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艷
東南大學附屬江陰市人民醫院,江蘇 江陰 214400
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需終身進行抗凝治療,最常用的口服藥物為香豆素類的華法令,如果抗凝治療用得恰到好處,有助于預防血栓的形成,減少血栓栓塞的并發癥,若治療過度會造成出血,嚴重時引起生命危險。機械瓣膜置換術自身潛在的疾病等相關因素很多,臨床應用華法令時應因人而異地調整劑量,并決定其抗凝強度[1]。
筆者所在醫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98例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患者,男57例,女41例,平均年齡44.5(16~55)歲,其中二尖瓣置換術69例,主動脈置換術12例,三尖瓣置換術5例,二尖瓣與主動脈聯合置換術10例,再次二尖瓣置換術2例。
①98例患者口服華法令首次劑量2.5~5.0 mg,以后根據凝血酶原時間(PT)和國際標準化比值(INR)來調整華法令的劑量,至PT穩定在對照值的1.5~2.0倍左右,INR在2.0~3.0之間。②根據PT結果選擇華法令的劑量,每日下午16:00口服1次,不經醫生同意不要隨意改變服藥時間和劑量,有時調整劑量需增減1/4或1/3片,所以劑量要準確,分藥要均勻,定時服藥,詳細記錄,并檢查藥物有無變質、潮濕。③每日攝入適量的水果和蔬菜,避免酗酒和吸煙。④對并發癥及時觀察和處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出院后出現不適癥狀時及時門診隨訪。
本組98例患者中,術后有4例患者發生腦血栓癥狀,肢體及語言障礙,這4例患者均為二尖瓣置換或二尖瓣與主動脈聯合置換,經術后口服抗凝劑華法令并對癥護理指導后均由好轉;6例患者抗凝期間有輕度出血,經暫停華法令或降低華法令用量后癥狀明顯好轉。其中有1例出院患者發生腦出血,經住院治療后好轉出院。
首次抗凝治療的時間選擇上一般選擇在心包、縱膈引流量減少或引流管拔除后,也就是術后2~3 d開始抗凝[2-3]。要求手術后第1周進行抗凝指標的監測,于每天清晨抽血查PT、INR,待PT基本穩定后改為每2~3天查1次,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復查1次,第2~6個月每2~4周復查1次,半年后每1~2月后復查1次,加以適當的藥物指導,如出現藥物漏服,應及時補上。另外,應盡量避免使用對PT有影響的藥物,如維生素K、肝素、避孕藥、巴比妥類、水楊酸類、奎尼丁等。在飲食上,尤其術后心功能恢復后,一般不限制飲食,少量多餐,食物多樣化,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證一定的蛋白質、維生素的攝入,但應注意某些食物長期大量食用可影響維生素K,使PT延長或縮短,如菠菜、白菜、番茄、豬肝、豬皮、蛋、牛乳、黑木耳等。
對于并發癥的觀察和處理,抗凝治療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出血和栓塞。①出血: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牙齦鼻腔出血、傷口滲血、血尿,嚴重時引起咯血、嘔血、腦出血等,應立即報告醫生,停藥或減量,靜脈注射維生素K,出血停止后觀察1~2 d后重新調整抗凝劑的劑量。護士要熟悉抗凝治療患者出血的表現,為預防鼻出血,指導患者不宜用手挖鼻,鼻黏膜干燥時涂石蠟油[4];預防牙齦出血,指導患者用軟毛牙刷;不食過硬韌性強的食物。在治療操作中動作輕柔,注射后用棉簽按壓時間是正常的2倍,防止醫源性出血,做好各種安全措施,防止外傷。②栓塞:由于抗凝治療不足引起腦、肢體等器官的栓塞,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肢體動脈搏動的強弱、活動情況、皮膚溫度、顏色以及神志、瞳孔等,及時發現栓塞癥狀,調整用藥劑量,避免快速加大抗凝藥劑量,導致血栓運行危險。
對患者及時做出院指導。機械瓣膜置換術后須終身按時按量服用抗凝藥物[5],因此出院時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向他們強調抗凝的相關知識及本身存在的危險性,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使患者能進行適當的自我護理,促進家屬對患者的監督,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建立醫患聯系卡,定期電話隨訪,指導患者出院后出現不適癥狀時及時門診隨訪。
綜上所述,華法令是目前瓣膜置換患者常用的抗凝藥物,且需終身服用。通過對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屬能掌握華法令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以及并發癥的觀察和處理,有效的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李永勝,沈迎念,于進,等.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口服華法令抗凝致出血43例[J].實和醫學雜志,2007,23(6):49-50.
[2]秦川,肖穎彬,陳林,等.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抗凝治療的臨床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3,25(6):557-558.
[3]劉桂清,馬增山,馬勝軍,等.風濕性心臟病并左房血栓患者瓣膜置換術后的抗凝治療[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2,7(6):398-402.
[4]馬麗良,宋艷.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抗凝的護理體會[J].遼寧藥物與臨床,2003,6(3):143.
[5]何紅燕,曹勇.瓣膜置換術后抗凝治療的監測及護理22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