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林,唐進法
中藥學,古為本草學,是中醫藥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中藥學的概念,似乎已非常明了,無需爭論。然而,在實際教學和工作中,對其概念卻有著不同理解和應用。按“十五”國家規劃《中藥學》[1]教材的定義,中藥學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中藥來源、產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規律等知識的一門學科。它是對古本草的繼承和發展。隨著中醫藥學的不斷發展,學科和專業的劃分越來越細,中藥學學科以下又形成了中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制劑學、分析化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等多個二級學科。[2]《中藥學》作為中藥學專業的一門獨立的課程繼續保留,給教學和科研、具體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的混亂,應及早明確其概念,以利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本草經集注》卷一序錄有“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在此處“本草”專指《神農本草經》;《新編中藥學辭典》[3]中“本草”注解有兩個含義:①中藥的統稱或原來的稱號,始見于《漢書》:“護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樓護傳);中藥以植物藥占多數,以草為根本,故名本草。《蜀本草》說:“按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直云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最多。”在此,“草”被泛指為數量最多的植物藥,有諸藥以草為本的意義。《說文解字》:“藥,治病草也。”②古代中藥著作通用名稱,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總稱本草。《中藥學》中將“本草”定義為:中藥學的古代文獻,如《神農本草經》、《本草拾遺》、《本草衍義》、《本草綱目》、《本草備要》等等,這是因為中藥材雖然包括礦物、植物、動物以及某些化學制品,但是以草本植物為最多,所以稱為“本草”。
因此“本草”包含三層含義:①可以代表藥物;②指藥學著作(包括圖譜之類);③專指《神農本草經》。現使用第二層含義最多。
歷代醫藥典籍中沒有中藥學的概念,只有“本草”和“本草學”,建國后隨著西方醫藥學在中國的傳播,“本草”或“本草學”逐漸改稱為“中藥學”,以便于區別。本草學簡稱為本草,泛指我國傳統藥學和藥學著作,內容包括中醫治則、治法,藥性理論,炮制及單味藥材的來源、性狀、炮制、性味歸經、功能主治、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等內容,是中藥學的前身和基礎。中藥學繼承了本草學內容,在研究中藥藥性理論和單味藥應用的同時,注重借助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來闡釋中藥作用的本質、物質基礎和應用形式,吸收了當代的研究理論和成果,增加了對傳統藥學理論和應用的現代研究,逐步完善發展成現在中藥學專業。因此從專業的發展來看中藥學就是本草學。
中藥學繼承和發展了古代本草學,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知識及中藥的來源、產地、采集、鑒定、炮制、性能、制劑、功效及臨床應用等知識,是與中醫學相平行的專業。兩專業是互為基礎、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關系,一起構成了中醫藥理論體系。目前,中醫學專業的內容是由《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四大經典、《中醫內科學》、《方劑學》等及中藥學中的部分知識共同組成,中醫學本身不再成為一門課程。中藥學專業的內容則是由《中藥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及《中藥制藥分析》等共同組成。將《中藥學》作為其中的一門課程是造成“中藥學”概念混淆的根源。
我國教育專業的設置是按照“學科門類”、“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專業”(二級學科)三個層次來設置的。中藥學作為一級學科,以下再開設《中藥學》一門課程,容易引起概念上的混淆,不利于學科的建設,是不妥當的。因此,不少專家呼吁將《中藥學》改名為《中藥藥性學》、《藥材性能學》或《臨床中藥學》。
目前,《中藥學》教材實際內容主要講中藥的藥性理論及在中藥藥性理論指導下中藥飲片的臨床應用,包括中藥的性能(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和應用(配伍、用藥禁忌、劑量、用法)。中藥藥性理論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基礎,通過長期臨床觀察,反復驗證藥物的作用,而后歸納為理性認識,是指導中醫臨床用藥的基礎。鑒于《中藥學》內容以偏重于指導中藥飲片臨床應用為主,因此建議將更名為《臨床中藥學》更合適,而且改名后《臨床中藥學》做為聯結中醫學和中藥學兩個專業之間紐帶和橋梁,既避免了名稱上的混淆,又利于學科的建設。
將《中藥學》更名為《臨床中藥學》不僅僅是名稱上的改變,其內容也要進一步完善,突出臨床合理用藥的核心地位,豐富中醫辨證用藥基本理論及應用規律現代研究的內容[3]。因此,亟待完善以下幾個方面內容:①應充實和加強中醫藥基礎理論的研究[4]。傳統中醫藥基礎理論是中醫臨床用藥經驗上的積累和升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闡釋中醫辨證用藥、對癥用藥,對病用藥,對癥用藥,配伍用藥理論及中藥性味歸經、升降浮沉、有毒無毒的理論,賦予中醫藥理論新的內涵,是臨床中藥學的基礎。②要緊密結合臨床,運用現代研究方法并將最新的中藥臨床用藥研究成果吸收到教材中去。臨床中藥學僅僅局限于中醫用藥經驗的積累,內容更新不快,教學受教材限制易造成與臨床脫節,束縛該學科的發展。目前對中藥作用的物質基礎、作用機理、代謝過程、量效關系等很多問題難以進行客觀的說明,要采取與時俱進的思想,進行多學科聯合,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開展以上研究,將研究成果加以吸收利用是開展中藥臨床研究、優化中藥量效關系的基礎,可以為中藥臨床用藥方案提供科學依據。③增加中成藥的相關內容。從中藥概念上講,它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三者都是中藥的應用形式[5],更名前《中藥學》的內容則只是以講述中藥飲片為主,缺少中藥劑型特點及中成藥的內容,造成教學與臨床的脫節。而伴隨著現代制藥技術的引入,中成藥的發展和使用已經突破原來傳統劑型僅用于口服的限制,出現了很多新的劑型如中藥注射劑等[5],在臨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中成藥臨床療效與劑型的不同、給藥方式的差異及臨床配伍使用等因素有密切相關,利用臨床藥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開展中藥體內轉運和轉化規律研究,是中成藥臨床應用的基礎,將研究成果及時的充實到教材中去,會促進中成藥的合理應用,以推動臨床中藥學學科的發展。
總之,學習中藥學的發展歷史,了解本草學與中藥學之間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正確區分中藥學與《中藥學》教材之間的概念差異,認識《臨床中藥學》在中藥學專業中的位置與作用,科學合理地對中藥學進行二級學科設置,對于全面理解、繼承、發展中藥學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1]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
[2] 高學敏,鐘贛生,張建軍,等.臨床中藥學學科界定要點[J].中醫教育,2004,7(4):43.
[3] 王本祥,新編中藥學辭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4] 高學敏,鐘贛生,張建軍,等.臨床中藥學的發展趨勢[J].中醫教育,2008,27(2):1.
[5] 李學林.中藥應用形式及特點[J].中醫研究,2006,1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