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祥
(重慶市豐都縣人民醫院,重慶408200)
頸椎病是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為15%左右。頸椎病泛指頸段脊柱病變后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目前國際上較一致的看法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害而表現的相應癥狀和體征[1]。頸椎X線、CT和MRI檢查發現頸椎鉤椎關節增生、椎間孔狹小、椎節不穩、頸椎間盤突出等;椎動脈造影可以見到椎動脈狹窄或者扭曲現象[2]。近年來,筆者對120例頸椎病影像學檢查資料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確診的頸椎病患者120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齡18~75歲,平均51歲。主要癥狀:頸、肩部疼痛麻木32例,惡心與嘔吐25例,癱瘓兩例,頭痛、眩暈26例,暈厥10例,昏迷3例,心悸12例,心律失常9例。
采用DR攝影機進行X線攝片;CT掃描采用螺旋CT機,橫斷掃描,層厚、層距3~5mm,分別攝取骨窗和軟組織窗。
根據文獻記載將本組120例頸椎病患者分為6型進行分析,包括交感神經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食管型、混合型。
41例,占34.2%。X線表現:頸椎曲度異常的8例,椎間隙變窄的33例,伴骨質增生的22例。CT表現:神經根受壓移位的41例。
12例,占10%。X線表現:頸椎旋轉,出現雙邊雙突征的8例,椎體不穩的4例。CT表現:椎體周緣骨質增生,呈不規則花邊樣的12例。
15例,占12.5%。X線表現:椎體后緣增生的8例,關節突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7例,兩者兼有的2例。CT表現:椎管狹窄的6例,椎間盤突出或硬膜囊、脊髓受壓、變形、移位的9例。
15例,占12.5%。X線表現:椎間孔狹小9例,變形4例,橫貫矢狀徑<12mm兩例。CT表現:鉤突肥大和鉤椎關節骨質增生10例,橫突孔變小、分隔5例。
3例,占2.5%。X線表現:項韌帶鈣化的兩例,纖維環前緣鈣化的1例,椎體骨質增生骨墜形成的1例。
34例,占28.3%。兼有上述兩種和兩種以上影像學表現。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十分復雜,它的主要癥狀是頭、頸酸痛,活動受限,重者伴有惡心嘔吐,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所以醫生一般靠臨床癥狀、體征檢查,并結合頸椎影像學資料,三者相互印證確立診斷。即便臨床出現頸椎病的癥狀,也不一定就是頸椎病,如同樣有眩暈癥狀的耳源性眩暈,同樣是頸肩上肢痛的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3]。
從頸椎病的解剖和生理角度上來看,頸椎較胸椎和腰椎的活動度要大,活動頻率也高。頸椎要進行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左右側轉、旋轉及各方向的復合運動,而頸椎的支持結構卻較胸椎和腰椎薄弱,胸椎有胸廓、背肌支持,腰椎也有腰肌和骨盆等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撐。此外,頸椎椎體后關節等結構也較胸、腰椎弱小,因此在穩定性上也較胸、腰椎差。高活動度和低穩定性這一對矛盾一旦失去協調和平衡,即頸部活動過度或某些因素誘發頸部失穩,都將造成頸椎病的復發。其次,由于頸椎病的許多病理改變與神經、血管等有密切關聯,增生等退行性改變往往是不可逆的。當病理改變影響到椎間孔、橫突孔后,由于這些部位本身的解剖特點,如椎動脈穿過橫突孔是其脊椎椎體所沒有的,臨床癥狀十分明顯。因此,局部輕微的一點病理改變都有可能導致或加重臨床癥狀,這也是臨床上頸椎病易于復發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不良姿勢、體位、咽喉部的反復炎癥、勞累、頭頸部扭傷等外界因素沒有得到合理的處理和治療,或治療后改善或解除不徹底,也會導致復發[4]。
本研究顯示,行X線平片檢查表現為交感神經型頸椎而CT顯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有15例;表現為脊髓型頸椎病而CT表現為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或硬膜囊、脊髓受壓、變形、移位的有18例;表現為神經根型頸椎病而CT表現為神經根受壓/移位12例、食管型頸椎病9例;表現為椎動脈型頸椎病而CT表現為鉤突肥大和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橫突孔變小/分隔的有12例、混合型頸椎病54例。綜上所述,CT檢查對于診斷用X線平片診斷較困難的頸椎病患者有一定臨床價值。
[1] 范金鵬,董煥娥,王朝君,等. 退行性下頸椎不穩的臨床表現與X線征象研究[J]. 河北醫藥,2009,31(10):1350-1351.
[2] 周文華. 頸椎病的臨床和X線診斷分析300例[J]. 武警醫學,2008,18(11):50.
[3] 李景學,孫鼎元. 骨關節X線診斷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96.
[4] 李果珍. 臨床CT診斷學[M].第5版.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663.
[5] 廉宗瀲,賀能樹. 影像診斷學基本功[M].第5版.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