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鐘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順德祈康老年病醫院,廣東佛山 528300)
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E)是指老年人(≥60歲)在器官老化、功能低下和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基礎上,由某種因素誘發,在短時間內發生兩個或兩個以上器官呈累加或連鎖形式的功能損害或衰竭[1]。MOFE是嚴重危害老年人生命的臨床綜合征,多數患者存在兩個器官以上的慢性疾病,長期使用多種藥物治療,若多個器官在短時間內相繼或同時衰竭,則病情兇險、救治棘手、死亡率極高。筆者對120例MOFE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如下。
筆者所在病區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120例MOFE患者,其中男94例,女26例,年齡60~92歲,平均82歲。死亡89例,死亡率為74.17%。
凡老年人在原有疾病的基礎上,短時間內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器官序貫或同時發生衰竭者即診斷為MOFE。各器官衰竭的診斷標準,MOFE的臨床分型和分期根據王士雯等[2]老年多器官衰竭的診斷標準和分期進行。
每個月跟蹤隨訪,每3~6個月住院觀察調治,對參加調查、實驗的人員進行回顧性培訓,填寫統一設計的表格進行回顧性調查,對120例MOFE患者的慢性基礎疾病、衰竭器官、首衰器官及誘因的發生率進行分析。
MOFE是在多種器官功能衰退或患病的基礎上發生的。本組120例患者,其中冠心病82例,原發性高血壓69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48例,慢性支氣管炎64例,支氣管擴張29例,糖尿病39例,腦卒中后遺癥21例,惡性腫瘤69例?;颊呔?種以上慢性疾病。
以感染因素最為常見,共98例(81.67%),其中肺部感染86例,其他感染12例。腫瘤晚期患者24例,急性腦血管意外12例,嚴重心律失常10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慢性腎功能不全4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
120例患者共出現372次臟器功能衰竭。其中呼吸衰竭161例次(43.28%),腎功能衰竭93例次(25.00%),心力衰竭78例次(20.97%),消化系統衰竭30例次(8.06%),肝功能衰竭7例次(1.88%),造血系統3例次(0.81%)。
120例MOFE患者,其中肺為首發衰竭器官51例(42.5%),心為33例(37.5%),腎為21例(17.5%),腦為15例(12.5%)。
老年人器官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部分器官還患有慢性疾病,使器官功能進一步減退。器官的儲備功能和代償能力均顯著降低,有時個別器官甚至處于功能不全的臨界狀態或已經處于失代償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并不嚴重的致病因素即可誘發個別器官功能不全,導致連鎖反應,引起相關的其他器官相繼或者序貫出現功能不全,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3]。本組患者均患3種或3種以上慢性疾病,顯示出老年人“一人多病”的特點。本資料的基礎疾病中,以心、肺疾病最多,說明心、肺疾病是老年人發生MOFE的重要病理基礎。MOFE發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相關器官序貫發生功能不全,對可能的首發衰竭器官的確認和對導致心力衰竭誘因的預防,是MOFE防治的關鍵。本組資料表明肺部感染是常見誘因,本組患者誘發因素以肺部感染居首位,顯著高于其他臟器,余為心、腦、腎常見,這是因為肺組織在解剖和生理功能上易受侵襲的特點,決定了其常常是MOFE的首發衰竭器官。再者,由于肺在整個機體內環境中的重要作用決定了它易于成為MOFE的啟動器官。故應預防并有效控制肺部感染,防治呼吸衰竭的發生,盡可能降低MOFE的發生率。在MOFE的治療中,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保護各器官功能,積極預防和阻止慢性疾病向單個或多個器官的轉變。器官衰竭的數量越多,病死率越高,故對MOFE的預防必須加以重視。目前對MOFE的治療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1)積極有效防治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控制心力衰竭、消化系統衰竭及代謝系統衰竭;(2)嚴格無菌操作,對休克、外傷、各類介入或手術、重癥感染等重?;颊?,及早去除病灶,防治感染發展,合理應用抗生素,提高主動與被動免疫能力[4];(3)對于多器官衰竭并發高代謝狀態,迅速引起營養及代謝障礙,必須注意熱量及蛋白質的補充,適當給予患者輸血、靜脈輸入及腸道營養,補充脂肪乳劑、白蛋白及復合氨基酸等[5]??傊瑢夏闙OFE應嚴密監測,早發現、早治療可提高搶救成功率。
[1] 王士雯,王今達,陳可翼,等.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MODSE)診斷標準[J].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16(1):1.
[2] 王士雯,牟善初. 老年多器官衰竭的定義,診斷標準和分型的初步探討[J]. 軍醫進修學院學報,1990,11(3):193-198.
[3] 王宇. 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153例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10,7(2):186-187.
[4] 陸惠華. 1633例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臨床資料薈萃分析[J]. 老年醫學與保健,2006,12(3):146-147.
[5] 陳穎. 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58例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2007,9(2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