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蘇州大學 王健法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
在當前的集體林權改革中,林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不僅是林業改革所指向的對象,更是研究森林、林地和林木的權利性質、權利歸屬以及權利流轉等諸多問題的理論基礎。明確林權概念,對于促進當前林權制度改革實踐工作、推進林業法理論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林權概念的界定,理論界存在不同觀點,個別學者在不同時期對林權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1)林權是指國家、集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對森林、林木、林地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包括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權,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以及林地承包權等財產性權利[1]。這種觀點認為林權是主體對客體享有的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能的民事權利,林權客體為森林、林木和林地。
(2)林權是有關森林資源和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2]。該觀點認為林權客體包括森林資源、森林、林木和林地。
(3)林權不僅指森林、林地、林木權屬,林權也是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依法對森林、林木、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3]。這種觀點將林權分成兩類:一類是以森林、林木、林地為客體,這類林權體現為所有權;另一類以森林、林木、林地之上的權利為客體,這類林權體現為所有者對這些權利的處分權。
(4)林權與森林資源所有權以及林木所有權不同,是源于森林資源所有權的一種物權形式,是森林資源非所有人依法取得的,自主開發森林資源并獲取收益的民事權利[4]。該觀點認為林權是一種以森林資源為客體的用益物權。
(5)林權僅指權利人的林木所有權,林權實質上就是指權利人對其在歷次林權制度改革中取得的,對某些特定的林木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其性質是自物權而非他物權。這種觀點認為林權的客體僅指林木[5]。
從以上各家觀點可見,學界關于林權概念的爭議較大,且造成林權概念不清及內容復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學者們對于林權的客體究竟包含哪些內容以及林權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存在不同見解。因此,要明確界定林權的概念,其前提是確定林權客體的范圍并厘清林權各客體之間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3條規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读帜玖值貦鄬贍幾h處理辦法》第2條規定:“本辦法所稱林木、林地權屬爭議,是指因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歸屬而產生的爭議”。《林木和林地權屬登記辦法》第1條規定:“為了規范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登記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制定本辦法”。基于上述規定,森林、林木、林地是林權客體是有法可依的。同時,作為確認林權的法律憑證的林權證,在記載林權主體時,記載的是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權利人或使用權權利人,這進一步驗證了森林、林木、林地是林權的客體。此外,在實踐工作中,森林、林木、林地作為林權的客體也是沒有什么爭議的。但是,作為林權客體的森林、林木、林地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其相互關系怎樣?這些都是尚待解決的問題。
對于森林的內涵,學者、相關組織及法律法規均做出了不同的解釋[6]。有的學者認為,森林是由生物與其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統一體,是一個占據一定地域的,具有能量交換、物質循環代謝和信息傳遞功能的生態系統。有的學者以郁閉度為標準,將森林界定為符合一定面積和郁閉度要求的以樹木為主體的覆蓋地表的植物群落。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森林定義為:凡生長著以任何大小的林木為主體的植物群落,不倫采伐與否,具有生長木材或其他林產品的能力,并能影響氣候和水文狀況,或能庇護家畜和野獸的土地,稱為森林。上述對于森林內涵的解釋中,第1種觀點將森林看做一個整體,即一個生態系統;第2種觀點認為森林是大片的或成片的樹木;第3種觀點認為森林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土地。這3種觀點是從不同的角度定義森林,而從我國法律法規的現有規定來看,第2種解釋比較合理?!渡址ā返?條第3款規定:“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梢?,該規定將森林、林木、林地作為平行概念使用。如果按照第一種觀點把森林解釋為一個生態系統,那么森林的概念就涵蓋了林木和林地,如按照第3種觀點將森林解釋為一種特殊的土地,則森林又與林地概念交叉。同時,《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2款規定:“森林,包括喬木林和竹林”?!渡址ā返?條規定:“森林分為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特種用途林5類”。上述兩個法律規定雖沒有指出森林的內涵,但是從覆蓋在土地上的植物群落的角度對森林進行了分類,這也說明作為林權客體的森林或者說在法律視域中使用的森林概念指的是成片的植物群落。
林木是《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所明確使用的法律概念。將林木所有權賦予農民是現下進行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創新點和重要內容[7],由此可見,林木無疑是林權的客體之一?!渡址▽嵤l例》第2條規定:“國家依法實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記發證制度。改變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權、使用權的應當依法辦理變更登記手續”。根據物權法理論,登記是不動產物權公示的方式,因此,作為林權客體的林木應當屬于不動產。作為林權客體的林木,應當是生長在林地上的樹木和竹子[8]。樹木和竹子采伐后形成的材料已經不是林權客體的林木,而僅僅是作為動產物權客體的木材和竹材。
