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鷹
河南理工大學醫院外科,河南焦作454000
骨性關節炎(OA)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以關節軟骨損傷及骨質增生為特點。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好發于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及指間關節等部位,可造成關節畸形甚至致殘,主要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痛、僵硬、關節腫大伴活動受限[1]。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重者還可喪失勞動和生活能力,給患者本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對于OA應著眼于早預防、早治療,最好在未出現癥狀時,就盡早開始預防,或者剛開始出現癥狀,而關節軟骨尚未發生明顯病變時,就開始治療,并且長期堅持。本研究對 22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男18例,女4例;年齡36~78歲,50歲以上居多,其中肥胖者19 例,病程1~26年。均經臨床、X線或CT掃描確診。本組22例患者均無嚴重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骨性關節炎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除疼痛、關節不靈活、僵硬、關節腫脹、部分有積液外,X線片示:早期無明顯變化;中期時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晚期骨端變形,關節表面不平整,邊緣骨質增生明顯,軟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本組22例患者中早期13例,中期7例,晚期2例,實驗室檢查都在正常范圍內。
1.2.1 控制體重 ①控制飲食,三餐要八分飽,盡量少食高熱量食品,應吃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含維生素C較多的青菜,韭菜、菠菜、柿子椒、柑橘、柚子、獼猴桃、酸棗等,含維生素D較多的奶類、蛋黃、動物肝臟、海魚等,含維生素E較多的植物油、谷類、堅果、肉等。②合理運動,在運動前應做準備活動,運動時應掌握正確的方法,根據身體情況做適量活動,最好不做劇烈的運動,防止關節過度勞累。應采用有益的運動方式如游泳、散步、騎車等;避免有害的運動方式包括增加關節負荷的運動,例如爬樓、爬山、反復蹲起的運動。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對于膝關節十分重要,經常進行仰臥位直腿抬高或者抗阻力鍛煉,也大有裨益。③桑拿浴蒸,對于不便運動的患者,每天可到浴池浴蒸,也是很好的減肥方法,但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應慎用。
通過以上措施,19例膝骨性關節炎伴肥胖患者,平均5周內體重平均減輕3.5 kg,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癥狀得到顯著改善。
1.2.2 藥物治療 ①非甾體鎮痛抗炎藥:本組22例患者均外用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劑(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H19990291),口服雙氯芬酸鈉釋膠囊(中國醫藥大學制藥有限公司, H10960217),每次50 mg,2次/d;連續 5周。②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浙江海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20041316)口服,250~500 mg/次,3次/d,就餐時服用,連續5周。③對于中、晚期的9例患者,應用玻璃酸鈉注射液(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 H10960136)。在無菌操作下行常規關節穿刺,抽盡關節內積液,注射玻璃酸鈉20 mg,每周1次,5周為1個療程。每次注射完后,患肢無菌敷料加壓包扎,限制活動12 h。
臨床治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關節屈伸活動范圍在0°~135°;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無腫脹,活動時偶感疼痛,行走時無疼痛,不影響生活和工作,關節屈伸活動范圍在0°~135°;好轉:癥狀改善,行走、下蹲及上下樓時仍有輕度疼痛或不適,關節活動稍微受限;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一般療程結束后3個月進行療效評定。
本組22例,治療5周后,按上述療效評定標準評定:治愈12例,顯效6例,好轉3例,無效1例。治愈率為54.5%,總有效率為95.5%。隨訪1年,1例好轉膝轉為無效膝,2例顯效膝轉為好轉膝。1年后治愈率為54.5%,總有效率為90.9%。其中19例肥胖患者除3例屬于中、晚期患者且減肥不成功外,其余都在顯效以上。
骨性關節炎是一種由膝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引起的以骨質增生為主的關節病變。本病多發于中、老年以后的慢性、進行性疾病,大多為女性,尤其是生理絕經后的女性,OA除了年齡、肥胖、慢性損傷外還有生理、遺傳等因素均可抑制軟骨基質蛋白多糖合成,促進蛋白多糖、透明質酸和膠原的降解。根據臨床觀察,30歲左右關節軟骨就開始發生退變,出現骨性關節炎的趨勢,很多人到40歲以后,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癥狀。因患病率高,所致不適至活動障礙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不能低估,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和由此產生的經濟負擔也很驚人[2]。因此對于OA也應著眼于早預防,早治療,最好在未出現癥狀,或者剛開始出現癥狀,而關節軟骨尚未發生明顯病變時,就盡早開始預防和治療,
減輕體重對于OA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義。超重與骨性關節炎具有密切關系,主要原因是超重造成骨關節額外機械負荷增加,加重關節軟骨磨損。因此,體重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控制體重是預防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重要的一環,本組19例患者中,除3例屬于中、后期患者減肥不成功外,其余都在顯效以上。
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和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劑非甾體鎮痛抗炎藥,通過抑制環氧化酶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對抗炎癥反應,進而緩解關節水腫和疼痛。氨基葡萄糖是存在于機體內尤其關節軟骨中的氨基單糖,是人體關節軟骨基質中合成蛋白聚糖所必須的重要成分,它選擇性作用于骨性關節,阻斷骨性關節炎的病理過程,刺激軟骨細胞產生有正常多聚體結構的糖蛋白,也可抑制損傷軟骨的酶如膠原酶和磷酸酶A2的活性,并可抑制損傷細胞的超氧化物自由基的產生,防止皮質激素及減少損傷細胞的內毒素因子的釋放,減少軟骨細胞的損壞,從而緩解骨關節炎的疼痛癥狀,改善關節功能,阻止骨性關節炎的病程發展,延緩骨關節炎癥病程。
現代研究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內在發病因素是關節軟骨本身的病變[3]。由于機械性外傷或炎癥等因素造成軟骨損傷,軟骨表面喪失其彈性失去了正常軟骨所具有的受壓后可擠出滑液的潤滑作用,潤滑作用下降而使關節軟骨表面破壞,繼而產生骨贅增生。玻璃酸鈉又名透明質酸鈉,是人體的一種大分子糖胺多糖,為關節滑液的主要成份,是軟骨基質的成份之一。對關節有機械和化學保護作用,在骨關節炎患者中玻璃酸鈉含量下降,導致滑液和關節組織基質粘彈性下降,并在骨關節炎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4]。因此,關節腔內注入玻璃酸鈉,能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癥反應,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鈉含量,增強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潤滑功能,減少組織之間的摩擦,同時發揮彈性作用,緩沖應力對關節軟骨的作用,保護關節軟骨,促進關節軟骨的愈合與再生,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5-6]。
因此,筆者認為本病的治療關鍵是早期發現、預防與治療,采取必要措施,控制病情發展[7],無論是哪期患者,肥胖者必須采取減肥措施,早期減肥效果更好,同時合理應用氨基葡萄糖和非甾體鎮痛抗炎藥物,一般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對于中晚期患者,在上述基礎上,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并輔以保暖、合理運動,病情都會得到逐漸康復,達到理想效果。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9-912.
[2] 曾慶馀.呼吁“加強骨關節炎的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1995,34(2):7.
[3] 葛保豐,胥少汀,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201.
[4] 向陽,施桂英,袁國華.骨關節炎的透明質酸粘性補充治療[J].中華內科雜志,1995,34(1):58-60.
[5] 姚自紅,和興明.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362例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4):36-37.
[6] 謝曉龍,方偉,夏安勇,等.臭氧配合玻璃酸鈉關節內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220例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5):25-26.
[7] 董其蓮.中西藥聯合治療退行性骨關節炎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