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奎
(吉林省延邊婦幼保健院產科,吉林延吉133000)
妊娠期高血壓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嚴重者可出現心腦血管意外,甚至危及生命,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筆者所在保健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7月31日共收治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37例,現就診療情況報道如下。
37例患者年齡最小18歲,最大45歲;孕周最小26+2周、最大38++周;臨床分型:妊娠期高血壓2例、輕度子癇前期9例、重度子癇前期24例、子癇2例;分娩方式:陰道分娩3例、剖宮產33例、孕婦死亡1例(未分娩);24h尿蛋白定量最少101.0mg,最多13698.6mg;治療結果:治愈36例,孕婦死亡1例,其中1例新生兒合并嚴重胎兒生長受限而死亡。
妊娠期高血壓:妊娠20周以后,血壓達到或超過140/90mmHg,尿蛋白(-);輕度子癇前期:妊娠20周以后,血壓達到或超過140/90mmHg,尿蛋白大于等于0.3g/24h;重度子癇前期:血壓達到或超過160/110mmHg,尿蛋白達到2.0g/24h;子癇:子癇前期孕婦抽搐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
(1)左側臥位休息,記24h出入量,低流量吸氧30min,每日兩次。(2)有關檢查:血常規、血型、凝血四項、鉀、鈉、氯、鈣、鎂離子測定、肝功能、腎功能、24h尿蛋白測定、心電圖、胎心監測、二維彩色超聲。(3)控制血壓:血壓超過150/100mmHg時應用降壓藥,將血壓控制在(140~150)/(90~100)mmHg左右,硝苯地平片10mg口服,每8小時一次或每6小時一次,24h不超過60mg,鹽酸拉貝洛爾片50~100mg,每日2~3次口服。(4)解痙:硫酸鎂用于控制子癇抽搐及防治再抽搐,預防重度子癇前期發展為子癇,妊娠期高血壓如果血壓達到160/110mmHg,即使患者沒有蛋白尿,也要像重度先兆子癇一樣處理,因為有嚴重妊娠高血壓的孕婦比輕先兆子癇的孕婦更易發生圍生兒預后不良[1]。用藥方法:負荷劑量25%硫酸鎂20m L+5%葡萄糖100m L靜脈滴注1h或25%硫酸鎂4~6g加25%葡萄糖20mL緩慢靜脈注射,5~10min。繼之25%硫酸鎂60m L+5%葡萄糖500m L靜脈滴注,1.5~2g/h,如果血壓仍然很高,必要時夜間給予25%硫酸鎂20mL+2%利多卡因2mL,臀部肌肉深部注射,每日1次。24h硫酸鎂總量25~30mg,次日開始硫酸鎂15g維持靜脈滴注,速度2g/h,密切監測血鎂離子濃度、膝腱反射、呼吸、尿量。須備有10%葡萄糖酸鈣10mL,在硫酸鎂中毒時靜脈注射,時間2min以上。(5)密切監測孕婦及胎兒狀況:監測胎動、胎心變化,胎心監測每2~3天1次,B超每周1次生物物理項評分檢查。如果了解胎兒生長情況B超,可以每2~3周復查1次。每周復查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如果發現白蛋白<30g/L、總蛋白<50mmol/ L時,應及時輸血漿糾正低蛋白血癥。(6)終止妊娠時機:血壓控制在(140~155)/(90~105)mmHg、胎動良好、NST反應型、無腹水者輕度子癇前期可期待至37周終止妊娠,重度子癇前期達到34周,各項檢查提示胎兒已成熟,可終止妊娠,一般剖宮產是相對安全選擇。產后應用硫酸鎂12~24h,以預防子癇發作。(7)孕周<34周,給予地塞米松6mg,12h一次肌肉注射,共4次。以促進胎兒肺成熟[1]。注意:在患者入院后,應及時和患方溝通,交代病情及風險、治療計劃、準備措施,取得患方理解、簽字及畫押,詳細記錄時間及與患者關系,治療中病情惡化還需要再次交代和溝通,以減少醫患糾紛,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1例產前子癇合并呼吸心跳驟停,經心肺復蘇后出現心跳,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患者昏迷,次日胎死宮內,48h后家屬放棄治療而死亡,另1例產前子癇經解痙、降壓、及時剖宮產終止妊娠而治愈;其余35例均治愈;1例合并胎兒生長受限,早產在兒科治療中死亡。
通過37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治療,可見妊娠期高血壓是產科常見病,是危及孕產婦四大死亡原因之一,孕期加強保健可以及時發現、診斷和治療,血壓達到(150~160)/(100~110)mmHg應及時解痙、降壓,出現低蛋白血癥應及時輸血漿糾正,本組中1例患者病情重,其尿蛋白達到13698.6mg/24h、血清總蛋白41.9mmol/L、白蛋白21.9g/L,先后輸血漿2400mL才糾正低蛋白血癥,及時終止妊娠而治愈。孕周小于34周重度患者及時注射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在治療時硫酸鎂要足量,療程不能遷延過長,當病情加重危及母親、胎兒安全,應及時終止妊娠,以免發生不良后果,如果臨床醫生提高對妊娠期高血壓的認識,及時診斷和治療,加強對孕婦及胎兒監護,防止嚴重并發癥出現,絕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同時可以改善新生兒預后和降低兒死亡率。
[1] Mark Deutchman MD,Steve RatcliffeMD.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產科高級生命支持ALSO課程大綱:美國家庭醫師學會編[M].第5版.蓋銘英,龔曉明 審譯.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0: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