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奧·烏力吉 李英格 敖 富
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
蒙醫“蒙克日病”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現代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阻肺都屬于“蒙克日病”的范疇。蒙醫學對其臨床證候,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近現代學者結合現代醫學理論,使其研究更加深入和廣泛,蒙醫“蒙克日病”與慢性支氣管炎概況綜述如下。
1.1 蒙醫“蒙克日病”又稱肺氣虛。是指咳嗽、氣急、喉中痰鳴為特征的一種慢性肺疾病,亦稱慢性肺病或氣道病。[1]咳嗽,咳痰等主要癥狀,伴有或不伴有喘息,每年發作,3個月或以上,連續2年以上,并排除心肺其他疾病。[2]
1.2 慢性支氣管炎 (chronic bronchitis,CB)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氣管、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慢性非特異性炎癥。[3]其病理特點是支氣管腺體增生、粘液分泌增多,臨床多出現連續2年以上,每年持續3個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氣喘等癥狀。早期癥狀輕微,多在冬季發作,春暖后緩解,晚期炎癥加重,癥狀長年存在,不分季節。
2.1 人體賴以進行生命活動的三種能量和基本物質——赫依、希拉、巴達干,稱為三根。三根是生命賴以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在正常情況下,三根之間互相依存、相互制約,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故人體功能得以正常運轉。這是正常三根的生理作用。如果三者之任何一方出現偏盛偏衰,致使平衡失調時,勢必引起反常變化,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蒙醫“蒙克日病”病因主要三根之平衡失調,巴達干偏盛并與希拉相搏客于氣道,繼而與血邪合并,導致巴達干粘液激增堵塞氣道,遂生此病。
2.2 慢性支氣管炎的病因極為復雜,迄今尚有許多因素還不夠明了。近年來有關學者認為相關因素如下:①大氣污染②吸煙③感染4過敏因素等多種因素。
3.1 蒙醫“蒙克日病”辯證分為赫依型、希拉型、巴達干型。赫依盛行者表現氣息短促,眼臉,顏面浮腫,長期咳嗽,痰不易咳出,夜晚與早晨病情比較加重,痰為泡沫狀,失眠,脈象芤,尿清而多泡沫等癥狀。希拉型者表現為氣逆上沖,不能平臥,咳嗽,恪吐紅黃色咸味痰,發熱,顏面潮紅,口干舌燥,音嘶不揚,脈象數爾粗,尿色黃氣味蒸氣均大等癥狀。巴達干型者表現心胸脹悶,氣息喘急,咳嗽頻作,咳出青色或灰白色粘性痰,口唇發紫,神疲乏力,氣候變冷或冬季病情加劇,脈象微而弱,尿色灰白等癥狀。
3.2 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癥狀 部分患者在起病前有急性支管炎、流感或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患者常在寒冷季節發病,出現咳嗽、咯痰,尤以晨起為著,痰呈白色粘液泡沫狀,粘稠不易咳出。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時,癥狀迅速加劇。痰量增多,粘稠度增加或為黃色膿性,偶有痰中帶血。慢性支氣管炎反復發作后,支氣管粘膜的迷走神經感受器反應性增高,副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可出現過敏現象而發生喘息。隨著病情發展,終年咳嗽,咳痰不停,冬秋加劇。喘息型支氣管炎患者在癥狀加劇或繼發感染時,常有哮喘樣發作,氣急不能平臥。呼吸困難一般不明顯,但并發肺氣腫后,隨著肺氣腫程度增加,則呼吸困難逐漸增劇。
4.1 蒙醫“蒙克日病”的治療原則 治療宜以助胃火,清巴達干熱邪,祛痰為原則。藥物宜偷石膏七味散與沙棘五味散用葡萄水交替引服。亦可取肺熱普清散用沉香十五味散煎湯送服;或可投五味清濁散加六味能消散3—5g內服,則可奏益胃火、助消化之效。如血、希拉盛則宜投冰片二十五味散,用等量三味湯送服。巴達干、希拉盛則宜投女貞子十六味散,用查干湯3g加沙棘2g送服。合并赫依者宜投沉香巴味散加北沙參四味湯共煎溫服。本病以般屬于陳熱病之范圍,故按病情變化,宜投冰片二十五味散,用相應之引藥送服,療效頗佳。外治可取第一、五椎及喉窩等穴位,施以火針或艾灸。在治療過程中,忌食過冷、過熱之品,及缺乏營養之物。宜食酸馬奶、牛乳、羊、山羊瘦肉、新鮮水果等營養豐富而輕、溫性飲食。起居方面,適當進行戶外活動,隨氣候變化而增減衣著,注意預防傷風感冒。
4.2 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原則 ①控制感染:依據感染的主要致病和嚴重程度并根據病菌藥敏選用抗生素。②祛痰、鎮咳:對急性發作期患者在抗感染治療的同時,應用祛痰、鎮咳藥物,以改善癥狀。③解痙、平喘:常選用氨茶堿,特布他林等口服或沙丁胺醇等吸入劑。④氣霧療法:氣霧濕化或加復方安息香酊,可稀釋氣管內的分泌物有利排痰。[4]殷學明介紹用異丙托溴銨和普米克令舒聯合吸入治療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療效顯著,能改善患者通氣功能,緩解病情,提高療效,無明顯不良反應。[5]
綜上所述,各民族醫學雖然在理論上、醫學思想上以及醫療實踐等都保持著各自的特色,但它們在歷史發展中又不斷地相互影響、交流與滲透。蒙醫“蒙克日病”與慢性支氣管炎較相似,但蒙醫“蒙克日病”范疇廣泛,現代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腫等均屬于蒙醫“蒙克日病”的范疇。蒙醫學即是蒙古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蒙醫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療效肯定、手段靈活,但是蒙醫前景廣闊,進一步深入研究,將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相信隨著傳統蒙醫與現代醫學融合加快和蒙醫技術的不斷進步,慢性支氣管炎蒙醫診療一定可以邁上更高的發展高度。
[1]蒙醫學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學·蒙醫學[M].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93,75~76.
[2]策·蘇榮扎佈主編.蒙醫內科學.民族出版社[M].1986,298~297.
[3]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 (CCMD222R)[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76~77.
[4]戴萬亨主編.中西醫臨床內科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第一版.143~144.
[5]殷學明.布地奈德聯合復方異丙托溴銨治療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J].中國現在醫藥雜志.2008,10(10):102.