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波
(遼寧省丹東市中心醫院骨科,遼寧丹東 118000)
Pilon骨折屬關節內骨折,在治療上要求較高,不恰當的處理常導致踝關節功能嚴重受損。現對筆者所在醫院2005年1月~2010年10月手術治療復雜Pilon骨折3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本組36例患者,男24例,女12例;年齡19~63歲,平均34歲;車禍12例,高處墜落傷18例,其他6例;Ⅱ型17例,Ⅲ型19例。
根據踝關節正側位及斜位片或CT三維重建行骨折分型,選擇入路和內固定方法。一般不急診手術,若為開放骨折,則行清創術,對于軟組織腫脹重,應予脫水、跟骨牽引,待消腫后二期手術。手術方法:(1)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9例。先復位腓骨,用1/3弧形板或重建板固定,再暴露脛骨遠端關節面,用克氏針撬撥關節面進行復位,關節面塌陷壓縮,可行植骨,再用螺釘或克氏針有限內固定,盡量減少軟組織剝離,使折塊與骨膜和關節囊相連,于跟骨穿2枚固定針,脛骨近端穿2枚固定針,用外固定架超踝關節固定。(2)切開復位內固定2 7例,方法:先復位固定腓骨骨折,恢復脛骨遠端長度,后探查脛骨折端和踝關節面,復位脛骨以及關節面的骨折,保持關節面平整,重點復位內踝、前外側和后唇骨塊,若干骺端有骨缺損,則需取自體髂骨植骨,后用脛骨遠端內側、外側解剖鋼板或重建鋼板固定。術后常規消腫及用抗生素治療。術后2~3d拔引流,堅強固定的病例,術后即行不負重下踝關節被動功能鍛煉,6~8周后,行踝關節主被動功能鍛煉,并漸扶拐下地活動,定期復查,至骨性愈合后方能漸負重。
36例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14個月。術后復查,Ⅱ型17例均達解剖復位,Ⅲ型15例解剖復位,4例出現≤2mm脛骨關節面移位,全部病例均骨性愈合。按Mazur等的踝關節功能和癥狀評價,優17例、良13例、可4例、差2例,優良率83.3%。
Pilon骨折屬關節內骨折,常嚴重破壞關節面、干骺端骨質粉碎,骨折對位差,軟組織損傷重。不恰當的處理常常導致踝關節功能嚴重受損,治療上要盡量使關節面解剖復位,避免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
手術應視皮膚和局部軟組織損傷情況選擇手術時機。經過幾天治療,軟組織腫脹輕,皮膚無張力性水泡,可行手術。損傷較重,應先行消腫和水泡的處理,傷后6~15d軟組織腫脹消退,皮膚皺摺出現后再行手術。因骨折發生兩周后,折端血腫機化,骨痂形成,骨折復位和固定難度都會增大,故復雜Pilon骨折盡量在兩周內手術。治療的關鍵是骨折的分類,應行踝關節正側位及斜位片或CT掃描。
治療Pilon骨折原則[1]:重建腓骨,重建脛骨關節面,骨缺損的骨移植,支持鋼板的支撐。腓骨骨折的復位較重要。脛骨關節面的修復、有效的維持復位或重建是治療重點。因Pilon骨折常軟組織損傷嚴重,為避免皮膚壞死、內固定外露、傷口感染等并發癥,減少軟組織的剝離加內固定植入,選擇應用有限切開螺釘或克氏針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但是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不易達到關節面的解剖復位,復位欠缺及內固定不牢,難以早期功能鍛煉。切開復位內固定在直視下復位關節面,骨缺損用異體骨或自體骨填補,脛腓骨用鋼板堅強內固定[2]。
術中應該注意保護軟組織。Pilon骨折多合并腓骨骨折,應先復位。腓骨骨折的復位及固定對Pilon骨折有加強作用,且可恢復肢體長度。為防止皮膚壞死,脛腓兩側的切口距離應≥7cm。自體骨或異體骨移植可促進骨折愈合和增加骨折穩定性,同時有利于防止關節面復位后再塌陷,切口如果張力過大,應先閉合內側脛骨切口,腓側切口可延期閉合。
Pilon骨折并發癥較多,早期主要是皮膚壞死、傷口閉合困難、感染。對張力高的切口不能強行縫合,宜作減張縫合。對局部皮膚壞死宜早期切除,盡早作皮瓣移植以覆蓋創面。晚期并發癥主要是骨折延遲愈合、不愈合、創傷性關節炎、關節僵硬、慢性骨髓炎等,治療可考慮行關節融合術,但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術后早期關節功能鍛煉有利于功能恢復、肢體腫脹消退和骨折的愈合。術后2d開始踝關節被動屈伸,術后3~4d被動屈伸加主動屈伸。根據愈合情況決定負重時間。
總之,Pilon骨折的治療,根據軟組織損傷程度、選擇恰當的手術時機、采用分期手術內固定結合外固定等方案,能減少Pilon骨折治療的并發癥,關節面解剖重建的精確度和骨折固定的穩定是手術關鍵。
[1] 張波,黃雷,王滿宜,等. 脛骨Pilon骨折的手術治療[J]. 中華骨科雜志,2001,21(7):403-407.
[2] Sands A,Grujic L,Byck D,et al.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of internal fixation of displaced Pilon fracture[J]. Clin Orthop,1998,374: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