結合,注意常綠和落葉樹種的搭配,注重植物色彩的變化,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
2.2.1 在道路綠化建設中融入城市特色
從生態學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氣候、不同特色的城市,都有適合本地生長的植物群落,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特色等,亦需要恰當的植被景觀點綴、烘托。為此,道路綠化規劃要強調歷史文脈的延續,應結合當地具體的情況,把道路綠化設計與當地的地形、氣候、生活習俗緊密地結合起來,將當地的生態景觀環境融入到城市景觀設計當中,例如根據當地的市樹市花、民俗風情等進行植物配植,這樣就在無形當中將當地的文化、人文環境融入到道路綠化中,使得城市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揚,不僅讓子孫后代更加了解城市的文化,也讓外來的游人了解到該城市的地方特色與歷史文化。蘭溪作為我國的蘭花之鄉,其蘭花的養植在國內外皆有一定的知名度,且蘭花為常綠植物,其花香味濃,既具觀賞性,又是市花,可在人民路、丹溪大道等行人密集的道路兩側加以培植,以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2.2.2 開發和利用鄉土植物資源
鄉土植物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對本地自然環境適應性強,易成活,習性強健,種源豐富。為此,對鄉土植物的應用極其重要,用好這些樹種能節約不少財力和物力,組成的生態景觀也更穩定,更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而且在城市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鄉土植物與人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潛移默化當中對城市的歷史和人們的習俗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能表現地方特色。因此道路綠化建設中,應充分利用鄉土樹種,以建設突現城市特色和文化氛圍的道路綠化工程。
[1]盛 紅.現代制度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伍蠡甫.西方文論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3]朱新玲,黎 鵬.武漢城市圈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