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緒來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體育教研室,湖南吉首416000)
隨著我國足球的市場化、職業化進程,足球競賽的影響力在逐步擴大,但同時傳統的足球管理體制和規范正受到嚴峻的挑戰,中國足壇時常爆出“黑哨”事件。足球 “黑哨”行為不僅違背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擾亂比賽秩序,制約足球運動的發展,侵害俱樂部、球員的合法權益等,誘發賭球、賄賂、詐騙等犯罪活動,同時可直接導致賽場暴力,引發球迷騷亂,危害國家安全和影響國家名譽,并使中國足球在國際足球中失去相應的地位和話語權。
人是社會的主體,足球裁判員是職業足球的參與者,足球大環境不僅直接影響到裁判員的賽場執法,也影響和制約著足球裁判員的生存與發展。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 《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第31條規定裁判員有承擔審批單位 (中國足協)指派的裁判任務的義務。裁判員是以中國足協的名義、憑國家權利組織管理比賽,他的行為責任由中國足協承擔[1]。我國足球裁判員都是兼職,一直拿著低檔津貼,收入水平不高。在市場經濟和足球全球化的背景條件下,某些裁判員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發生了變化,某些裁判員受到拜金主義或者“江湖義氣”的影響,社會腐敗現象特別是業內腐敗現象成了其效仿的榜樣,為了滿足私欲,心存僥幸心理,職業道德失范,通過在比賽中吹 “黑哨”獲取不正當利益或是達到其他目的。
我國 《體育法》第31條規定 “國家對體育競賽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全國綜合性運動會由國務院體育行政部門管理或者由國務院體育行政部門會同有關組織管理。全國單項體育競賽由該項運動的全國性協會負責管理。”因此,中國足協管理全國職業足球競賽。這就使得我國各級職業足球競賽以及競賽的全過程都是在中國足協單一領導下、在行業內組織和運行的。足球裁判作為我國足協委派的職業足球聯賽的執法者,對其缺乏有效的法律監督與管理,使裁判員的判罰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從而容易滋生腐敗。“黑哨”行為難以通過司法途徑進行相應的制裁,大多是在行業內部通過紀律制裁以及行政干預予以處理,打擊力度不夠,警示效果不明顯。另外,缺乏對職業俱樂部以及某些賭球集團的監管和打擊也成為足球 “黑哨”產生的重要原因。
《中國足球協會章程》第2條規定其章程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法通則》、《體育法》和《國際足球聯合會章程》以及 《亞洲足球聯合會章程》的有關精神制訂”。第5條其宗旨規定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可見,我國職業足球競賽除遵守中國 《中國足球協會章程》外,還應當遵守 《國際足球聯合會章程》以及 《亞洲足球聯合會章程》的有關精神和我國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國際足聯或亞足聯,“黑哨”問題的處理通常是通過其內部專門的體育仲裁庭進行的。“黑哨”是否構成犯罪,我國理論界對此的司法認定有三種主張:第一種觀點主張 “黑哨”行為以公司、企業人受賄罪來論處;第二種觀點主張“黑哨”行為構成受賄罪;第三種觀點則認為不能依據現行刑罰 “黑哨”行為。“黑哨”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要考察其是否具有犯罪的特征和要件。
裁判員的 “黑哨”行為符合我國刑法受賄罪的犯罪構成,根據我國 《刑法》可以以受賄罪對行為人處以刑罰[2]。2002年12月19日龔建平以 “公司、企業人員受賄罪”被提起公訴,一審法院以受賄罪判處龔建平10年有期徒刑,2003年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維持原判。《體育法》第49條規定“在競技體育中從事弄虛作假等違反紀律和體育規則的行為,由體育社會團體按照章程規定給予處罰;對國家工作人員中的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體育法》第51條規定 “在競技體育活動中,有賄賂、詐騙、組織賭博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我國2006年通過的 《刑法修正案 (六)》,將刑法中有關賄賂犯罪的主體范圍擴大到了足球運動員和裁判員。
解決中國足球運動中的法律問題,不能不參考外國特別是足球強國的相關體育法律實踐。曾四次獲得世界杯冠軍的意大利,其足球處于世界頂尖水平,但其體育行會同樣受到國家司法的影響和監管。意大利憲法第102條禁止正常的司法司法機關之外的其他特別的 “法庭”的存在;第108條規定,法律必須是能約束司法機關行為的規則,由于體育行會的章程與規則不具有這種功能,其在性質與效力上無法等同于法律[3]。在各種訴訟中,意大利法院若發現體育聯合會的章程或規則與意大利法律相違背,可以宣布其無效[4]。德國也是如此,《德國刑法典》第331條第2款規定,“法官或仲裁人,對現在或將來的職務行為,為自己或者他人索要、讓他人允諾或者收受他人利益的,處5年以下的自由刑或者罰金。”根據德國法學界的解釋,這里的仲裁人包括了競技體育中的裁判員[5]。意大利、德國等國在諸多體育行業以及體育訴訟程序中受到國內司法的介入,但其體育發展并未受到影響,相反在某些體育項目,如足球項目更是提升了其發展高度,并推動了足球相關產業的發展。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了我國司法介入足球 “黑哨”等犯罪行為是可行的,也是我國足球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借鑒國外對體育行業司法介入問題的研究上,應積極結合我國國情和足球發展水平,實施穩健的體育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當然,司法介入到我國職業足球領域中,應當協調和處理好我國司法與中國足協、亞足聯、國際足聯、國際體育仲裁庭等國內和國際組織的關系。
