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勇 王若琳 仲紀剛 汪 濤
1.河南省鶴壁市第一人民醫院CT室,河南鶴壁 458030;2.天津醫科大學,天津 300070
肝內膽管細胞癌與肝細胞癌相比,較為少見,是由類似膽管的細胞組成的一類肝內惡性腫瘤,盡管有許多有特征的病因學因素,但是在很多病例中,其發病病因仍需進一步鑒定。肝內膽管細胞癌起源于肝內膽管的內皮細胞,發生于肝內主膽管以遠分支上,屬于原發性肝癌。由于其臨床癥狀出現晚且特征不明顯,早期不易發現,預后多較差,因此,肝內膽管細胞癌早期診斷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意義重大。2006年10月~2009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22例肝內膽管細胞癌患者,經CT檢查后,均經手術病理證實,現將相關情況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齡38~76例,平均(62.8±5.3)歲,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右上腹疼痛13例,伴消瘦6例;腹部包塊4例;發熱7例;黃疸15例,胸背痛2例。經實驗室檢查,所有患者甲胎蛋白均為陰性,15例患者膽紅素升高。所有患者病程2個月~2年,平均11.5月。
本組患者均行全肝CT平掃加動態增強掃描,使用GE公司 Lightspeed 16螺旋CT掃描機,禁食4 ~ 6 h,檢查前口服水500~1 000 mL。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團注歐乃派克注射液100 mL,速度為3 ~ 3.5 mL/s。從開始注藥后延遲25 s行動脈期掃描;延遲60 s行門脈期掃描;延遲5~10 min,對肝內腫塊擬診膽管細胞癌6例行延遲期掃描。
22例患者均為單發病灶,其中肝內膽管擴張19例,肝內膽結石13例,肝葉萎縮7例,肝門區、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腫大14例,局部肝輪廓凹陷4例。CT平掃:腫塊密度以低密度為主,與正常肝組織分界不清,病灶表現為不規則分葉狀或者圓形、類圓形,周圍呈不同程度的膽管擴張。增強掃描:輕度片狀增強患者4例,病灶周圍輕中度環狀增強患者8例,中度結節狀強化患者3例,線狀及網絡狀增強3例。延遲期可見病灶早期邊緣增強,內部強化逐漸明顯,斑片狀強化1例,分隔狀強化2例;早期網絡樣增強,延遲掃描片狀增強明顯1例,早期邊緣無增強,延遲增強2例。本組患者中,14例出現肝門區、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腫,但均無肝內轉移。
肝內膽管細胞癌在大多數人群是相對少見的腫瘤,是肝第2位的原發惡性腫,最常見的臨床癥狀為全身不適、輕微腹痛和體重減輕,當癌侵犯肝門區,可表現為黃疸和膽管炎,主要臨床癥狀取決于腫瘤部位、生長方式和有無狹窄或膽道梗阻,一般來說,本病多好發于中老年人,無明顯性別差異。
肝內膽管細胞癌可來自肝內膽管上皮的任何部位,如肝內大膽管(段和區膽管及其細小分支)、肝內小膽管,患者的臨床表現無特異性,早期發現困難,總的手術切除后的預后比肝細胞癌差,淋巴結擴散、血管浸潤、切緣不凈和兩葉分布與高復發率和差的預后相關。而早期的診斷可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十分重要。
目前,臨床多用CT掃描診斷本病,而肝內膽管細胞癌的病例特點決定其的動態增強CT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由于本病多表現為肝內腫塊,因此,必須與肝內其他占位性病變相鑒別。對于本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CT的主要特點為:CT平掃多表現為低密度或者等密度腫塊,邊界不清,如有脂肪肝背景時則表現為高密度腫塊;動脈期增強掃描時腫塊邊緣呈輕度或者中度強化;門靜脈腫塊多為低密度,無等密度充填表現,此可以與肝血管瘤相鑒別;延遲期腫塊多有輕度強化,多為低密度,應與肝癌相鑒別。同時,肝內膽管細胞癌時,肝外膽管及膽囊不擴張、增大;主要特點為肝內膽管擴張和合并有肝內膽管結石,此可與其他肝臟腫瘤相鑒別。
總之,肝內膽管細胞癌的CT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與肝內其他占位性病變相鑒別,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1] 焦志明,楊建秀,于衛中.肝內膽管細胞癌的超聲和CT表現[J].醫學信息,2010,2(18):3443.
[2] 黃經章.8例肝內膽管細胞癌的CT診斷分析[J].當代醫學,2010,26 (26):1-2.
[3] 王康,陳玲軍,銀子輝.肝內膽管細胞癌的CT診斷[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0,199(3):177-179.
[4] 金仕新.肝內膽管細胞癌的CT診斷[J].南華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7(5):566-568.
[5] 劉文麗,劉樹榮,姜立杰.周圍型肝內膽管細胞癌誤診為肝膿腫2例分析[J].河北醫藥,2009,31(13):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