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野青
開欄的話 文字表達能力是政工干部的必備素質,它體現一個人的政策理解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問題分析能力,以及邏輯思維和文字駕馭能力,是綜合素質的集中反映。我們到部隊調研,許多基層干部和機關干部也都反映,寫作能力弱直接影響工作的質量,迫切希望提高這方面的能力。為此,我刊從本期起開設“寫作講堂”專欄,通過介紹寫作的方法和技巧,為廣大讀者學寫作、鉆寫作提供借鑒引導;并熱忱歡迎軍內外同志賜稿,將自己在日常公文或政研文章寫作中總結的經驗、體會與大家分享。
經常聽到一些干部感嘆:從小到大讀了一二十年的書,看了無數篇文章,可謂“學富五車”,但當自己動筆時卻仍是長吁短嘆難以成文。
就政工文章寫作來說,通過在政工實踐中積累,在政工文件中摘取,在報刊書籍中剪輯,在文獻檔案中查找,分門別類建立起自己的政工寫作信息庫,積累大量的資料,可謂“厚積”了。但“厚積”就能“薄發”嗎?不一定。“厚積”向“薄發”轉化是有條件的,必須有一個橋梁。打個比方:把你學習積累的大量知識比作一包“炸藥”,要引爆它,使之迸發出巨大能量,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火花,二是導火索,二者缺一不可。這“火花”就是外界的新信息,這“導火索”就是你感知外界新信息的能力。只有將外界的新信息、感知新信息的能力與你“厚積”的知識結合起來,才能“薄發”,寫出有針對性、指導性的文章來。
信息是寫作的“物質”材料,是進入思維領域的對象性客體和被激活的各種心理因素。寫作的過程即是反映大量信息的客體與大腦的主體“雜交”的過程。人腦是一個信息的加工廠,信息是激活大腦思維的外在因素。閉目塞聽,不接受任何信息,寫作就成為無源之水;有了信息,大腦才有加工的原料。寫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啟發人教育人,可人又是喜新厭舊的,信息不新,就不能給人以新的收獲。所以我們要盡力“活化”信息,使所積累的知識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全身心“活化”信息。獲取信息要充分調動人體的各種器官,讓眼、耳、鼻、舌、身參與到活化信息中來,廣泛、多層面、立體地獲取新鮮的信息。通過親身體驗,不斷在實踐中感知,才能使我們真正得到第一手鮮活而有價值的信息。
(二)全方位“活化”信息。就政工文章來說,必須體現上級精神與單位實際的緊密結合,才能發揮其反映工作、研究工作、指導工作、推動工作的作用。要圍繞上、下、左、右、前、后六個方面力求全面掌握信息。所謂“上”,是指吃透上級精神,把上級的指示、部署、要求綜合起來學習理解,力求掌握實質,把準方向;“下”是指摸準“下頭”,根據上級的指示精神和具體要求,認真調查研究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充分領會本單位首長落實上級指示的意圖,征求群眾意見,請大家獻計獻策,找出自身的特點、重點、強點、弱點,使所要寫的政工文章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左、右”是指要弄清左鄰右舍的情況,尤其是兄弟單位某方面的情況,虛心聽取有關部門和人員的工作打算,了解他們在干同類工作中的經驗,以利借鑒;“前”是指要弄清歷史經驗教訓,搜集本單位以往做類似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少走彎路;“后”是指掌握了過去和現在的信息,目的是立足現在,放眼未來,通過科學謀劃,指導今后的工作。
(三)全時空“活化”信息。通過全身心和全方位“活化”的信息應該是比較全面了。但要使得來的信息準確,還必須放到時空中去,抓住新聞中的“5W1H”這六要素展開調研,即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何果(how)。比方說撰寫基層總結、匯報等材料有一些基本要求,一般由基本情況、主要成績和做法、存在問題和原因、今后打算等部分組成。在整個材料內容中,六要素是不能缺少的。何時,就是指總結匯報的工作是從什么時間開始,到什么時間結束;何地,就是指工作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區域、什么范圍進行的;何人,是指工作由誰組織領導、多少人參與,有的要統計出到課率、參考率、優秀率、及格率等;何事,是指其間主要做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做得比較好的方面和不夠理想的方面有哪些,有何典型事例;何因,就是指依據什么精神、根據什么計劃、安排了哪些內容、采取了哪些方法等;何果,就是指工作有何進展,取得什么效果,有什么做法和體會,還有什么問題和教訓等。一篇有價值的政工文章,這六要素或多或少出現在材料的各部分之中。
并不是我們收集到的信息都能寫成文章,遇到信息先不要急于動筆,看看自己是不是強烈感受到這一信息的價值。有了肯定的感覺,才應立即動筆抓住迸發的火花,迅速牽引過去積累的各類材料,使厚積的知識與有感覺的信息構成一個統一體,才有可能寫出得意之作。
(一)敏察信息是寫作三次飛躍的基礎。有的同志對身邊的各種信息充耳不聞、熟視無睹,所積累的知識與工作生活不發生任何關系。這樣下去,“厚積”就沒有用武之地,是不可能“薄發”寫出好文章來的。
因為任何一篇文章的產生,首先要經過由客觀外物向主體滲透、激發的過程。主體通過對外物的觀察、感受、體驗后,在頭腦中逐漸形成對外界事物的感性認識,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一次認識上的飛躍,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這一認識上的升華,我們稱之為“感知飛躍”。