我國足球職業化二十年來,足球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相比世界足球運動的高速發展,中國足球已經落后,其落后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足球環境惡化。凈化足壇環境已成為我國職業足球的當務之急。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重視以完善的立法及嚴格的執法來威懾和警示職業體育犯罪,凈化體育環境。我國于1995年頒布實施了體育法,標志著我國體育事業從此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階段。《體育法》第34條規定 “體育競賽實行公平競爭的原則。體育競賽的組織者和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應當遵守體育道德,不得弄虛作假、營私舞弊”。“法無明文不為罪”,盡管我國 《體育法》對體育犯罪有界定,但界定很模糊,且由于體育領域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實體法很難以司法程序直接介入。我國足球領域應適用法律優先和法律保留的原則,建立專門的、具有明確獎罰條文的法律法規,制定或完善《中國足球協會章程》、《體育法》、《足球法》等,并把體育犯罪列入到我國 《刑法》、《民法》、《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中。法律的生命在于解釋,對中國足協、職業體育俱樂部等行政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法律屬性及相應的法律責任等作出法律屬性認定,并作出犯罪主體的限定;對 “假球”、“黑哨”等行為手段也應作出法律性質的認定;對 “假球”、“黑哨”等行為的處罰方法、量刑具體幅度以及追訴時效等進行限定。積極發揮法律的處罰和警示作用,使防控 “黑哨”行為“有法可依”。
要增強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打擊足球犯罪,特別是球迷和媒體對 “黑哨”行為的監督和舉證,有效抑制犯罪分子的犯罪動機。提高 “黑哨”行為的甄別技術,切實做好法律教育工作,經常性地整頓足球市場,防微杜漸,積極開展多種措施加強職業足球從業人員,特別是裁判員的法治教育,將法治教育納入從業人員的考試、考核內容,幫助他們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此外,保護法益不僅包括保護國家法益,還應保護社會和個人法益,特別是俱樂部和裁判員的合法權益。杜絕邪惡、黑勢力的侵入,提高賽場的防衛安全建設,營建 “公正、公平”的賽場內外環境。如給俱樂部締造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等,給予裁判員合理的報酬、必要的福利待遇,同時消除外界對裁判人員的致害因素,增強其自我防范和自我保護的意識等。
發揮司法的監督功能,加強對裁判員隊伍的選拔、培養、任用等環節的工作,最大限度打擊足球“黑哨”及相關行為。要防止權力的濫用,就必須用權力約束權力[6]。如果約束力不大,在比賽中裁判員就可能有意偏袒某一方,故意出現錯判、漏判,造成對其有利的判罰。如巴西足協設立比賽觀察員制度,每場比賽足協派一名觀察員,其職責是監督裁判是否按照規則客觀公正執法。賽后,觀察員起草書面報告給予評價,若發現異常情況,可向足協甚至體育法庭起訴[7]。另外,在我國足球行政部門中,可建立常設性的足球犯罪管理機構,配合我國行政和司法,對 “黑哨”行為作出快速、準確的打擊。
強化司法介入,避免內部處理代替法律制裁,改變過去司法很少介入的做法,對職業足球 “黑哨”等行為實施嚴格治理,做到 “違法必究”。“黑哨”行為一般隱蔽性強,在用司法打擊、預防 “黑哨”的問題上,要結合足球比賽規則和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甄別和裁決,“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同時可借鑒國外污點證人制度,對于那些被引誘、脅迫的 “黑哨”裁判,如果其本身犯罪情節較輕、社會危害性不大,又有檢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及時有效地對重大犯罪行為和犯罪分子給予打擊和法律制裁,從而減少潛在的足球犯罪和侵權行為。有賄賂、詐騙、賭博等因素產生的 “黑哨”行為,應當依法進行打擊;對有侵權等性質的“黑哨”行為,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但對于裁判員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者注意力的不夠集中而產生的錯判或漏判,則可不依 “黑哨”論,可在足球行業內進行處罰。
[1]井厚亮.足球 “黑哨”行為對法益的侵害及其定性 [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1)
[2]周國均,王長鎣.足球黑哨問題之法理透析及其治理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4)
[3]See Quirino Mancini.International Sports Law and Business:Vol.Ⅱ[M].The He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1278
[4]郭樹理.外國體育法律制度專體研究 [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261
[5]徐久生,莊敬華.譯德國刑法典 [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227
[6]張千帆.憲法學導論 (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1
[7]黃世席.巴西體育法律規制介評 [J].河北法學,2003,(7):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