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晶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北京 100082)
隨著城市的發展、經濟的增長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城市決策者采用興建立交、拓寬車道等措施來緩解交通擁堵,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立交橋是城市干道的重要景觀節點,立交橋的綠化景觀設計亦對城市風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要求的提高,立交橋的綠化設計開始要求個性化和風格性,要求形成立交標志性的景觀,要求融入橋區的周邊環境和人文特色。如何營造有特色的立交橋綠化景觀,使之成為具有可識別性的城市名片,如何做到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同時又能體現地域特色和人文關懷,如何能既滿足行車安全又能為駕駛者提供流暢愉悅的視覺感受,滿足這些人性化要求,是園林工作者面臨的新的設計任務。
立交橋綠化景觀設計首先要服從立交的交通功能,使行車視線流暢,突出綠地內的交通標志,通過遮光防眩植物選擇、轉彎視線誘導種植、防撞緩沖種植來保證行車的舒適度和安全感。此外在道路拐彎內側會車視距內及交通標志前不宜栽種高于1m的喬灌木。
立交橋綠化樹種選擇要適地適樹并且符合植物間相生相克的生物學特性。選擇能適應道路環境條件、觀賞價值高、環境效益好、養護管理簡單的喬灌木,地被植物選擇覆蓋度大、綠期長、病蟲害少、生長快、養護管理粗放的材料。
立交橋綠化景觀應和立交橋整體景觀相融合,與立交橋線型相呼應,與周圍景觀相協調。繁華地段與農田果林的立交綠化風格要有區別,綠化景觀設計時要從總的視覺感受出發,強調整體性。
立交橋綠化通過藝術的構圖原理體現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在配置上應考慮區塊大小,地勢狀況,既可以通過整形修剪,結合橋型達到一種整體的圖案效果,也可以通過多層次配置,喬灌花、喬灌草的結合,分隔豎向的空間,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
當拿到一個立交橋景觀設計的項目時,除了仔細勘查現場搜集土壤、地下管線等相關資料,分析周邊環境的景觀特征外,還要與道路、橋梁密切配合,分析橋型走向,橋體高度變化,選擇不同高度的喬灌搭配造景。如果配有收費站或者橋區外圍有一些重要的人流集中的廣場區域,還要考慮人流視線和車行視線,在行車較緩的區域和視線集中區域來進行重點設計。
立交橋綠化不是簡單的橋體綠化,而是隨著立交橋的立體交叉形式的一個多方位、多層次立體綠化系統??梢跃G化的部分除了綠島及外圍綠地之外,還包括橋體中央隔離帶、橋墩、護欄裝飾、護坡、橋下、墻下綠地等。一般來說,立交橋主線和匝道圍合而成的綠島區布局有規則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1)北京市有很多立交綠化主要通過種植矮小灌木、地被或草皮,以直線、圓弧、或者有規律的曲線為主來進行構圖,要么通過不同顏色的灌木來組合成宏觀的圖案,要么符合某種規律變化,這種形式的布局即為規則式。從工程條件看,這些花草樹木雖然可以穩定路基邊坡,保持生態平衡,有利于整個立交的通視,保證車輛的行駛安全,但是在立面和季相上缺乏豐富的變化,因此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由于立交造型的原因,綠化往往形成了對稱的圖案形式,在總體構圖上顯得呆板而不具有活力,而且對后期的養護管理要求非常嚴格。例如北京機場南線立交分別采用龍和鳳的圖案造型,強調宏觀上的視覺震撼,當飛機起飛或降落時都可以從高空俯瞰到騰飛的龍和鳳的形象,既形成視覺上的沖擊,又起到對外國游客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的作用。但是由于整個立交內為4個相互對稱的圖案,雖然所表現的意義比較明確,內涵豐富,但還是稍顯呆板。
(2)綠化設計有時采用成片的喬木營造濃郁的背景林,有時在視線集中點種植層次較為豐富,形成喬灌草相結合的景觀群落,這種布局方式為自然式。它在平面構圖上看似隨意,實則考慮了多種因素,比如植物間的相生相克,與橋體周邊植物的呼應,植物材料相互之間的色彩搭配和高度關系以及空間上的疏密結合,步移景異的視覺感受等等。就是因為要模仿自然還要高于自然,所以這種布局方式比起規則式更為復雜。在實際工作中,為了避免造成視覺上散亂的感受,在種植時一定要確定好骨干樹種和基調樹種,確定好構圖的骨架。
(3)第3種就是混合式,結合規則式和自然式,這種布局方式在北京立交橋綠化中也應用較多,設計時根據所處的周邊環境來確定具體布局的關系。對于綠化要求較高,規模較大,地處繁華要道的地段,人流量和車流量都較大,一般還是以低矮的規則式圖案布局為主,只是在不影響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局部以自然的形式為主,來提示性表現回歸自然界的趨勢。此外大型的立交橋如果留有大面積的綠化用地,在交通流量不太大的情況下可以結合廣場、鋪裝、水體等設計為開放式的小游園,不過這種情況在北京立交橋景觀設計中并不多見,出于對交通安全性方面的考慮,還是以植物造景為主。橋體中央隔離帶一般出現在互通式立交橋中,在北京種植月季和檜柏情況較多。立交橋護坡植被利用固土性能強、養護管理簡單的植物如狗牙根、迎春、紫穗槐、紅瑞木、黃櫨等,可以保護路基,穩定邊坡。橋墩、橋柱和橋體防護欄一般以攀援性植物為主,如五葉地錦、凌霄等,對于橋體防護欄有時會放置盆花,種植北京小菊、牽牛花、三色堇、四季秋海棠等。由于橋下光照不足,橋下綠地一般種植一些耐半蔭植物如珍珠梅、玉簪、蛇莓等。
立交橋景觀綠化不僅是美化環境的需要,也是保護生態環境,增加生態效益的要求。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從安全的角度出發,滿足安全視距和行車要求,還要考慮植物之間的相生相克,選擇合適的植物材料,使整個設計不僅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同時能滿足視覺上的美化要求,創造一個愉悅的行車環境。需要強調的是立交橋景觀綠化不僅僅是簡單的橋體綠化,而是一個多方位、多層次立體綠化系統。因此要采用多種綠化美化方式,加強橋墩、護欄和橋下等部分的綠化設計,對于匝道內的綠地在植物造景時要注意色彩搭配和高度搭配,以求達到預期的綠化景觀效果。
[1]陳自新,蘇雪痕,劉少宗,等.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J].中國園林,1998(6):24~26.
[2]楊淑秋,李炳發.道路系統綠化美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3]段大娟,周瑞林,張 濤.立體綠化布局形式和植物選擇的探討[J].河北果林研究,2001,16(3):36~38.
[4]王祥榮.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J].中國園林,1998(2):14.
[5]曹業萍,張 強,李 青.垂直綠化在建設園林城市中的應用[J].防護林業科技,2004(5):18.
[6]王俊麗,張俊濤,龔世楊.北京立交橋綠化狀況及植被特征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4):293~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