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彥霞
中藥四性是指藥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氣,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從藥物對人體寒熱影響的角度,對其作用所進行的高度概括,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作用的傾向,對臨床用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歷代本草中的平性藥物,大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公認四性中已包涵有平性,但對平性的內涵至今未有明確的界定,闡明這一藥性的含義,對于理解“四性”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實有必要進行討論。
古今醫家大多認為,同一藥物可以有多味,但只有一性。唯金元名醫王好古認為:“一物一氣者,一物二氣者……或寒熱各半。”藥物寒熱性質完全取決于其功能。凡能增強人體機能活動,亢奮人的陽氣的功能即稱為溫熱性質,反之,稱為寒涼性質[1]。最典型的兩性藥如柴胡,解肌退熱性涼,升陽舉陷性溫;升麻清熱解毒性涼,升陽舉陷性溫;甘草益氣補中性溫,清熱解毒性涼;人參既能生津止渴而性涼,又能溫補陽氣而性溫。如正《藥鑒》言其“溫中微寒” 。這些藥物,既存在著溫熱性質的功能,又存在著寒涼性質的功能。故證明王好古的提法是有道理的。正因為有此類藥物存在著寒熱兩向性問題,因之寒證、熱證均可選用。
眾所周知,中醫用藥是在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的辨證選藥,對于兩性藥物來說,依據證的寒熱不同均可選用,其寒熱之性的表現除與機體所處的狀態有關外,還與藥物的用量、炮制及配伍等因素有關。如柴胡生品大劑量用于感冒發燒的病人即取其解肌退熱的寒涼之性,而酒炙中劑量用于中氣下陷者,則表現為升陽舉陷而為溫性。人參取其生津作用治療氣津虧虛證時選用生曬參,而取其溫補陽氣作用治療氣陽不足之倦怠乏力,便溏者,宜選用紅參。故《得配本草》謂其“生微涼,熟微溫。”在配伍方面,如柴胡配甘溫之黃芪等藥則升陽舉陷,配苦寒的黃芩則清泄少陽之熱。甘草配人參以補助陽氣,配銀花等清熱解毒藥以清熱解毒等。因此,在臨床上根據病情的需要,對寒熱兩性的藥物或通過改變用量,或通過炮制,或通過配伍等以改變其藥性,從而發揮其不同的作用。
中藥界大多數學者認為平性藥是指寒熱溫涼界限不很明顯,藥性和平、作用和緩,應用較為廣泛的一類藥物[2],但對平性內涵的界定尚不統一。歷來有兩種觀點:其一,多數認為平性為相對的,實際也有偏寒偏熱之不同[3];其二,認為所謂平性是指藥物既不偏寒,又不偏溫,即藥物作用于人體后對人體寒熱變化無影響作用。臨床用藥實踐也支持此主張。如天麻性平,息風止痙,主治痙厥抽搐,不論寒熱虛實均可應用。因臨床上亦常出現寒熱之象不明顯的病證[4],從理論上來說四性中的平性應為后者,前者實際已包含在寒熱溫涼之中。
筆者對高學敏主編的七版《中藥學》[5]教材進行了統計分析,全書收錄中藥共531味,其中附藥54味,平性藥共計111味,其中附藥12味 。結果發現:平性藥除大多數具有作用不峻烈,不易出現副作用的特點外,同時存在以下幾種情況:其一,寒熱兩性。其中又可分為兩類,一是或寒多或熱多,但偏性不大。典型的寒熱兩性藥如太子參、山藥、黃精,有些熱多寒少,如太子參、山藥偏于補氣而熱多,有些寒多熱少,如黃精偏于補陰。二是寒熱成分相差無幾,難以明確判斷其寒熱之孰多孰少。如牛膝,用其補肝腎,強筋骨時,臨床不易出現燥熱的副作用,而用其引火、引血下行治療火熱證或肝陽上亢證時,臨床又不易出現傷陽的副作用,所以可以認定此藥寒熱各半。相類似的還有甘草等藥。其二,溫性或涼性,其偏性不大,即不易助熱或不易傷陽。如蛤蚧、黑芝麻(溫胃)偏溫;紅藤、土茯苓偏寒。清熱藥中的谷精草,其性平實屬微寒等。其三,無寒熱之偏,可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平性。此類藥物的特點是適應面廣,無論寒熱虛實均可應用。如柿蒂的止呃,茯苓與豬苓的利水,龍骨的安神及其收斂固澀,天麻與全蝎的息風止痙,桃仁、三棱、水蛭的破血消癥等。正如森立之《本草經考注》中提出:“(本草)白字別有平,蓋是不偏寒熱溫涼四氣,而為平淡無辟之物”。
從上可見,所謂平性實際包涵 ①既不偏熱又不偏寒;②寒熱兩性,即或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或寒熱相當,其藥性的表現常受炮制、劑量及配伍的影響;③溫性或涼性。除前一種外,后兩種已包含在四性寒熱溫涼之中,并非絕對意義上的平性。因此,所謂的平性應是指既不偏寒,又不偏熱,即藥物對人體的寒熱無影響作用,此類藥具有適應面廣,無論寒熱虛實均可選用為其特點。
對于寒熱偏性不明顯的藥物來說,大多表現為作用中和,不易助熱或不易傷陽為特點,而臨床用藥常以復方形式治療疾病,可根據病證的寒熱,經過配伍使方證相應即可。這可能是中藥界人士歷來未能對平性內涵研究重視的主要原因。但對藥性的認識與研究,不能一味停留在古人對藥性認識的水平上,有必要結合當代相關研究,對其理論進行完善、補充,甚至修正。目前的平性藥并非實際意義上的平性,還包括寒熱兩性及溫性與涼性在內,有必要將寒熱兩性及溫性與涼性從平性中剔除出去,以還平性藥的本來面目。
[1] 沈連生.中藥四性的探討(二)—部分藥物存在著寒熱(或涼溫)雙向性問題[J].中成藥研究,1981,(5):40.
[2]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1.
[3] 黃兆勝.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0.
[4] 雷載權,張廷模.中華臨床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8.
[5]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