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青青,張 駿
(咸寧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其基本思路是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面向國內外大市場,立足本地優勢,依靠科技的進步,形成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分工,貿工農、產供銷密切配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配套服務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經營方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襄陽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了較大的發展,為襄陽經濟增添了一個亮點。
襄陽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是中西部地區典型的農業大市,其農業發展有著天然的優勢。襄陽地處中國地勢的山區和平原轉折地帶,域內山區、崗地和平原都有,大部分土地都可利用,為農業經濟的各方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氣候適宜,水資源豐沛,河運航道便捷,灌溉水利發電等多方面皆可利用;生物資源豐富,兼有亞熱帶和溫帶動植物,南北交匯,為物種的多樣性提供了保障;農業產亞基礎設施完備,形成了系統的農田水利設施網,旱澇保收占耕地面積的60%左右。該市圍繞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不斷培植主導產業,建立農業產業化基地,組織流通壯大公司制農業。目前,全市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取得了顯著性成效。
(1)涌現了一批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目前,全市建立了多個與農民利益相關聯的龍頭企業帶動型組織,中企組織帶動型組織,專業市場帶動型經營組織和干部能人帶動型經營組織,各組之間形成了競相發展的新格局。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立了農業合作組織600個,網絡會員300多個,帶動60多萬農戶。訂單農業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產業化信用擔保公司成立,農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正在逐步完善。如金華麥面集團每年與棗陽市14個鄉鎮簽訂50多萬畝優質小麥訂單,占全市小麥面積的70%,每年為農民增收1000萬元以上。
(2)涌現了一批龍頭產業,實現了產銷兩旺,資產運營健康。據統計匯總,2009年,15家龍頭企業共完成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12.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83.4億元,分別比2008年增長55.8%、56.7%。其中,奧星、魯花(襄陽)、萬寶、金華4家企業產銷超過20億元,襄大農牧、妞妞、惠農、三杰4家企業產銷達5億元以上。
資產運營方面,15家龍頭企業總資產達22.6億元,平均擁有資產1.51億元(其中,固定資產凈值10.5億元,平均7000萬元),負債總額9.2億元(平均6133萬元),資產負債率40.7%;企業自有流動資金7.8億元(平均5200萬元),占負債總額的84.8%;銀行貸款余額8.2億元(平均5466萬元),占負債總額的89.1%。這幾組數據顯示的企業資產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充分表明,15家龍頭企業資產優良、營運健康,具有較強的償債能力,而且作為投資風險相對小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還有著很大的舉債發展空間。尤其是萬寶、奧星、襄大農牧3家企業資產均超過了3億元,被省發改委納入了上市公司后備企業,上市融資前景可觀。
(3)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產業化示范區,推動了全市農業結構的優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地形成了較有特色的種植結構,構成了一些較有特色的產業化示范區,如老河口,棗陽的棉糧生產區,老河口的沿江林果產業帶,南漳,???,谷城等地的山區林牧產業帶等。目前,全市按“崗地麥棉薯,沿河果蔬瓜,丘林油麻茶,山區苞藥茶,城郊菜和花”的總體產業格局,建成了以“三北”崗地百萬畝的優質小麥,丘林地區的100萬畝的優質油菜,山區的30萬畝玉米基地,城郊的20萬畝蔬菜和萬畝的花卉為主的產業基地。
第一產業基礎不牢,資源利用不夠,獲利能力低。如全市621萬畝耕地有效灌溉率、旱澇保收率和機電排灌率分別只有64%、50%和25%;耕地少,山場水面資源利用不足,全市六山一水三分田,但三分田產出卻占了65%;生態環境惡化,全市水土流失面積占版圖面積的45%等。第二產業科技含量低,鄉鎮企業設備均為20世紀60到70年代水平,達80%年代的僅占30%。管理水平、產業層次上也處于較低階段;同時3大產業聯系松散,各自為政,發展失調。
與先進水平相比,襄樊市農產品加工業還存在著總體加工水平不高、龍頭不大、品牌不響、基地不穩、資源優勢發揮不充分、新興產業開發滯后等問題。糧食加工在全市農產品加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產業鏈延伸不夠,絕大多數加工企業的終端產品是大米,基本處于原糧狀態;面粉加工業大多數也僅到生產掛面為止,加工增值非常有限。而本省監利縣的福娃集團,其大米加工60%轉化成雪餅、八寶粥等食品;京山縣的“國寶橋米”系列產品達75個,目前正在實施米乳、飴糖、橋料酒等8個精深加工和配套項目。襄樊市類似深層次、多系列的產品開發還少有蹤跡。再如在品牌打造方面,京山“國寶橋米”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監利“福娃”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而襄樊市還沒有一個國家級品牌,更無“雙匯”這樣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品牌。
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剩余勞動力減少,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收入增長緩慢,而外出成本和生活消費支出增長較快。從近兩年調查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收人情況看,2004年人均務工收人為7098元,2005年為7424元增長4.6%,明顯低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名義增長率。從支出情況看,外出從業的生產性費用支出2004年人均為242元,2005年人均為350元.增長44.4%;外出務工人員生活消費總支出2004年人均為2760元.2005年為3112元,增長12.8%。收支相抵后,務工收入凈結余額呈減少趨勢,2004年人均結余4095.8元,2005年人均結余3961.8元,同比降低3.3%;務工帶回農村的現金收人減少的幅度更大,2005年比2004年人均減少12.4%。外出務工收人增長慢而支出增長快,導致外出務工凈收人不升反降,極大地影響了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積極性,也是近兩年一些地方出現所謂“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1)廣大農民群眾分散,零星,小規模的生產經營活動,不能科學有效的進入國際市場。