隨著寫作欲望的萌發,主體在理性認識的情感推動下,運用過去所學的各種知識、所積累的各種材料,逐漸在胸中形成意象、形象和文章的雛形。這時,主體已經在頭腦中勾勒出文章的藍圖,基本上完成了“心靈產品”的構想過程,這是寫作活動由客觀外物轉化為主觀內在之意的“內孕飛躍”,是寫作的第二次飛躍。
寫作的第三次飛躍是“心靈產品”的外化。是指作者用語言符號將“心靈產品”凝固定型,使其成為可觸摸、可目睹的外在客觀存在物即文章,最終完成主體的寫作意圖。從寫作的三次飛躍可以看出,敏察信息是有效實現寫作飛躍的前提和基礎。
(二)敏察信息能力在寫作活動中作用巨大。一是可感。通過對信息的可感,幫助作者選取最佳信息。政工文章的觀點是政工文章的統帥、靈魂、核心,證實觀點、闡明觀點、揭示觀點都需要有分量的最佳信息。敏察信息可以幫助作者在寫作時,感受到哪些信息應是文章觀點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從而剪枝、去蔓、留干。二是可用。真實、準確是政工文章的生命。為什么有人對“先進單位”不服氣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先進事跡”失實。通過敏察信息,可以感覺到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從而決定是否采用這一典型信息。三是可控。作者通過敏察信息,調動自身的積累,決定這一信息要不要寫、有沒有能力寫,從而實現對信息的可控。
(三)認清“牽引”規律,錘煉敏察信息能力。寫作活動的三次飛躍,就是由物(客觀外物)到意(心靈反映)再到文(文章)的一個轉化過程。我們認清這一規律,重視對信息的感覺,有效地牽引出“厚積”的儲備,可以大大提升寫作能力。要做到以下三點:首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在寫政工文章時,要深刻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忠實地按照黨組織的決定及領導的意圖來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自覺把個人的思維調整到組織和首長的思維軌道上來,以此來判斷信息的價值。二是在政工一線親身體驗尋求獨特感受。政工文章不僅是寫出來的,還是在政工一線干出來的。只有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和深刻的理性思考融入到工作實踐中去,寫作時才能進行深刻闡發。三是在日常生活中敏察任何細小的信息。對一些看似細小的信息,要一觸即發,能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
我們感覺到的信息很多,不可能都寫成文章,只有從大量有感覺的信息中找出分量比較重的信息,能揭示出比較深刻的主題,才是作者在寫作中動用的最佳信息。我們在寫作實踐中,就是要尋求這種能揭示深刻的主題、最具有特色的有價值信息。
(一)尋求體現全局、立意高遠的信息。從全局的高度、領導的角度、不同的維度思考問題、把握主旨,力求尋得體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體現從宏觀思考問題、指導實踐的要求,并能充分體現領導議大事、謀全局的信息。這種信息的本身具有深刻的內涵,體現把上級的指示精神與單位工作實際相結合,展現想領導所想之事、謀領導所謀之策、言領導所言之語。這種體現全局、立意高遠的信息,正是政工文章寫作所尋求的。
(二)尋求時代感強、把握大勢的信息。政工文章最忌老調重彈。政治工作本身要緊跟形勢,寫政工材料更要反映時代背景下部隊建設的客觀現實。因此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切準時代脈搏,反映時代強音。這就是要貫徹與時俱進的精神,解放思想、拓寬視野,科學審視和準確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實踐,努力做到對政治工作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對形勢任務有一個透徹的分析,對政治工作乃至整個部隊建設的發展趨勢有一個科學的判斷。這種前瞻性、指導性很強的信息,正是寫作政工文章所追尋的。
(三)尋求抓準問題、針對性強的信息。政工文章要寫得有針對性、有說服力,必須抓問題。不抓問題,就會缺乏深度和力度,就會讓人感到“不解渴”。因此,必須深入了解問題,下功夫研究問題,無論是材料的主題確定、觀點提煉、正式行文,都必須是針對問題而來,做到有的放矢。
(四)尋求以點帶面、揭示規律的信息。政工文章動用的信息應是從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現象里跳出來,用全面的、理性的、辯證的分析提煉和升華思想。從眾多的矛盾中提出主要矛盾,從復雜的問題中提出核心、本質原因,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切實為部隊建設理思路、定方向、拿對策提供依據。
有了最佳信息,寫作政工文章就有了主心骨,接下來就是運用所積累的知識和材料進行“薄發”,使之系統化、條理化。要用心布局謀篇,搞好總體設計,認真提煉大小觀點,將文章的框架結構搭起來。接著需要精心選好素材,運用“厚積”的知識和材料精準表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