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宏雷 張都民 杜 鵑
武警兵團指揮部醫院普外一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系腸系膜淋巴結非特異性炎癥,常見于小兒,是引起小兒急性腹痛的常見原因之一[1],由于無典型臨床癥狀,與小兒闌尾炎在臨床癥狀和體征上表現相似,極易誤診漏診[2]。筆者所在醫院2003年3月~2010年12月共收治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36例,均采用非手術治療,經過1周的抗感染治療而痊愈出院,現報道如下。
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患者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4~15歲,平均10.2歲;就診時伴發燒12例,伴嘔吐、腹瀉13例,追問病史2周內有上呼吸道感染者21例。
36例患兒均以腹痛就診,呈廣泛性腹痛,以臍周及右下腹為主,但沒有明顯的腹肌緊張及反跳痛。不同時間腹部檢查,腹痛點不固定,其中陣發性右下腹劇痛10例,右下腹壓痛21例,臍周壓痛15例。36例患兒中除腹痛外還伴有其他癥狀,其中發熱15例,多次嘔吐胃內容物10例,腹瀉5例,咳嗽3例,咽痛1例。體溫測得:37.2~38℃11例,38~39℃3例,40~40.5℃1例。
本組36例患兒中34例經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見有不同程度的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并有少許盆腔積液,并排除其他引起腹痛的常見病后而確診。臨床初步診斷為急性闌尾炎者21例;腸道蛔蟲癥者2例;急性胃腸炎者8例。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超過10×109/L者19例,淋巴細胞計數相對增高。大便常規檢查均正常,胸片檢查1例提示支氣管炎。
本組36例患兒中34采用保守療法,經靜脈滴注廣譜抗生素5~7 d而治愈。對發熱腹痛較重的患者根據病情加用地塞米松5 mg/次,利巴韋林10~15 mg/(kg·d),同時注意維持電解質及酸堿平衡。3 d后臨床癥狀緩解,檢查白細胞有明顯下降,繼續鞏固治療1周。2例患兒因右下腹壓痛持久固定,癥狀較重,不排除闌尾炎的診斷而行手術探查,術后證實為腸系膜淋巴結炎,抗炎治療1周后治愈出院。
收治的36例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經抗炎、抗病毒及補液對癥治療,3 d后腹痛減輕,癥狀緩解。23例患兒經鞏固治療1周后復查腹部B超,腸系膜淋巴結數目減少,腫大淋巴結明顯縮小,治療效果好。全部患兒痊愈出院。門診隨訪,情況良好。
急性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好發于8歲以下兒童,以男性居多,且冬春季節多見。該病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中并發,或繼發于腸道炎癥之后。原因是細菌通過胃腸道破裂的腸黏膜進入乳糜管,使腸系膜淋巴結炎性增大。且由于炎性滲出液刺激,故臨床出現有發熱、腹痛、嘔吐、腹瀉、便秘等癥狀。另外,因腸系膜淋巴結在回腸末端較多[3],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因病變主要侵及末端回腸的一組淋巴結,故以右下腹痛為多見[4],表現為先有發熱后有腹痛,除右下腹壓痛外,可因其他部位的淋巴結炎癥而出現相應部位壓痛,但腹肌緊張較少見,反跳痛不顯著,臨床上易被誤診為急性闌尾炎,而急性闌尾炎早期體溫正常,發熱出現在腹痛之后,典型表現為先有臍周痛,進而轉移至右下腹固定壓痛,壓痛持久且伴反跳痛和腹肌緊張。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腹部B超主要表現為右側腹腔探及多發淋巴結腫大,內部血供豐富,腫大淋巴結呈橢圓形,以低回聲為主,皮髓質分界清[5]。急性闌尾炎超聲檢查主要表現為闌尾增粗,腫脹的闌尾壁上血液豐富。所以對于急性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主要掌握3個特點:①有呼吸道感染史,先發熱后腹痛;②腹痛部位易變;③腹痛強度的易變[6]。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可不用手術治療,采用保守治療應予以抗感染及其他對癥治療。由于該病有時與兒童急性闌尾炎相似,頗難鑒別,因此筆者體會:①如果經抗感染、抗病毒治療仍持續腹痛6 h,體溫不降,腹肌較前緊張者,就應考慮急性闌尾炎,對診斷不能肯定短期內保守治療,病情無好轉者寧可手術探查,否則讓已有急性炎癥的闌尾留在腹腔內可能貽誤治療。②經治療后,腹痛不好轉也無加重,體溫也無明顯增高,血WBC無繼續增加,可延長觀察時間,繼續加強抗炎等處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創傷。③患兒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中出現高熱、腹痛者,應考慮到并發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可能。應及早行腹部B超檢查,防止疾病的誤診。④腸系膜淋巴結炎雖有右下腹痛,但先發熱后腹痛。而闌尾炎的發病原因是由于闌尾腔的梗阻導致腹痛,然后闌尾腔內的細菌感染逐漸引起全身發熱,而腸系膜淋巴結炎先有淋巴結急性炎癥導致發熱,炎性淋巴結腫大滲出才引起右下腹部疼痛,故仔細詢問病史與闌尾炎鑒別有很大幫助。⑤腸系膜淋巴結炎雖有右下腹壓痛,但無固定的壓痛點,讓患者平臥時右下腹部有壓痛,左側臥位右下腹部的壓痛點移位于臍部。相反,闌尾的位置不改變,當左側臥位時右下腹壓痛更明顯。⑥對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治療,可采用非手術治療,雖然腸系膜淋巴結炎同時存在闌尾炎的可能性,而在有的資料中提示大部分腸系膜淋巴結炎時闌尾正常。有的是在切除闌尾后送檢時才發現炎癥反應,這可能與感染有關。所以對臨床上酷似闌尾炎的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及不能排除需手術治療的疾病均應積極剖腹探查,有助于正確處理病情,指導治療,提高效率。
[1] 高德明,何顯力.腸系膜炎性疾病的診治[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6, 6(26): 460.
[2]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45-1348.
[3] 黃潔夫.腹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783-740.
[4] EgoziEI,RickettsRR.Mesenferic and omental cysts in children[J].Am surg,1997,63:287-289.
[5] 齊信毛.高頻彩超診斷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價值[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4,19(9):749.
[6] 任躍.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0,4(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