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新 蔡軍明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人民醫院,新疆吐魯番 838000)
以動力髖螺釘(DHS)治療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48例。其中男18例,女30例,發病年齡54~88歲,平均65.5歲;按AO分類:A1型16例,A2型19例,A3型13例;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壓13例,同時有糖尿病和高血壓者9例,有腦血管病史12例。
AO粗隆部骨折分型,A1、A2型和部分A3型骨折(骨折線未累及入釘點),其中A1型是最佳適應證。
硬膜外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仰臥位,患側臀部墊高,使患肢內旋15°。消毒鋪巾后于外展外旋位牽引,再內旋患肢,患膝下方墊高15cm左右,C型臂X線機透視確認骨折復位滿意,以股骨外側入路,顯露大粗隆及其下方約10cm股骨外側皮質。定位釘進釘點在大粗隆下2.0~2.5cm處,股骨外側中軸線上,進釘方向保持頸干角135°,鵝頭釘G型臂上正位應位于股骨頸中線偏下,平行于股骨頸長軸緊壓股骨矩,側位應位于股骨頸長軸正中。依次置入DHS板,皮質骨螺釘,最后擰入尾釘,以使骨折端加壓。必要時可在鵝頭釘上1.5cm處平行擰入一顆半螺紋松質骨螺釘以抗骨折旋轉移位。術畢常規放置引流管。手術時間2~3h,平均2.5h。術中出血400~600mL,輸血200~400mL。
術后前3天行下肢靜脈循環泵治療。術后第4天起使用下肢被動功能訓練器(CPM)行髖、膝、踝三關節的被動活動。A1型的穩定型骨折,無嚴重骨質疏松者,術后1周開始進行床上肌力訓練,2周床邊坐、站及借助習步架行走練習;A2型內固定后穩定者與上述患者同步訓練;A3型患者和A2型骨折復雜及所有骨質疏松嚴重的患者,一般在2周后開始床上肌肉及關節功能訓練,4周后床邊活動和離床站立,8周后根據X線判斷骨折愈合情況,有骨痂形成及內側骨折線模糊者行離床站立及靠習步架行走練習。
隨訪4~16個月,平均7.5個月。根據股骨粗隆間骨折創傷性髖關節功能標準[1],CPM被動活動達髖60度、膝90度者38例(79%)。兩個月復診時,無痛站立40例(83%),無痛平地行走37例(77%),其中獨立行走10例,靠支具行走4例,X線平片所見,A1和A2型骨折位置與手術復位時相同,骨折斷端無移位,釘板無滑動,3例骨質疏松較重的患者,骨折斷端有輕度嵌插。
DHS操作簡單、手術創傷小、內固定牢固,標志釘定位是手術的關鍵,術前術后治療必不可少,術前須對全身情況進行評估。積極手術治療可使患者盡早進行鍛煉和離床活動,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質量[2-3]。
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發生在高齡,由于高齡老人重要器官功能衰退,合并其他疾病亦較多,且骨折后可加重臟器功能衰退和誘發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因此術前準備、術后護理十分重要。術前應對各重要臟器功能全面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積極治療,在治療并存病的同時,對于患肢常規骨牽引,可減少疼痛、便于護理。術后48h內常規監測心率、脈搏、血壓等,注意血色素變化、水電解質平衡,留置導尿時間不宜太長,合理選擇抗生素,鼓勵早期全身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講,圍手術期準備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患者的預后。術后定期攝X線片,有條件可行磁共振檢查以了解股骨頭是否有壞死跡象,尤其是術后半年~1年,患髖負重后再次出現疼痛者要高度警惕股骨頭壞死的可能。磁共振檢查對于股骨頭壞死診斷的靈敏性和特異性都較高,可以起到早發現、早干預和早治療的作用。
骨折沒有錯位、有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不適合手術,可以保守治療,適當給患者牽引,保持骨折斷端的穩定性,6~8周左右出院。恢復期間建議患者配合服用專業的接骨續筋、消腫止痛、舒筋活絡、活血化瘀藥物八仙接骨寶治療,可以促進骨細胞生長,幫助骨痂(骨頭)快速形成。
[1] 劉志雄. 骨科常用診斷分類方法和功能結果評定標準[M].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92-293.
[2] 朱新章,王秀民,羅世凱,等. DHS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07,13(5):297.
[3] Bridle SH,Patel AD,Bricher M,et al. Fix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the gamma nail and the dynamic hip screw[J]. J Bone Joint Surg,1991,73(2):33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