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東
(安徽省亳州市華佗中醫(yī)院骨傷科,安徽亳州236800)
跟骨粉碎性骨折是一種常見的下肢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2%,2/3以上的跟骨粉碎性骨折波及距下關節(jié),骨折類型復雜,復位固定難度大。跟骨粉碎性骨折的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經常遺留疼痛、跟骨外形改變、甚至關節(jié)退變等后遺癥,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目前,對有移位的跟骨粉碎性骨折更多傾向于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通過治療恢復并維持塌陷的跟骨的距下關節(jié)面的平整及跟骨的高度、長度、寬度及B?hler角和Gissane角的正常角度。筆者所在醫(yī)院2005~2010年采用切開復位加異型鈦鋼板內固定治療粉碎性跟骨骨折44例,功能恢復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44例患者,男28例,女16例,年齡23~61歲,平均36.8歲,左側24例,右側20例。致傷原因均為高處墜落傷,均為閉合性骨折。按Sanders分型[1]:Ⅱ型12例,Ⅲ型17例,Ⅳ15例。其中雙側跟骨骨折3例,伴踝部骨折2例,伴胸腰段骨折2例。術前常規(guī)行跟骨側位、軸位X線片及CT檢查,骨折多累及距下關節(jié)并伴有不同程度移位。術前B?hler角為5~17°;平均11.5°,Gissane角為75~100°,平均85.5°。
傷后即給予石膏托或踝部支具固定制動,抬高患肢,消腫、活血藥物應用。連續(xù)使用5~8d,待患足腫脹消退,局部皮膚出現“鄒紋征”時考慮手術。
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雙側跟骨骨折取俯臥位,單側跟骨骨折取側臥位。選擇改良Seligson’s切口,自外踝最突出點后上方約3cm下延至外踝后跟腱前方,到足跟處沿足底外側緣到第五蹠骨基底,弧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到骨皮質,避免不必要剝離。切口皮緣用縫線牽引,用刀緊貼跟骨外側面將腓骨長短肌腱連同皮瓣向上翻開。用2~3枚克氏針撐開切口以充分暴露。避免損傷腓腸肌皮神經,跟腓韌帶通常需切斷。自跟骨結節(jié)軸向鉆入直徑4mm的克氏針或鉗夾,向遠后側牽引,同時外翻內旋、內外側擠壓,恢復跟骨的長度、寬度、B?hler角及Gissane角。將跟骨外側壁向下翻開,顯露后距下關節(jié)面或經距下關節(jié)間隙顯露,探查跟骨的跟距關節(jié)面,若跟距關節(jié)面塌陷,以距骨關節(jié)面為模板,直視下撬起塌陷下沉的跟骨后關節(jié)面復位,若缺損,取自體髂骨植骨支撐,恢復跟骨的高度和關節(jié)面的解剖關系。C臂機透視確認距下關節(jié)面恢復完整,關節(jié)間隙均勻,B?hler角、Gissane角、跟骨的高度、寬度及足弓恢復正常,選用合適的跟骨鈦板貼于跟骨外側,電鉆鉆孔,測深,旋入長度合適之松質骨螺釘加以固定,拔除臨時固定之克氏針,C臂機再次透視,確認骨折復位及固定情況。
術后抬高患肢,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放置引流,48h拔除,患足石膏托固定。2周視切口情況拆線,拆線后去石膏托鍛煉,4~8周扶拐非負重鍛煉,3~4個月后開始漸負重站立,行走活動。定期復查X線片了解骨折的愈合情況、距下關節(jié)面有無移位、B?hler角有無丟失等,以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本組44例患者均獲得隨防,時間為6個月~2年?;甲闱锌?9例Ⅰ期愈合,2例延遲愈合,3例傷口皮緣壞死(<1cm),經多次換藥并輔以紅外線理療后愈合。采用MFS(maryland foot score)評分標準進行評價:優(yōu):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本組44例患足中優(yōu)18例,良22例,可4例,優(yōu)良率90.9%。
