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雯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醫院,北京 100089)
血管外科檢查包括專科檢查、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護士了解各項檢查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有助于做好各項檢查前后的護理。血管外科專科檢查包括物理檢查、動脈系統和靜脈系統的檢查[1]。經過詳細的檢查,在作出初步判斷的基礎上,有目的地選擇有關的檢測方法,以便進一步明確診斷。
本組患者為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10月~2011年1月門診及住院患者,其中男52例,女36例;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82歲,平均(54.5±11.9)歲。88例患者中下肢靜脈炎32例,靜脈瓣膜疾病25例,足部潰瘍31例。
物理檢查方法按望、觸、叩、聽的順序進行。初步的物理檢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皮膚顏色的檢查:皮膚顏色主要由動靜脈通暢情況及血液氧合程度來決定。觀察皮膚顏色的改變,應盡量在適宜溫度、自然光線下檢查。檢查時應注意與肢體對稱部位的顏色相對照以便發現顏色的差異。正常的皮膚顏色為淡紅色,有光澤,富有彈性,汗毛均勻,疏密有致。皮膚色澤改變主要由動脈供血不足、舒縮失常,以及靜脈系統淤血、高壓所引起。病態的皮色分為發紅、發紺和蒼白三種。皮膚溫度的檢查:皮膚的溫度取決于通過皮膚的血流量,血流量與皮膚溫度呈正比關系。測定肢體皮溫時,應在室溫恒定(20℃~27℃)的室內,安靜休息20min后,取肢體不同平面的對稱部位定點測量。測量可采用半導體皮溫計量法、數字溫度計測量法等。在同一個體對稱部位的溫差不應超過2℃。在同一個體對稱部位的溫差超過2℃以上或有顯著降低者,提示局部肢體循環障礙。急性動脈栓塞時,在肢體的正常皮膚溫度與皮膚溫度降低的交界處,常可感覺到驟然改變的“變溫帶”。肢體的檢查:主要觀察肢體有無腫脹,其次包括有無萎縮、增長、增粗租局限性隆起等[2]。若有兩側肢體不等粗或不等長,應測量長度并在不同平面精確地測量兩側肢體對稱部位的周徑。
周圍動脈搏動檢查:檢查足背動脈時應注意在正常人約有8%足背動脈先天性缺如。腘動脈的檢查比較困難,檢查者應使患者膝關節稍屈曲,雙手手指置于胴窩中線稍偏外側,逐漸加壓可觸到腘動脈的搏動。脈搏的強度可分為增強(+++)、正常(++)、減弱(+)、及消失(-)。脈搏減弱提示近側端的動脈狹窄或伴有側支循環閉塞的存在。在檢查肢體脈搏時,應兩側對比檢查。血管雜音的檢查:動脈雜音是由血流紊亂在動脈狹窄部位的遠端血管壁產生振動所致,用聽診器可以聽到血管雜音。指壓試驗:可觀察毛細血管充盈情況。用手指壓迫皮膚或指甲片刻,壓迫時局部蒼白、松開后應迅速恢復。動脈供血不全時,恢復時間延長。若指壓后顏色不變,提示局部已發生不可逆的病變,可能發生壞死。通過患者的跛行距離可對動脈缺血程度進行初步判斷:(1)輕度阻塞:行走一定時間后,產生疼痛,但在繼續行走時疼痛反而消失。可能是由于局部組織產生的代謝物促使血管舒張,血循環增加,疼痛暫時緩解;(2)中度阻塞:疼痛一旦出現,便持續存在,直至停止行走。即使有局部血管舒張,仍不能滿足運動時肌肉血液供應的需要;(3)嚴重阻塞:稍事行走,即產生劇烈疼痛,被迫止步不前。肢體抬高試驗(Buerger試驗)是觀察四肢有無動脈供血不全以及估計動脈供血不全程度的檢查方法。檢查上肢時,患者取坐位,雙手上舉過頭,1min后觀察手掌的顏色,正常情況下,手的皮膚淡紅色或稍發白,在上肢動脈供血不全時,手的皮膚蒼白。如仍無顏色變化,可讓患者反復握拳5~6次,運動后手的皮膚變蒼白一側,提示有動脈供血不全。皮膚蒼白程度與缺血程度成正比。然后,讓患者將雙手下垂,觀察雙手皮膚顏色的變化。正常情況下,在5s內恢復正常皮膚顏色。恢復時間超過5s且呈斑片狀改變者,稱為Buerger征陽性[3]。
皮下淺靜脈的檢查:正常狀況下皮下淺靜脈豐富,呈網狀,走行自然。腔靜脈回流受阻的患者,可見胸、腹壁淺靜脈曲張。肢體深靜脈回流不暢或動靜脈瘺的患肢,淺靜脈曲張:曲張嚴重時,可見淺靜脈曲張迂曲成團,合并皮膚色素沉著。在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淺靜脈怒張。低血壓或休克的患者,淺靜脈萎陷。在血栓性淺靜脈炎急性期,可見有發紅并有觸疼的線條沿病變的靜脈走行,呈條索狀。霍曼征(H o ma n's sign):患者仰臥伸直膝關節,檢查者手握患肢足部,用力使足背屈,牽拉腓腸肌。若產生疼痛,為陽性,是小腿部肌肉靜脈叢或下肢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的體征,也稱腓腸肌牽拉痛陽性。尼霍夫征(NeuhoPs sign):患者仰臥屈膝,檢查者用手指擠壓腓腸肌,若有增厚、浸潤感或壓痛,為陽性,是小腿肌肉靜脈叢或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體征,也稱腓腸肌壓痛陽性。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trendelenburg test):患者仰臥,抬高下肢,使曲張靜脈內血液排空,在患者大腿根部扎止血帶以阻斷大隱靜脈,讓患者站立,10s內松開止血帶,如果出現自上而下的靜脈逆向充盈,則說明瓣膜功能不全。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各種先進的檢查設備不斷推陳出新,但是專科檢查是醫護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為周圍血管疾病的初步診斷提供依據。因此,給予適當的護理措施,有刊于檢查的順利進行。心理護理:檢查前與患者多溝通,詳細講解檢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的顧慮,并能在檢查過程中積極配合;環境護理:檢查盡量在自然光線下進行,冬季關好門窗,盡量減少暴露時間,避免著涼,避免室溫低引起血管痙攣,加重病情;體位護理:一般采取平臥位,頸部或上肢的檢查采取坐位,特殊檢查時則根據需要采取適當體位。病情觀察:檢查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做好急救護理。檢查手法:檢查時嚴格按照操作步驟進行,動作規范、嫻熟,手法輕巧,避免加重患者損傷。做好保護性醫療護理:對異性患者做檢查時要有家屬陪同。檢查患者的敏感部位時要征得患者的同意,并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
[1]韓萍,熊茵.CT掃描分冊[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3-47.
[2] 郝風鳴.彩色多普勒在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檢查中的應用[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1991,73:195-196.
[3]王振義,李家增.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