從林業理論角度解釋林地,林地是指成片的次生林、天然林和人工林覆蓋的土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經濟林和防護林等林木的成林、幼林和苗圃等所占用的土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立法原理解釋林地,林地應當是指直接用于林業生產的土地?!渡址▽嵤l例》第2條也對林地下了定義:“林地是一種利用類型,內容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的宜林地”。由此可見,林業理論中的林地與法律法規規定的林地概念是存在差別的,因此在理解林地概念時,應當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林地必須是被成片的林木所覆蓋的土地,種植零散林木的土地不是林地;第二,林地必須是直接用于林業生產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綠化用地,公路、鐵路、河流溝渠的護路、護草林。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林地是被我國現行法律所保護的林權的客體。
林地與林木的關系。對于林木是否被應被視為林地的組成部分,在大陸法系各國的物權理論和立法中存在兩種模式。第1種是將林木作為與林地相區別而獨立存在的“二元模式”,這種模式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如該法第590條規定:“將小樹林規定為用益物權的客體等”。第2種是“一元模式”,例如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832條以及《日本民法典》第265條 對于地上權的規定,二者均將生長在土地上的竹木視為土地的組成部分而成為土地權利的客體?!吨腥A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法》對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相關規定也可以歸類于“一元模式”,《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法》第20條以及《物權法》第126條都沒有將林木作為獨立權利客體另行規定。而且,從自然形態上看,林地和林木具有不可分割性,這也決定了林木所有權必然隨林地使用權同時轉移?!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依法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通過家庭承包經營的方式落實到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確立農民作為承包經營權人的主體地位?!笨梢?,當下正在進行的集體林權改革,也實行了“林隨地走”的政策。
森林與林木的關系。根據《森林法》的規定,森林和林木被作為兩種不同的權利客體對待。但是,在《物權法》對于所有權的規定中,所有權的客體包含有森林卻未包括林木,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僅提到將林木所有權落實到農戶,卻并未提到森林所有權。本文認為,《物權法》的規定并未否認林木所有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也未將森林所有權排除在集體林權改革之外。本文將森林界定為植物群落,將林木界定為單株的活樹木,森林和林木僅存在數量上的區別,而沒有質的區別。《森林法》作為國家行政管理法律,基于其行政管理職能,應當將森林和林木區分管理,而《物權法》作為民事法律,則不需要將沒有實質性區別的森林和林木作為兩種不同的客體對待。因此,即使《物權法》中并未提及林木所有權,也應當將《物權法》規定的森林所有權理解為包含林木所有權。
在確認了森林、林木、林地是林權的客體之后,另一個學者們論述的“對象”,即森林資源是否也是林權的客體呢?對此,理論界存在不同的意見。一種觀點認為,林權就是有關森林資源以及森林、林地、林木的所有權和使用權[9]。這種觀點顯然是將森林資源作為與森林、林木、林地并列的林權客體看待。另一種觀點以沒有法律依據為理由,否認森林資源是林權的客體。本文同意第二種觀點,即森林資源并非林權客體。理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1款明確規定:“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從《森林法實施條例》的規定來看,森林資源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一方面,森林資源包含森林、林木、林地,不能與這三者并列成為林權的客體;另一方面,森林資源還包括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在現行法律和林業實踐中,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顯然不能作為林權客體。因此,從法規對森林資源的定義角度看,森林資源不是林權的客體。
(2)林權證作為確認林權的法律憑證,不能確認森林資源的所有權或使用權,在實踐中,森林資源就不可能成為林權的客體。
林木是指單株的活立木,樹木和竹子經采伐后形成的木材和竹材不是林木。
森林是成片的活竹、木的總稱,森林是林木的上位概念,林木包含在森林之中。林地是被成片的林木或森林覆蓋的,用于林業生產的土地。我國實行“林隨地走”政策,林木所有權隨林地使用權流轉而轉移。森林資源是廣義的概念,包含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前者生存的野生動植物、微生物等。森林資源不是林權的客體,林權客體僅指森林、林木和林地。
[1]劉宏明.我國林權若干法律問題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61~62.
[2]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項目研究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保障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3]張 力.林業政策與法規[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4]高桂林,吳國剛.我國林權制度構建之研究[J].法學雜志,2005(5):75~76.
[5]李延榮.淺談林權制度改革中的“林權”[J].法學雜志,2009(1):16~17.
[6]賀慶棠.森林環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8.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森林法實施條例[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0.
[9]呂祥熙.林權客體的物權法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