跟骨骨折臨床上很常見,治療方法多種多樣。根據X線片及CT掃描可將骨折分為兩大類:(1)不波及跟距關節(jié)面的骨折。(2)波及跟距關節(jié)面的骨折。對于不波及跟距關節(jié)面的跟骨骨折,通常采用石膏制動或經皮跟骨撬撥,常能取得較好的效果[2]。對于波及跟距關節(jié)面的跟骨粉碎性骨折,采用石膏制動或跟骨撬撥則難以取得滿意效果[3]。筆者所在醫(yī)院通過采用切開復位加異型鈦鋼板內固定治療粉碎性跟骨骨折44例,取得滿意效果,體會如下:(1)手術時機的選擇: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傷后6h開始腫脹,一旦腫脹,切開復位手術時將增加切口皮緣壞死率。傷后應及時抬高患肢,冷敷。待患足腫脹消退,局部皮膚出現“鄒紋征”時才考慮手術。手術時機應掌握在傷后5~14d,超過3周則復位困難。(2)手術應達到的目的:恢復跟距后關節(jié)面平整,糾正跟骨體翻轉,恢復跟骨高度及寬度,盡可能恢復跟骰關節(jié)和跟骨前、中關節(jié)面。由于跟骨主要為松質骨,且跟骨骨折多系高處墜落所致,骨折大多波及跟距關節(jié)面,易造成跟距關節(jié)面塌陷,骨質缺損,跟骨變寬。如果術中不能充分復位跟距關節(jié)面,易造成術后踝關節(jié)行走疼痛,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筆者所在醫(yī)院通過手術切開、直視下復位,通過撬撥、擠壓、牽引等,糾正跟骨變寬及內翻畸形;術中一定要探查跟骨的跟距關節(jié)面,若跟距關節(jié)面塌陷,則以距骨關節(jié)面為模板,直視下撬起塌陷下沉的跟骨后關節(jié)面復位,若有缺損,取自體髂骨植骨支撐,恢復跟骨的正常形態(tài)及跟骨關節(jié)面平整,避免跟距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外踝管狹窄及腓骨長肌腱腱鞘炎引起的疼痛。(3)載距突由于有韌帶連接,通常不發(fā)生移位,鋼板固定時應把主釘穿入載距突,以增加固定的牢固度。(4)跟骨切開復位是否需植骨存在爭議[4],筆者認為跟骨為網狀多孔結構,血循環(huán)豐富,內固定只要對皮質區(qū)域達到較好對位,留下的小間隙無需植骨,但有嚴重缺損的,為防止復位后骨折不愈合或繼發(fā)性跟骨體塌陷,則需要植骨。最好用自體髂骨植骨,能夠對塌陷的關節(jié)面及骨塊起到支持作用,并可刺激骨折早期愈合。也有報道用骨粘和劑充填(如用羚基磷灰石替代植骨)[5]或用同種異體骨移植的,但都存在愈合時間較長或有骨不連傾向,不利于早期鍛煉及下地活動。(5)切口軟組織問題:手術應采用廣泛外側入路,充分暴露則視野清晰,方便復位、植骨、固定。特別對于SandersⅣ型骨折,由于暴力較大,關節(jié)面粉碎,移位明顯,只有通過充分顯露,才能制定手術方案解決足跟增寬、平足、骨折明顯移位、跟距關節(jié)面塌陷等問題。本組2例切口延遲愈合和3例皮緣壞死,與手術切口小、皮膚過度牽拉、手術時間過長、切口皮膚腫脹程度等有關,另外吸煙也對切口愈合有影響,患者采用手術治療時應注意戒煙。(6)術后功能鍛煉問題:術后2周內不主張行踝關節(jié)鍛煉,過早鍛煉易影響切口愈合,而切口軟組織問題是跟骨手術常見的并發(fā)癥。下地負重行走的時間取決于X線片檢查,因為跟骨除后結節(jié)外均包繞一層皮質骨殼,其內側為特殊排列的松質骨小梁。對于嚴重的跟骨粉碎性骨折采取切開復位雖然能恢復B?hler角,但復位后跟骨體內呈空虛狀態(tài),往往因愈合時間較長,過早負重行走易導致部分傷足B?hler角丟失,足弓塌陷,影響功能。因此,只有達到骨性愈合標準才能完全下地負重行走。而采用跟骨鈦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能夠提供充分的內支撐力,防止B?hler角丟失,有利于踝關節(jié)的早期功能鍛煉。
總之,跟骨鈦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粉碎性骨折可有效恢復跟骨解剖學關系,有利于早期踝關節(jié)功能鍛煉,是目前治療跟骨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1] 王金輝,王滿宜,蔣協遠.骨與關節(jié)損傷的診治[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1,29(7):2-4.
[2] 王德成,馬春光.經皮克氏針撬撥治療跟骨骨折[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1998,13: 6.
[3] 陸裕樸.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1:721.
[4] 黃異飛,秦澤紅,喬為民.跟骨骨折的診斷治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2,9 (2):2.
[5] 孫宏慧,王強,唐農軒,跟骨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8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