(2)廣大農村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運輸,出口各個而環節相分離,為建立一種能夠把廣大農民群眾組織起來的合作經濟組織,不能推動產加銷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群眾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流通領域中有關收購商,外貿公司層層加價,農民群眾生產農產品收益得不到保證。由于農民群眾與國際市場相脫節,不能及時掌握國際市場的信息,及時調整農產品結構,因而農產品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
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為重點的農業生產生活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發掘優勢資源,形成區域特色。一個地區應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傳統的生產項目,在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中必須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培植本地的特色產品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加大農業科技措施推廣力度,建設區域農業商品基地,創新工作機制,推動科技進步??萍歼M步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先導,決定著產業結構調整的檔次和質量。為此,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推動力。
首先是以良種良法為先導,加快良種產業工程建設進度,把良種良法作為農業技術革命和興農的突破口來抓,適應市場需求,淘汰不適銷的品種和無市場前景的品種,發展優質品種,擴大特色品種,加快品種的更新換代進程。同時要發展多樣化,優質化農產品的基礎上還要發展專用化農場農品。其次是充分利用現有高科技龍頭企業優勢,把農業常規技術與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有機結合起來。視農產品的品種,質量,培育名牌農產品,改變目前農產品品種相同,產期集中,低質量品種多,優質品種少所帶來的產品滯銷,價格下降等問題。最后是要充分發揮襄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襄陽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等科研機構的作用,加快農業新技術的推廣。
(1)進一步的提高農民的各方面的素質。推進農業產業化,必須要狠抓農民的教育培訓。可以發展農村的教育職業培訓,成人教育,農業廣播電視教育,農科教中心,專業協會,科技示范戶等各種形式的教育培訓。
(2)發揮農技推廣站、農業院校的作用,特別是要加強農、科、教的結合,要與當地的農業產業化相結合,加快推廣新技術,新成果,新經驗,新產品。要有組織,有計劃,持久的抓好綜和素質的培養,為農村培養大批的懂技術,能操作,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其次是要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多元服務組織。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章程都應以經濟合同法,民法以及其他經濟法規為基本依據,對入社各方的權利義務包括違約責任都要平等設置,公正合理,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
培植多元市場體系,改變國有專營體制,將儲備和經營分開;逐步擴大大宗農產品的私人經營,打破壟斷專營;培育農產品貿易市場,特別是專業專業批發市場,網上無形市場,期貨市場等,搞活農產品的流通。
政府要正確地引導農業產業化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就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搞好職能定位,建立起高效全面的管理體系,為龍頭企業和農戶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市場,建立起完善的以各級農貿市場為基點的農產品市場網絡體系。學會應用政策和財政,金融和經濟杠桿進行間接調控,引導金融系統對農業產業化進行資金上的支持,大力加強科學規劃,政策引導和服務。
[1]朱明芬.農戶家庭勞動力非農就業史的調查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10):101~103.
[2]史清華,卓建偉,鄭龍兵.農民外出就業及遭遇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10):68~69.
[3]農業部課題組.21世紀初期我國農村就業及利余勞動力利用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1(5):7~10.
[4]白安義,田家富,謝曉翠,等.湖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1):33~34.
[5]琚兆成.中西部農業地區農業生產現狀分析及對策——以鄂西北襄陽市農業生產為例[J].現代農業,2007(5):43~49.
[6]樊 麗.重視農業科技 發展農村經濟[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5(7):151~153.
[7]屠風蓮.農業產業化初探[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8]何新明.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阻滯及對策研究》[J].蘭州學刊,2005(10):223~224.
[9]王亦兵.山西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4(5):178~179.
[10]林文勝.閩北山區農業產業化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4):21~22.
[11]周淑芳.襄樊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和建議[J].商業現代化,2008,6(1):45~46.
[12]張家林.襄樊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跨越式發展[J].經濟與科技,2006(5):43~45.
[13]郝群會,鄧勝文.湖北省經濟發展的區域發展分析[J].湖北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34~36.
[14]戴開富,胡水華,要旭峰.襄樊高新區管理模式與發展模式研究[J].特區經濟,2007(3):77~79.
[15]郝壽義.區域經濟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國家統計局.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